在很多人的調侃中,新加坡是“李家坡”,因為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倆確實為新加坡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們眼中,李家繼續執掌新加坡,似乎是某種必然。
但似乎在李家內部,對於李家第三代到底要不要繼續領導新加坡,卻有著巨大的爭議。
在李顯龍和李顯揚、李瑋玲因為“要不要拆除李光耀故居”撕破臉之後,李家第三代似乎也針鋒相對起來。
在李家第三代普遍沉默的時刻,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突然發聲,聲稱新加坡不再需要一個李家領導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光耀故居要不要拆,兄妹撕破臉
新加坡又名獅城,是東南亞的島國。雖然這片土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但它獨立的時間卻不太久。
在歷史長河中,新加坡所在的這片區域,曾屬於過馬六甲王朝、屬於過柔佛王國,還曾加入過馬來西亞,但在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卻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隨後,新加坡獨立建國,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新加坡共和國。
無可否認的是,新加坡能夠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李光耀的家族是脫不開關係的。
李光耀是漢族客家人,但他同樣是新加坡的“國父”,是新加坡的開拓者。
在新加坡獨立建國後,李光耀為了推動國家經濟發展,選擇了親日親美的政策,並抓住了上世紀末產業轉移的機會,依靠著馬六甲海峽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實現了新加坡GDP平均每年增長7%的發展,讓新加坡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
隨著李光耀年紀的增長,他逐漸退出政壇,並安排長子李顯龍一步一步接任了新加坡總理之位,2004年,李家第二代李顯龍正式執掌新加坡。
李顯龍繼承了父親親美的外交政策,雖然他聲稱“均勢主義”、保持中立,但在實踐過程中,李顯龍卻總是站在強勢那一方撈取國家利益,在南海問題上也屢屢“騎牆”,導致許多國人都不太喜歡他。
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李家的內部紛爭和八卦可比政治精彩多了。
因此,當李光耀去世後,李顯龍兄妹三人為了父親的故居要不要拆公開撕破臉的時候,人們的八卦之心也被點燃,似乎大家都在關心“李家到底吵得怎麼樣了”。
2015年,李光耀去世,他生前留下遺囑,希望在離世後就拆除自己的故居,但李顯龍並沒有遵從父親的遺願。
於是2016年,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和兒子李顯揚就在社交網站公開指責哥哥違背父親遺願,不僅不拆除父親的故居,還為了建立自己的“王朝統治”而大肆操辦父親的紀念儀式。
2017年,李瑋玲和李顯揚發表文章《李光耀的價值觀哪去了?》,以長達6頁的文稿抨擊李顯龍濫用權力、迫使李瑋玲和李顯揚及其親屬“離開新加坡”,並且還指出李顯龍試圖讓自己的兒子李鴻毅進軍政壇,最終“繼承”自己的總理位置,讓李家第三代繼續執掌新加坡。
對於這些指控,李顯龍當然是全盤否認,不僅如此,李顯龍還表示,李光耀的遺囑前後修改了7次,在第五次和第六次修改時已經拿掉了“拆除故居”這一條。
但在第七版遺囑中,又加上了這條,而且這一版遺囑還不是按照慣例由柯金黎訂立的,反而是由李顯揚的妻子林學芬的事務所訂立的。
此話一出,“吃瓜群眾”們直接“腦補”了一出“篡改遺囑”的大戲。
此事還導致林學芬因為違反律師專業守則、在明知自己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還跟進李光耀的遺囑擬定事宜而被判暫停執業15個月。
這場李家內部的糾紛最後在國會的介入下,轉入私下處理,而李顯揚夫婦則真的如自己之前所控訴的一樣,“被迫離開新加坡”,前往了香港。
被比較著成長的第三代
如果李家第三代就此保持沉默,那麼李家的這場紛爭也許就到此為止了,但事情偏偏沒有那麼容易結束。
在李瑋玲、李顯揚指責李顯龍要安排兒子李鴻毅“繼位”之時,李鴻毅曾發聲表示“自己對政治毫無興趣”來表示對父親的支援。
原本這一話題已經逐漸平息,但很快,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的一系列舉動又將李家再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李鴻毅和李繩武分別是李顯龍和李顯揚的兒子,同樣也是李家第三代中比較出名的兩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兩人年齡差不太多,他們是被比較著長大的。
