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導讀: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有自我掌控感的孩子,才有未來。

去年高考,湖南一清潔工雙胞胎兒子,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北大錄取,且每人獲得湖南當地政府獎勵10萬元。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這一訊息,很快傳遍了全網。

一時間,很多父母把這對雙胞胎作為勵志典範,教育自家孩子要像他們一樣自強,考上個好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孩子考上個好大學,就能改變命運、過上幸福生活?還是既成才又成人,才可以?

有人說,大學才是孩子人生的真正起點,而不是努力的終點。

我們回頭看看,這對雙胞胎金榜提名時,他們沒有忘乎所以,而是相約暑假還一起學習、提升自己。

他們這樣的自驅型成長,才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只因他們的父母,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做好了培養他們習慣性自律的三件事。

這正是《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一書中兩位作者向我們傳遞的三個觀點。

此刻,我最想說的是,要培養出既成才又成人的孩子,與家長的文化程度、處事能力、物質條件從來不相關,與家長的智慧才有關。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你說,我說的對嗎?

網路時代,我們或多或少看見或聽說過一些在家長嚴厲控制下曾經"聽話"的“好孩子",後來發生令人惋惜事件的報道:

有人抑鬱、自殺,有人忤逆、弒母,有人怒傷老師、謀殺同學;還有人大學畢業後成了啃老族。

其中有不少人的父母,就屬於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人群。

而這些只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為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焦慮型家長。

他們因焦慮,堅持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從作業到交友,他們都要說了算。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他們這樣全方位控制孩子,本質上是不信任孩子,只要孩子"不聽話",他們就大講道理說教、嘮叨逼迫甚至打罵孩子。

這嚴重剝奪了孩子的生命能動性與自我掌控感,致使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感,而失去自我成長的內驅力,甚至性情大變。

正如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昱鯤說,

為了孩子暫時的成績或表現而損害他們長期的驅動力,會得不償失甚至後患無窮。

對於當前普遍焦慮的中國父母來說,《自驅型成長》是一劑及時的清醒藥。

《自驅型成長》一書兩位作者,一位是享譽全美的腦科學專家威廉,一位是全美最成功的教育心理學專家之一的奈德。

他們結合30年來在各自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深度合作研究自我控制感與壓力感受、行為動機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自我控制感偏低,會導致非常大的壓力與焦慮;而自主感,則是提升內在驅動力與自我成長的關鍵。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全書有腦科學、心理學理論,更有豐富的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引導家長如何培養出自驅型成長的孩子。

01

退後一步

要想讓孩子走到臺前,父母就需要隱入幕後,不強加干涉,而是給予支援。

讓我們一起看看那對雙胞胎的父母的做法:

他們家住湖南省慈利縣偏遠山村,母親在縣城謀到一份清潔工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父親是建築工人,較少回家。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雙胞胎趙稞趙棣的清潔工母親

他們努力工作、省吃儉用,支援雙胞胎兄弟倆讀書與生活開支。

他們如千千萬萬家長一樣,希望孩子們有出息,能改變家庭命運,但他們從不干涉孩子們的學習,從不逼迫孩子們拿高分。

母親說:"媽媽希望你能考得好成績,但更希望你能夠健康成長。”

而父親,則是每週抽時間回家一次,和孩子們談談心,從未說教、約束他們。

這讓趙稞、趙棣兩兄弟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與理解,而內心充滿力量,他們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努力學習、勇敢成長。

他們學習累了或有學習壓力,就一起開心運動(他們最愛的是打乒乓球),讓大腦和身體得到放鬆,使學習保持高效。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雙胞胎趙棵趙棣兩兄弟打乒乓球

恰恰就是父母做到的“退後一步”給了趙稞、趙棣兩兄弟“自驅動時光”,這是他們學業有成且能自驅持續成長的必備經歷。

記得育兒專家尹建莉在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到一位教授和她講的故事:

我小時候讀書,父母基本不管,全憑自覺。我的成績,小學一般,到了初中非常出色,經常是年級第一名。

高中畢業,我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且一直讀到博士,這是父母萬萬沒有想到的。

比我小5歲的弟弟,從小聰明伶俐,父母對弟弟的學習特別上心,什麼活兒都不讓弟弟幹,父母的口頭禪就是“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累死也心甘情願”。

可弟弟一直不自覺,成績也不好,父母動不動因為學習的事情打罵弟弟,弟弟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不上進。最終沒考上大學,且脾氣暴躁,好逸惡勞,什麼也幹不了,這讓父母大失所望。

很顯然,這姐弟倆雖在同一個家庭長大,但所遭遇的教育是迥然不同的:

