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中美戰略相持將持續很長時間
來源:人大重陽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本文大概2700字,讀完共需4分鐘
編者按:2022年1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主辦的“‘全球變局下中國如何應變’人大重陽·迎春論壇2022”在京召開。開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致辭,人大副校長、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理事劉元春作特別演講,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建設銀行原副行長黃毅、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等近30位專家線上線下參會併發言,由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主持。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何偉文作嘉賓討論,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以中美經貿關係為側重點,並且綜合2022年的態勢和前景,談一點個人看法。一共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中美關係目前的“三個態勢”。
第一個態勢,拜登上任一年來,中美關係包括其中的經貿關係發展出現了一些表徵性的緩和,但沒有實質性的好轉。因為實質性好轉的標誌是王毅國委兼外長提出的三條紅線,這個方面美國並沒有絲毫改變。
第二個態勢,拜登和特朗普相比,在對華方針戰略,尤其是經貿方略上有三個顯著的不同:
1.更加強烈地把經貿問題政治化。以價值觀、意識形態、民主等為噱頭對華進行經貿打壓,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樣簡單的以貿易不平衡的方式來施加關稅。
2.正是由於價值觀,意識形態化、政治化集中的原因,拜登對中國的打壓集中放在科技的阻斷和壓制上,去年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的限制表現非常突出。
3.糾集他的盟友企圖圍堵和孤立中國。例子很多,包括印太四方機制QUAD、AUKUS,七國集團,美歐跨大西洋的貿易與技術理事會,建立排除中國高科技晶片的供應鏈,以及正在籌劃的印太經濟框架等等,所有這些行動都是為了孤立、鎖住中國。這三個特點跟特朗普的方略是不同的。
第三個態勢,拜登和特朗普又有三個共同點:第一,都是不能容忍意識形態、價值觀、社會制度跟美國完全不同的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第二,不能容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得越來越好,動搖美國的主導地位。第三,不能容忍中國的日漸突出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目前“一帶一路”影響力越來越大,動搖美國所主導的所謂的國際秩序。
所以,這三個共同點說明了一點,無論拜登抑或特朗普,都是美國現代主流政治的一個代表,反映的都是美國主流的一個政治態度。 這三個態勢2022年還會繼續,因為這是本質性的,不是偶然的個別行為。
第二個問題,“兩個判斷”。根據前面的態勢,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判斷。
第一個判斷,中美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美國一定會打壓中國,不能容忍中國比他還要強大。美國自認為無論從價值觀、社會制度,還是人種各方面,他們都是世界最好的,是上帝之選。而中國為了本身的發展,人民的幸福,中華民族的復興,肯定會不斷髮展,超越美國。這兩個趨勢都不會改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美無法達成共識,成為了對抗性的矛盾。
第二個判斷,中美現在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這個不是論持久戰階段中的戰略競爭、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階段,而是中美兩國在歷史長河中處於某種暫時相持的階段,這不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的幾年時間,有可能會持續一代人,至少要持續到2035年,或者2049年,所以對於中美將長期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這個狀態,我們需要充分做好準備。
過去幾年,美國無論對中國怎麼樣打壓,都不能改變中國,而中國無論對美國的行為怎樣堅決反對,也沒有改變美國絲毫。所以,這個相持還會繼續。
第三個問題,“兩個不能”。
第一個不能,華盛頓的反華以及與中國對抗的這個戰略,並不能改變中美兩國經貿互補的關係和兩國雙邊貿易以及相互投資增長的現實。特別是2021年中美經貿出現了空前的好轉,雙邊貿易達到7556億美元,按中國海關統計,比上年增長28.7%。跟美方發動貿易戰之前的2017年對比,這四年期間,中美雙邊貿易增長了29%;有意思的是,這四年間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34%,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16.6%,大概是2:1的樣子。即使是在貿易戰的壓力下以及美國對中國的種種壓制之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反而好於從美國的進口,何況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還受到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中方增購承諾的支援。所以,可以看出,兩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已經大致確定了,這種貿易的流向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美國對華投資的勢頭,不能隔斷中美兩國產業上的相互聯絡,並沒有帶來脫鉤。這是第一個不能。
第二個不能,無論中美經貿怎麼發展,商界怎麼合作,都不能改變華盛頓對抗中國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戰略。所以,我們要看到,並不是說我們做好商界工作,華盛頓就會立地成佛,這一點也要有清醒的估計。
第四個問題,我們的“四個應對”。
1.我們要做好長期戰略相持的準備,到2035年,或者2049年。當然,我們要準備今年,準備現在,準備明天,但是我們需要看得更遠,這樣我們行動的方向才更加清楚。一方面要看到對抗的一面,不能抱有幻想,另一方面要看到長期的一面,要敢於鬥爭,還要善於鬥爭。
2.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要繼續發展強大,美國無論對華怎樣圍堵和打壓,都不能改變中國發展的總趨勢,只要我們自己建設強大起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很多人都提到中國的GDP,在2030年,甚至可能提前一年會超過美國,但這不是我們的主要標誌,GDP很重要,但不是主要標誌,主要標誌是什麼?我們中國要建立獨立完整的領先於世界的高科技產業和科技戰略體系,在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整個全球高科技的全球分工和供應鏈中間佔據制高點和樞紐地位,這需要付出艱鉅的勞動。如果一旦我們達到了這一點,我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3.對美國我們當然不怕對抗,但是我們同時要管控對抗。相信,只要中美之間不爆發激烈的武裝衝突,不爆發戰爭,美國無論怎樣都不足以帶來巨大的風險。我們非常清楚,中美之間要和平共處,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一點我們立場堅定,美國也無法反駁。這次習主席與拜登總統的影片峰會上,拜登表示美國贊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們可以遵循這個大方向。中美國家之間的分歧不能訴諸武力,不能干涉別國內政。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不能按照美國的敘事方式走。比如,美國所說的“護欄”,是他們的敘事方式,在臺海問題上,如果臺灣宣佈“臺獨”,我們必然採取武力手段實現統一,這在美國看來是突破了護欄。而美國對中國臺灣出售武器,發展與中國臺灣的官方關係,包括美國的軍人到達中國臺灣,卻沒有越過護欄。所以,他的護欄是為中國加的,不是為他們本國加的,我們不能順著美國的話語權走。我們需要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我們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非常清楚,美國也不得逾越。
4.沒有區別就沒有政策。第一,要把華盛頓跟美國的州、地方區別開來。我們需要眼睛向下,面向草根,在美國的州和地方發現很多朋友,發展機會。第二,要把美國的政界和商界分開,積極爭取發展和美國的企業以及美國商界的關係,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我們需要堅持改革開放。第三,把美國和歐洲區別開來,我們還要進行很多工作,爭取歐洲的支援。這方面我們需要細緻的研究,爭取發展更多的周邊的朋友,掌控住和他們的矛盾。特別是現在RCEP生效,能夠助力於我們發展周邊貿易關係。
所以,我們近期的目標是反圍堵,突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長遠的結果則是相反的,反而構成對美國的反圍堵,最後無限接近於英國學者麥金德提出來的“世界島”的形勢,美國反而被邊緣化。謝謝!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