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代的時候不少的軍隊將領在自己戰敗之後都會在最後自殺以謝陛下的信任,而馬革裹屍還更是被不少的武將奉為了自己的最終歸宿。
難道說戰爭失敗就只有戰死這麼一個結局麼,那麼在西方從古至今無數次的失敗,難道每一次都伴隨著一顆將星的隕落麼?
其實不然,在西方的歷史上,投降是一種文化,甚至在二戰的時候,美國的軍隊甚至允許自己的部隊在特定的情況下投降。中西方的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為什麼會產生什麼大的區分?
戰爭的文化
人類的歷史幾乎是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而同步發展的,各種小文化小國之間的互相兼併,最終才有了這樣一個繁榮的世界一個個龐大的國家,人類也有機會飛出地球,走向更遙遠的星辰大海。
戰爭的本質其實就是透過暴力進行掠奪,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從古至今,人類歷史上上千年的歷史,真正和平度過的時間少之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存在著戰爭,而今天世界一度迎來幾十年的和平穩定,這在過去可是前所未有的。
戰爭的結局以及過程往往都是由勝利者進行書寫,真正意義上正義與邪惡的戰爭少之又少。
可以稱得上的正義戰爭近代以來,不過是法西斯戰爭,以及新中國為了保護自己不得已的一些自衛反擊戰。
先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一場德國法西斯發起的非正義的戰爭,手段之殘暴,罪行之嚴重令人髮指,因一國之野心而把全世界捲入戰火,當年可以與其在戰場上堪堪一戰的人,也只有當年嗜土成性,好戰成風的俄羅斯了。
俄羅斯面對洶湧而來的德國陸軍,士兵們說不怕是假的,但是依舊緊握刺刀,用自己的身體成為了擋在莫斯科前面,構建了最後一道防線。
俄羅斯雖然廣闊,但是士兵們身後已經是首都,退無可退,為了國家和家人能夠活下去,他們只能向前。而在二戰中,美國士兵的表現也是十分的英勇,在戰場之中也是十分的勇猛。
整個二戰期間很少有士兵會去選擇投降,為了正義以及自己的信仰,無數人選擇奮勇向前。而同樣的軍隊,到了朝鮮戰爭中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朝鮮戰爭中的西方軍隊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中,十幾個國家的軍隊雲集在這個只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半島上,展開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艱難,也是最具奇蹟的一場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靠著十分落後的武器,同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展開了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但是結果驚掉了當時世界上所有人的下巴,
中國軍隊越戰越勇不斷取得戰果,而經過二戰洗禮的美國軍隊則是節節敗退,更是有不少部隊直接投降了。
中國陸軍一戰成名,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輕步兵的巔峰,美國的麥克阿瑟更是直接在戰後直言了中國軍隊的強大。
在這場戰爭中,眾多的美國家庭和人民不知道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美國的軍人也只是奉命行事,戰鬥積極性不高。失去精神支撐的軍隊,戰鬥力勢必不會強大,即便是眾多豪華裝備加身的美國也無法掩蓋頹勢。
中國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轟炸鴨綠江沿岸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全,由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就是所有中國軍人心中共同的信仰。無數人前赴後繼,共同完成了這場奇蹟。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為何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沒有美國軍隊那樣普遍地投降事件。
首先在西方的文化中,投降從來就不是一個見不得人的事情,西方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而在美國的軍隊條例之中,僅僅有一條十分粗略的規章,大致意思是要求士兵不會因為個人意願選擇投降。
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如果是因為彈盡糧絕,或者是部隊的戰鬥意志低下想要投降的時候,就不是因為個人意願而投降了。美國軍隊內部也不會輕視俘虜,有的人甚至覺得理所應當。
在中國的文化中卻是截然不同,中國的文化一直都不是特別把生死看重,更多的是表現一種精神。
中國人崇尚的是氣節,就連古代的皇帝都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文化,軍人更是以投降為恥,寧折不彎的精神,一直充斥著這個尚武的民族心裡。
說到了這,就不得不提歷史上南宋的崖山海戰,這一戰十萬軍民喋血。
昔日,蒙古的鐵器橫掃亞歐大陸,卻唯獨在南方小朝廷南宋手中屢屢吃癟,但是天下大勢已經盡在蒙古的手中。
南宋隨著地盤的不斷丟失,不得已只能寄希望於一戰定乾坤,於是雙方軍隊的主力在崖山進行了一場大決戰,南宋傾盡國力十萬軍民齊聚崖山,開始了這場堵上國運的一戰。
其實南宋當時很多人都是知道此戰必敗,但是明知如此也要拉著蒙古人一起下地獄。此戰之後南宋不出意外的大敗,大臣陸秀夫抱著南宋的小皇帝葬身魚腹,十分悲壯。
這種精神,就是瀰漫在中國幾千年儒釋道的文化精神,捨生取義,為了國家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西方雖說也有這樣的壯舉,可是卻遠遠無法和中國的先人相比。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曾經說過,在雙方遇到的時候,即便明知自己不敵對方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便倒在對方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最終中國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在朝鮮戰場上和當時世界上第一的發達國家實現了一較高下,並且戰勝了對方。真可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