一個可以自由思考、身體力行而釋放完善的內驅力,一個被包辦、被控制,失去自我掌控感而深陷焦慮。

結果,應了一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教授的弟弟沒出息,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為教授的父母望子成龍導致的焦慮、越界、強勢造成的後果。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正如兩位作者在《自驅型成長》中寫道,

一個全情投入、盡己所能的大腦,與一個在毒性壓力的影響下高速運轉的大腦相比,看上去截然不同。

人一旦身陷焦慮之中,大腦中杏仁核就會變得很大,對壓力會做出過度的反應。

在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前額皮質裡會充滿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會導致系統“掉線”,大腦顯然就不能高效地學習與思考,且更有可能衝動行事與做出愚蠢的決定。

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倘若父母比他們的孩子還要用勁,那他們的孩子只會每況愈下,而非逐漸變強。

孩子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但他不屬於我們,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我們需要做到尊重界限,退後一步,讓孩子感受家長的信任,從而獲得紮根於內心的自信和安穩。

02

無條件的愛

威廉和奈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倡導"讓家成為安全的港灣”。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雙胞胎趙稞趙棣的家庭環境吧:

清潔工的母親,把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看得比孩子們成績更重要。

而建築工人的父親,從不高高在上說教,而是每週一次和孩子們交心而談。

這讓趙稞趙棣兩兄弟感受到了父母在無條件地愛著他們,是父母的愛,給了他們安全感,給了他們探索未知的底氣和自信。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雙胞胎趙稞趙棣兩兄弟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寫道,

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併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歸宿。

對於在學校或生活中其他地方遭遇壓力的兒童,家庭應該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一個休息和恢復的地方。

當孩子感受到,他們即便身處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愛著,他的韌性就會增強。

當家庭是安全的港灣時,青少年和兒童就能更自由地探索,探究外面世界的各種可能性,而且還伴以健康的方式。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對父母的勇氣和智慧,在家長焦慮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大環境下,他們卻能如此平和、淡定。

我們再看看那些將孩子成績放在第一位,看不見孩子心理需求和感受的父母,是怎樣愛得太過用力,而毀了孩子一生的。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上面說到的教授的父母,因“愛”兒心焦,只要兒子好好學習都情願自己累死,只要兒子未達自己的期望就苛責、打罵。

結果呢?從小"聰明伶俐"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笨"且“脾氣暴躁,好逸惡勞"。

這應證了《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孩子因焦慮、因父母的控制,而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失控感,而被壓力裹挾。

如果壓力持續存在,大腦腎上腺就會進一步分泌皮質醇,長期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會弱化海馬體裡的細胞,並最終殺死它們。

而海馬體是創造與儲存記憶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在長期壓力下,學生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的原因。

如果壓力持續的時間太長,大腦杏仁核就會變得越來越“歇斯底里”。

像這樣,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家長們,就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正如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

你對孩子的愛,可能是最大的傷害。

記得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過一條新聞,說的是:

一個8歲的江蘇小女孩,有一天在補習班上突然暈倒。老師立即撥打120將女孩送到醫院搶救。

醫生對女孩的全身進行了全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女孩的多個器官已經出現了衰竭症狀,不僅如此,女孩自己也不願意醒過來,求生意識很薄弱。

經過醫生鍥而不捨的努力,小女孩最後終於恢復了意識。但女孩在懇求"媽媽,我就睡10分鐘"後永遠的睡了過去。一個年幼的生命,就此離開了。

小女孩在生前,為了討媽媽歡心,不停地學習,休息的時間非常少,就連彌留之際也只是懇求媽媽能讓她睡十分鐘。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江蘇8歲小女孩在睡覺中離世

小女孩因長期承受家長焦慮帶給她的毒性壓力,而壓垮了身體,使體內的器官快速衰竭,最後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深知媽媽愛的是她的成績,而不是她這個人,她“不願意醒過來,求生意識很薄弱。"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寫道,

當兒童、青少年,遭受睡眠剝奪和毒性壓力時,會嚴重損傷身體和大腦。

真愛是不會造成傷害的,造成傷害的,那一定不是愛。

讓我們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無論他表現好壞、成績高低,都愛他、接納他,讓他感受愛和安全,獲得成長的力量。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育兒專家尹建莉說:“人唯有愛才有成長,關係裡唯有自由才是成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自覺的孩子才幸福。

03

讓孩子做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說過,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有對自己的生活做主的權利和自由。

有人問清潔工雙胞胎兒子趙稞,為什麼他選擇上清華,而弟弟趙棣進北大。

他說,因為兩人性格不同,要學習的專業不同,自然選擇不同。

由於家境貧困,外界好心人要資助他們上大學的開支,被兩兄弟婉拒了。

他們說,上了大學,會比較有時間,自己可以做兼職來補貼學習和生活開支。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對於兒子們的選擇與決定,清潔工夫婦沒有異議,只有支援。

