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的身份很多,所謂能者多勞,她是女演員,歌手,導演,編劇,更成為製片人。今日推薦幾部張艾嘉作為導演的電影,說說他們對女性的思想引導。
女性導演在拍攝上更加理解女性,甚至可以說更加能抓住女性的真善美。
看到女性的隱忍和大度,善良和溫柔,還有堅韌和勇敢。
這些都是女性在遇到困難時,所展現的魅力,是很多時候男性不具備的良好品質。
第一部 95年的《少女小漁》
這是張艾嘉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影片,並因此獲得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編劇獎。張艾嘉的才華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上映的電影也得到觀眾的喜愛。
電影講述劉若英飾演的小漁,為了求學的男友,經人介紹與年逾六十的義大利老頭假結婚,獲得綠卡後,就可以讓男友安定在紐約的故事。
在紐約沒有居留權,小漁和男友是舉步維艱。小漁在唐人街當非法勞工,男友是學生身份,半工半讀,可困苦的生活讓兩人被迫選擇了假結婚。
這樣的窘境,小漁也只能接受,還因為移民局對這對年齡相差甚遠的夫妻表示懷疑,需要經常抽查,她無奈要和假老公住在一起,鬧出很多矛盾和尷尬。
這裡小漁不斷勸說自己,為了兩人的未來做出犧牲,所有的屈辱和悲憤都嚥進肚裡。
電影裡著重刻畫了中西方的文化衝突,又從女性角度進入,張艾嘉的手法細膩深刻,是女導演獨有的創作手法。讓人們感到了小漁的善良,儘管是假夫妻,依然做著自己的本分。
隨著相處,小漁和假老公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假老公本身是一個作家,鬱郁不得志,可他對小漁的關心和尊重,也讓小漁感覺到了被重視。
反觀小漁的男友,螃蟹自己吃蟹膏,給小漁全是蟹腿,不平等的關係躍然螢幕。又揹著她和同室的女子發生關係,讓小漁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這麼做的意義何在?
這樣的戲劇衝突,更是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展現了戲劇的張力。最後雖然是悲劇,可帶給觀眾的震撼和反思是巨大的,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應該首先愛護自己,珍惜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
第二部 2015年的《念念》
偉大的永遠是母親,母親對子女的愛,是臨行密密縫,是如春風般的關懷,更是為子女未來的打算。
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一個偉大的母親,三個迷茫的小孩,面對親情愛情的承擔和奉獻。年輕人要學會與過去和解,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束縛,才能重新看到美好與愛。
念念就是心的呢喃,是一種久久縈繞的心結,丟不開撒不出,不敢碰卻又時刻在眼前。白日下是孤獨,夜裡是無盡的壓抑感,回憶就是雪上加霜,想擺脫以前的自己就是找不到出路。
幾位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可遺憾緊隨其後,讓人經常失去正確判斷。
電影讓這一切沒有按照時間軸呈現,也是增加了懸念。看似奇怪難處的幾人,其實都是自我的捆綁。
一旦與過往和解,都是一樣的如釋重負,原諒的是別人,可解脫的是自己。
身心輕鬆,猶如青雲,直上天際,幾十年的壓抑一招被破,卻是自我的成長和修復。
這就是張艾嘉,一個瞭解當下的年輕人,瞭解當下社會的文藝者。
用自己的鏡頭,思想,解說著身邊的故事,每一個人的苦惱其實都是現實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被纏繞的線,找不到線頭,解不開枷鎖,就是折磨自己而已。
第三部 16年的《相親相愛》
像一部訪談類節目,節奏忽快忽慢,像極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一切都不在掌控範圍,甚至這一刻下一刻要發生的事情,也讓人猝不及防,就是一部攝影機記錄的真實畫面。
三代女人對於愛情的不同觀點,卻在親情的加持下,亂了套。本來沒有牽扯那麼深,可以慢慢化解的隔閡,卻因為姥姥的死亡,讓一切都不可調和。
可看似手足無措的時候,一切又都迎刃而解,而且皆大歡喜,沒有狗血沒有意想不到,就是生活自己的哲學,就是三代人的互相理解,互相瞭解,就可以有圓滿的結果。
又是一部被張艾嘉掌鏡的電影,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她的電影總是給人很多之外的東西,成為千萬個哈姆雷特。
飾演過林黛玉,拿過兩次金馬獎兩次金像獎影后,演唱過膾炙人口的《愛的代價》《童年》。是一個不施粉黛,有著歲月曆練之後的美麗與智慧的大女人。
因為本身的豐富經歷,讓她可以駕馭任何頭銜。而且都做得有聲有色,不斷從優秀者身上汲取養分,轉型的每一步都是成功的。
這也造就了她對電影的掌控力極強,從劇本的選擇到改編,取景,演員的選擇,臺詞每一句的精煉,都是張艾嘉親力親為。
《少女小漁》原著上是一個男人戲,可被張艾嘉改編成一部呼喚女性獨立自主,自我覺醒的前衛之劇。也是這一突破,大家看到了張艾嘉的才能,看到了一部深入人心的女性成長電影。
我們在同情小漁經歷的時候,更多是審視自己的膽怯,和麵對生活的一味求全,以及在顧全所有人的偉大而又懦弱的一面。
希望華語電影可以多出這樣的女性導演,讓女性的內心世界更加全面的被展現,也讓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女性群像。像拍攝《玉觀音》的李玉,拍攝《無問西東》的李芳芳,以及有一章節《我和我的父輩》的章子怡,都是女性的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