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了352.1萬輛,同比猛增169.1%。而向前追溯,新能源汽車銷售在2012年首次突破1萬輛,2015年首次突破10萬輛,從1萬到10萬,中國市場走了3年;再到2018年首次突破100萬輛,也用了3年。
三個三年,中國新能源車市連上了三級大臺階。接下來的三年,越過了10%滲透率分界線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很可能再次重新整理我們對增長、對顛覆的認知。
把視野從國內推向世界,截止2021年底,中國政府及企業在全球持有的海外資產已達20萬億美元之巨。中國資本、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業務拓展與影響力正與日俱增。
越過新冠疫情不斷卻波瀾壯闊的2021年,2022年,新能源賽道的“第四股勢力”已向我們走來——那就是最早出海、此前深耕海外市場的“海歸中國品牌”。
這其中的代表,包括已經啟動產品回國上市程序中的松果汽車。
對國內的消費者而言,松果的品牌相對陌生。但對於迅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他們的準備,則是低調和紮實的。其後發實力,可能不容小覷。
如果用兩個核心關鍵詞來簡單概括松果汽車,那就是:
一、“四國六地”研發製造體系
2018年初落地德州高新區的松果汽車,其核心團隊十年前已開始著眼全球市場。在歐亞大陸兩端的中國、韓國、義大利和法國四國,建立了完備的技術研發與生產製造體系。
(松果德州基地)
“四國六地”的佈局,除去市場佈局方面的考量,還有充分利用義大利全球領先的造型設計基礎、韓國紮實快捷的工程設計能力、發揮中國完備的產業鏈條和豐富的零部件資源的優勢。
在最重要的研發領域,松果汽車深耕ICT技術發達的韓國,不僅以10大專業研發中心擁有韓國國家級研究院資,也是韓國“中科院”——韓國建設技術研究院的“Family Company”,同時也是韓國產業巨頭三星SDI的深度合作伙伴。
目前,松果汽車在中、韓、意等國擁有研發人員超過千人,自有中國德州、韓國平澤兩大生產基地,年產能模組化汽車元件138萬件(可組裝整車23萬輛)。此外,透過以生產技術、品牌、市場授權入股等形式,松果汽車還與62家海外合作伙伴佈局和建設了12個SKD總裝工廠,各類車型總裝產能已達百萬輛。
面對席捲全球的新能源浪潮,松果汽車始終低調紮實,自始至終堅持深耕於完善、完整的研發、生產體系,將助推其在全球市場拓展、技術迭代等方面的紮根,並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二、兩大“全球首發技術”
在完整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能源車汽車新材料滑板式平臺與核心三電系統技術基礎上,松果汽車以新材料帶來新工藝,新技術帶來新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價效比,開創性的研發了“免塗裝彩色新材料整車覆蓋件”與“非焊接式空間框架結構車身量產技術”兩大全球“首發技術”。
松果汽車團隊多年持續深耕於無衝壓、無熱焊、無電泳、免塗裝、100%可回收、輕量化、降低生產成本的汽車用新材料整車車身覆蓋件和相應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突破耐候性、高光澤、免塗裝防紫外線的原材料合成技術及大面積、質量一致性量產模具的設計及製造技術,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數控加工及自動化大型金屬預埋等工程難題,開發出應用於整車覆蓋件的大面積免塗裝新材料及其配套技術。以高彈性、高強度、高光澤複合新材料車身覆蓋件,結合空間框架結構車身的應用,實現了整車無衝壓、無熱焊、無塗裝生產,30%以上的輕量化為高續航預留更大空間,且100%可回收再利用,使汽車製造業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做出切實努力。
基於免塗裝彩色新材料車身覆蓋件內外同色的特點,車輛的維修、維護,特別是普通剮蹭等,不再需要鈑金和噴漆這類專業處理,可以透過自行打磨、拋光維修,使後續使用費用降低超過50-70%。
空間框架結構原本用於F1賽車、超級跑車等對輕量化有特殊要求的高效能車型,比一般的白車身具有更高的剛性。透過多年研發,松果汽車實現了該種結構的規模量產,並將其應用於普通民用車輛。不同截面形狀的高強度金屬和高分子材料,透過塑鋼一體化工藝形成承載式車身結構件,得益於這種類似骨骼關節與榫卯結構的巧妙設計,擁有更好的模組化與輕量化特性和比一般白車身更高的剛性,並在此基礎上首創了便於運輸的上下分離式白車身。
依靠上述技術的“內外打通”,松果汽車改變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汽車生產的傳統四大工藝,實現了無衝壓、無焊裝、無塗裝生產,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與製造環節的碳排放。
生產工藝由繁到簡的顛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如該種新技術能得到大範圍推廣,其意義與價值或將不遜於曾經的福特T型車。
潮起潮落、大幕拉開,“第四股勢力”的加入,讓新能源汽車這塊充滿活力的熱土,愈發生機盎然。對於引領“第四股勢力”松果汽車,我們持續關注、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