沒有人能替孩子過完他的一生,不如早點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我們需要鼓勵孩子自己做出決策:

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

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

即使孩子剛開始決策不那麼明智,我們也只能告知他欠缺的資訊和視角,供他自己思考,以便他做出更好的選擇。

因為我們的終極目標,不是要培養順從的孩子,而是要培養出能理性思考並做出正確行動的孩子。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就算孩子的選擇出錯了,他都能發展出更好的自我意識和行為直覺,同時也能從錯誤中總結經驗,獲得成長。

我們要對此深信不疑,才不至於在孩子出錯時落井下石,“看吧,我說了不聽,現在搞砸了吧"。

而是和孩子一起收拾爛攤子,給他需要的共情、理解和接納。

還記得今年上半年那個吐槽“女兒是學渣”的北大丁延慶教授嗎?有人問他能接受女兒的平庸嗎?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無獨有偶,千里之外的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小強教授也有“同款焦慮”。

他能帶好研究生卻教不好自己的女兒,張教授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女兒並不接受他的指導。

“這就跟馴馬一樣,找不到和她的契合點,滿身激情和關愛不僅無法傳導,還會讓她緊張。”

“越發力效果越差,最後人仰馬翻。”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張小強教授談女兒不接受他指導

女兒剛上初一時,他還試圖指導女兒;後來不管女兒的學習,只給女兒做好吃的。

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女兒主動和他分享學習上的事,而他只給予女兒鼓勵和支援。

看來,與其管教孩子,不如“閉嘴”

就像紀錄片《鏡子》裡“叛逆少年”家明的爸爸,當他一改愛講大道理的姿態,決定“不講”,讓家明自己做主之後,原本叛逆的家明變得溫和,並思考自己的未來。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叛逆少年家明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寫道,

讓孩子體驗“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

讓孩子自己做主,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比獎勵或懲罰都能產出更強烈的自驅力。

比如,獲國務院點名表揚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的女兒,在與父親合著的書籍《遇見文學的少年妙不可言》中寫道:

縱觀我的家庭教育,我覺得父親做得最好的就是給我自由。

我人生的重大決定,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決定的,父親給了我強有力的支援。

雖然我離家已經多年,但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父親總能給我真理般的諫言,指明我人生的方向。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在孫雲曉老師尊重界限,給予女兒自由及智慧引導下,女兒性格開朗、成績優異,是妥妥的學霸。

畢業後,被國家派駐日本擔任駐外記者,並且因為成績突出,榮獲中央國家機關青年五四獎章。

由此可見,家長放手讓孩子做主,並盡己所能提供支援,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所表達的:

擁有自主感和自我掌控感的孩子,他們更能探索自身興趣而自驅成長,發揮潛能、創造無限可能。

寫在最後

育兒先育己

《自驅型成長》一書傳遞的三個核心觀點——退後一步、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做主,契合了心理學家李雪老師的觀點: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而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只需要平和的父母,能給予他愛和自由的父母,只需要不焦慮、不施加毒性壓力的家庭環境。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這樣,他就有時間和空間,獨立思考、身體力行,充分釋放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而自我成長。

所以,父母只有放下焦慮,不再控制孩子的事情,而是和他構建富於支援性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自驅成長。

當然,父母要改變長期以來的焦慮與習慣性控制孩子的養育模式,做到兩位作者向我們傳遞的養育理念,這需要刻意練習。

那家長該怎樣做,才會不焦慮、不傳播焦慮,不有意無意控制孩子,不損害孩子長期的自驅力呢?

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兩位作者結合他們30年來幫助過的大量孩子及父母的真實案例,有理有據地給出了非常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教會我們接納現實、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放輕鬆、看長遠。現在的狀態,並不是永遠的狀態。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比如,經常冥想、適度運動、足夠睡眠,可緩解壓力、使人情緒平和、積極樂觀、降低各種身心疾病風險、提升學習效率等。

而因缺覺導致的慢性壓力,是引發全球人們患上各種身心疾病的最大風險之一。

書中給出了世界睡眠專家朱迪斯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每天睡眠時長指南:

學齡前兒童需要10~13個小時(其中一個小時為午睡)。

6~13歲的孩子,則需要9~11個小時。

14~17歲的青少年,需要8~10個小時。

18~25歲的年輕人,需要7~9個小時。

26歲以上人群,需要6~8小時。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家長只有關注自己的內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能保持心態平和,給予孩子溫和而積極的回應,

