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沒有華野,中野能否啃下黃維這塊硬骨頭?看看裝備就知道了
淮海大決戰中,共有三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一場是華野粟裕在碾莊全殲黃伯韜12萬精銳,一場是劉鄧和華野援軍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2萬大軍,最後一場是華野粟裕在陳官莊全全殲杜聿明集團30多萬人,這三場大戰,一場比一場激烈,一場比一場扣人心絃,也一場比一場令人緊張。
三場大戰中,碾莊之戰和陳官莊之戰是華野打的,雙堆集之戰是華野和中野合作打的,但不能因此就說華野的功勞大很多,因為如果沒有中野劉鄧大軍的支援和對敵軍的牽動,華野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中野和華野之間的相互成就和相互支援,早在淮海戰役之前就開始了。
三場大戰中,最關鍵的是中間這場雙堆集大戰,可謂淮海戰役的勝負手!
黃維兵團本不屬於徐州剿總,他是歸華中剿總白崇禧管的,但蔣介石眼見精銳的黃伯韜兵團就要被粟裕一口吃掉,急了,從華中調黃維到徐蚌戰場來救黃伯韜。
黃維是個書呆子,生平最喜歡研究的就是和能量守恆定律相悖的永動機。接到命令後晝夜兼程往東趕,一心來救本家,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得失,完全丟棄了國民黨將領儲存實力的“優良傳統”。
但蔣介石給黃維的行軍路線是穿過一系列的爛泥和河流縱橫的水網地帶,黃維清一色的美式重灌備就陷在泥淖裡一點一點往前拱——如果他乘的是火車運兵,也不至於落得後來全軍覆沒的下場,不管是北上徐州,還是南下南京,或是西退武漢,都是不錯的選擇。
黃維的12萬大軍,是國民黨軍精銳中的精銳,號稱五大王牌主力的18軍也屬黃維兵團。
我們再看看黃維的對手劉鄧中野部隊,劉鄧大軍此時的兵力約有十三四萬,基本和黃維持平,略多一點。但在武器裝備上就差得太遠了,黃維兵團是武裝到牙齒的美式重灌備,而劉鄧大軍基本沒有重武器——全都在躍進大別山的時候扔在黃泛區了。
在這種兵力對比下,劉鄧大軍硬是用牽牛戰法讓黃維兵團一點一點鑽進了口袋陣,成功完成了對敵軍的戰略包圍——這種底氣也就是號稱“川中軍神”和“當代劉伯溫”的劉伯承能有,不愧是戰神級的人物。
但包圍之後想要順利吃掉黃維就不那麼容易了,中野大軍連續對黃維兵團發動猛攻,尤其是劉鄧麾下的大將陳賡最為積極。但由於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存在巨大差距,一連數天,中野毫無進展,而國民黨的援軍劉汝明、李延年和孫元良兵團已經在路上了。
關鍵時刻,華野的援軍到了,奉粟裕之命,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率10萬大軍來援,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以猛烈炮火著稱的華野特種部隊。一頓狂轟濫炸之下,黃維崩潰,不僅他的12萬大軍全軍覆沒,前來援助的三個兵團也被華野的打援部隊死死攔在路上,半步動彈不得。
於是,在繼黃伯韜兵團的12萬精銳被解放軍全殲之後,更精銳的黃維兵團也隨之覆滅,黃維本人被俘,被送到功德林繼續研究他的永動機。
黃維兵團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完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劉鄧的中野大軍對其實施成功的包圍;二是陳士榘的援軍給力,炮火猛烈,黃維的軍事防線和心理防線同時崩潰。
如果沒有華野援軍,而是隻有中野單獨對付黃維的話,很難說結局是什麼,恐怕會很困難。事實就是華野強大的軍力和猛烈的炮火成了後期的主角。可以說,劉鄧對付黃維很困難,絕不是二人的軍事水平不如黃維,恰恰相反,黃維是中規中矩的戰將,而劉鄧卻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兩軍的最大差距是裝備。這也是為什麼淮海戰役中,華野把繳獲的重武器都給中野的原因,因為中野太需要了。
我們不妨舉個其它戰場的例子,林彪在東北摧枯拉朽般解決了國民黨50多萬精銳,只用了兩個月不到,而徐向前對付閻錫山15萬人,卻在太原打了半年。為什麼?因為裝備!徐向前不僅人少,部隊是民兵升級來的,而且沒有重灌備。太原戰役後半程,東野派來炮兵師,重炮怒吼,太原堅固的城防飛上半空,太原因此順利拿下。所以,林彪和徐向前之間,水平相差無幾,但差了一千門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