李鴻毅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谷歌做過一段時間的產品經理,回到新加坡之後就做了資訊通訊管理局的顧問。
相比之下,李繩武的成績那可是要好太多了。李繩武本科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劍橋大學唸完碩士之後,又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唸了博士,畢業後則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員。
雖然李鴻毅的學術成就比不上李繩武,但在新加坡的“人緣”可是要比李繩武強上不少。
一方面,這是因為李繩武長年不在新加坡,新加坡人對他也不太瞭解,相比之下,他們對於更加熟悉的李鴻毅自然會更有好感。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與李繩武相比,李鴻毅似乎有更多的“人情味”。
這從兩人在爺爺李光耀葬禮上悼詞就能看出一二。公開資料顯示,李鴻毅在葬禮上說了很多與爺爺相處的細節,表現出的是孫子對爺爺的懷念和敬愛,而李繩武悼詞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對於國家發展的思考上。
李繩武在悼詞中提到,國人不必為李光耀立碑,因為他留下的是一個“鮮活的國家”,“我們不會忘記他,就像不會忘記天空”。
而後,他還對李光耀所建立的“體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建立體制,就是要放棄權力,建造一個永遠不依靠“你”的系統。
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引人深思,但在新加坡人以及更多旁觀者眼中,當然是李鴻毅這樣有血有肉的人更讓人喜愛。
其實在最初,這種比較並沒有影響到李鴻毅和李繩武的關係。
曾有一段時間,兩人都在美國——李鴻毅在谷歌上班、李繩武在斯坦福讀書,當時兩人還經常聯絡,兩個家庭之間也經常聚會。
但隨著李顯龍、李顯揚撕破臉,兩個孩子的關係顯然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李鴻毅表態後,李繩武很快“回懟”。
“新加坡不再需要一個李家的領導人了”
在李鴻毅表示對政治沒有興趣後,李繩武很快針鋒相對地表示,李顯龍在20多歲時也曾表示“對政治不感興趣”,同時,他還明確指出“如果李家第三代有人從政,將會非常糟糕”,因為李繩武認為,國家必須要大於“這個家庭”。
而後,李繩武還發文稱“我的直系親屬濫用權力的情況越發嚴重,這讓我的父母打算在其他國家安家落戶”。
除了抨擊李顯龍濫用權力外,李繩武還轉發了《紐約時報》抨擊新加坡“新聞審查”的文章,並質疑新加坡的司法系統“很喜歡打官司”“司法系統很有彈性”。
還沒等李顯龍一家回應,新加坡檢察總署先表了態,聲稱李繩武涉嫌藐視法庭,要求他刪帖道歉。
不過,李繩武只是修改了一下語句,不僅不刪帖,還拒絕道歉,於是新加坡檢察總署就毫不客氣地開始走司法程式。
得知此事後,李繩武選擇了離開新加坡、回到美國繼續做研究,而且還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是有朋友提醒他,如果再不離開新加坡,“可能會有安全問題”。
雖然新加坡方面否認了將會對李繩武進行“審訊”或“拘留”,但事情鬧到這一步,李繩武也不藏著掖著了。
他在接受採訪時直接表示,自己“沒有打算回到新加坡”,也不能為沒有犯的罪而道歉,並重申“新加坡不再需要一個李家的領導人了”。
對於李繩武的表態,有人表示支援,很顯然,他們也認同李繩武的觀點,即“構建制度是交出權力”,他們認為失去了李光耀的新加坡應該變得更加獨立,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但也有人認為,李繩武可能是在堵李鴻毅的路,而為自己鋪路。但對於這一觀點,李繩武斬釘截鐵地表示,他不願意從政是因為“不願意說謊”,而且他的興趣在經濟學和數學,而非政治。
我們很難說李繩武此話是否出於真心,但至少現在李繩武還在美國繼續他的研究,似乎也並沒有做出什麼違背自己所言的舉動。
不過,也許就像李繩武所言,李顯龍也曾在20歲的時候表示自己對政治沒有興趣,李繩武也不過30多歲,很難說他今後會選擇怎樣的道路,作為旁觀者,我們不過也只能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
參考資料
《環球人物》,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個李家的領導人了》
介面新聞,《李顯龍侄子透露暑假提前回哈佛的原因:友人擔憂其安全》
中國日報,《新加坡第一家庭鬧糾紛 總理李顯龍為有損國家形象道歉》
央視新聞,《新加坡第一家庭內鬥!李顯龍弟弟加入反對黨 還曾指責哥哥違背父親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