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界裡愛買買買的主,華北有融創,華南有恆大,華中有世茂。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世茂。
世茂集團,港股上市公司(00813.HK),由許榮茂始創於1989年,旗下有兩員猛將:世茂股份及世茂建設。能建能賣,進而幫助其在全國100多個核心發展城市佈局地產、商業、物管、酒店、主題娛樂、文化、金融、教育、健康、高科技等產業。
首先說說世茂股份,前身"上海永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營商業百貨業,1993年9月成立,背後曾有國資的影子。
1994年2月上海永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1年4月更名為"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並同時轉型為房地產綜合經營開發商,負責世茂集團的商業地產專案。
從此,世茂股份完全進入許榮茂時代。
不同於其他的房地產開發商,世茂股份是自持商業體的愛好者,開發商業專案,70%用於銷售,30%用於持有。不過世茂也很專情,綜合體專案的投資佈局環繞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區域的16個大中城市。
再來說說世茂建設,2001年3月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世茂集團100%控股,掌舵人為許家二代許世壇。
作為世茂集團在大陸的投資平臺、資金平臺和管理平臺,世茂建設主要負責房地產住宅專案,同時承擔世茂集團境內資金管理職能。
而世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英文:Shimao Group Holdings Limited)20則是2004年10月29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獲豁免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7月5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00813.HK)。
自此,遙控時代來臨。
世茂集團的兩個主要股東分別為Gemfair Investments Limited與世盈財經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5.1%和9.9%,而其背後實際控制人都為許榮茂。而世茂集團佈局境內的子公司較為分散。
縱觀中外企業發展史,子公司分散的集團企業容易與關聯方往來交易較多,特別是境內外都持有公司的集團企業,不排除會出現境內公司前期控股、承擔風險,至專案基本建設完成、將產生收益時股權轉讓給境外公司的現象。
世茂集團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情況,不得而知 。不過世茂集團也是一個愛在海外買買買的主。今天暫且不論,且看境內情況。
喜愛區域性一二和強三線城市,其中自然包括前15大核心城市(廣州、北京、福州和杭州等),世茂集團的銷售額一度接近3000億元,穩列第一梯隊。
在土地儲備方面有建面7283萬方,貨值約1.2萬億,此外還有較為優質的自持商業物業。以至於一度讓市場認為世茂集團的經營表現尚且穩定,土儲比較厚,酒店、商業對盈利形成補充,屬於躺不平的房企。
然而卻忘了世茂集團真的是非常愛買買買的主,即便口袋裡的錢不一定非常充裕。早些年愛買大地塊囤囤囤,現如今卻陷入去化困境;2019-2020年又愛邁大步子先後收購粵泰、泰禾、福晟等專案。這種大規模收購、下沉三四線,路子怕是都沒走對吧。且不說收購專案存在權屬不清的情況,以及監管態度的影響。
為了儘早消化大盤及收併購回來的專案,實現快速週轉迴流現金的目標。世茂集團的融資渠道除了傳統的銀行開發貸發行債券,更多的需求下還打起的信託及定融的主意。要知道,在世茂的融資結構裡非標占比非常高,不同融資渠道的融資成本分化也很大。
所以2022年1月初先是信託公司自爆,直接公告披露“世茂系產品違約”。
2月就是世茂集團自己直接公告出售資產,美元債謀求展期,境內ABS展期,信託計劃商量兌付方案了。
2月16日16時,世茂集團董事會副主席兼總裁許世壇、執行董事呂翼與“中信信託深圳龍崗融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個人投資者在線上溝通。這種現象可謂罕見。
看看世茂集團國際評級被下調的速度與最新評級,或許又覺得可以理解了。2021年10月還是個值得投資的“靚仔”,2022年1月直接就垃圾了,難搞。
不過世茂集團的求生欲真的很強了。許世壇堂堂總裁居然親自上線參會請求展期,他面對的不過就是三五百萬的個人投資者,向來這類投資者在其他地產商那裡是得不到這等尊重的(實話實說,絕無詆譭的意思)。
再者,世茂集團連上海深圳的物業都拿出來賣了,資金真的很緊張物業也是很捨得賣,當然,價格得合適。
還有,姿態擺得夠低,直接就表示希望引入國資來合作,正在商談。
要改寫命運得有籌碼。那麼,世茂的籌碼夠多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