讓家成為孩子的“溫暖的港灣”、"力量的源泉"。

《自驅型成長》一書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地指引家長在望子成龍和放任自流之間,如何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度”:

指導我們在日常與孩子溝通時,如何表達愛、信任與支援,如何做到接納、欣賞與正確讚揚,如何與孩子合作解決問題等。

不能不說,《自驅型成長》是一本充滿革命性與智慧的好書。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讓我們從此刻起,從認知覺醒到言行改變吧,我們的孩子定會感激我們一輩子的。

因為,人類腦科學研究表明,健康的自控感和自主感,有助於提升思考力、創造力,塑造出情商智商雙線上的大腦。

清潔工夫婦對孩子從不說教、從不講大道理,他們基於同理心,給予孩子們尊重、無條件的愛與自主自由,成就了孩子們。

而我們,只要自我修行,提升我們的智慧,做好這三件事,相信也能培育出自驅型成長、通向他自己人生目標的孩子!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能讓孩子自驅成長的不是孩子的天賦,也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智慧

願孩子們在家長智慧的愛的滋養中茁壯成長,不懼風雨,活出自己最美的恣態!

END

原創不易,碼字不易,只可轉發、分享、收藏哦,小夥伴們,你們都懂的…

分類: 健康
時間: 2021-10-18

相關文章

秋分飲食養生有講究滋陰潤燥有三“寶”

秋分飲食養生有講究滋陰潤燥有三“寶”
秋分飲食養生有講究滋陰潤燥有三"寶" 來源: 人民網

科學飲食:為什麼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
科學飲食,一定要知道一個原則:"四條腿的"不如 "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一條腿"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quo ...

骨質疏鬆危害大!專家教你如何科學補鈣

骨質疏鬆危害大!專家教你如何科學補鈣
("熊貓醫學科普漫畫"供稿) 來源:科普中國

秋季健脾正當時 專家教你事半功倍的調養秘訣

秋季健脾正當時 專家教你事半功倍的調養秘訣
來源:人民網 養生圖說 為了進一步普及中醫養生文化,讓權威.實用以及有趣的科普深入人心,每週四,人民網·人民健康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推出<養生圖說>這一圖解欄目,帶您一起探索中醫養生知識的精 ...

秋分時節食慾大增?專家教你如何均衡“清補”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喬業瓊)伴隨著秋高氣爽的天氣,很多人的食慾也明顯大增,為什麼秋季尤其是秋分以後,人們會更有進食的慾望?在這個時節進補,應該遵循哪些原則?人民網採訪中國中醫科 ...

大咖談保健食品|5招預防代謝異常!專家教你吃出健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影片/羊城晚報嶺南名醫工作室 本期專家:朱惠蓮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 人體的新陳代謝如時鐘般時刻運轉,一旦代謝機能出現問題,身體健康則會受到影響.不少中老年人 ...

如何解決桃樹流膠的問題?專家教你用對方法效果才好

如何解決桃樹流膠的問題?專家教你用對方法效果才好
文/曹泳春 桃樹不僅僅是樹體容易流膠,而且果實也容易流膠,剪鋸口更容易流膠.桃樹流膠,往往會導致根系死亡,樹勢衰弱:桃樹流膠,往往會導致落葉落果,品質下降.桃樹流出的粘稠且透明的膠體,其實就是葉片製造 ...

兒科專家教你4招判斷孩子是否便秘

兒科專家教你4招判斷孩子是否便秘
來源:生命時報 主講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沈振宇 孩子腸胃功能比較弱,很容易便秘.怎麼判斷孩子是否便秘,可從以下幾方面參考: 1.大便形態,主要表現為硬球狀或塊狀,形態乾硬.兒童特別 ...

提神、防蚊……各種香囊配方,中藥專家教你製作

提神、防蚊……各種香囊配方,中藥專家教你製作
香囊,一個聽起來似乎很古老的東西,但卻並非古人專屬.現如今的夏日,如果我們腰間掛著一個香囊走在街上,也是一件很酷的事. 不妨我們花點心思,做一箇中藥香囊掛在身上.包裡.車裡.屋內,不僅清香宜人,還能防 ...

失眠如此痛苦!專家教你沾床就睡的訣竅

失眠如此痛苦!專家教你沾床就睡的訣竅
"熊貓醫學科普漫畫"供稿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宣告: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私信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今日寒露|寒露到,秋意濃!養生飲食宜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今日寒露|寒露到,秋意濃!養生飲食宜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是深秋的節令.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寒露後,秋意熟透,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要注意添衣保暖.腳部保溫性差,受涼容易 ...

吃蛋白粉能提高免疫力?某些水果不能吃?這樣做避開營養“雷區”
來源: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都說"合理膳食是免疫的基石",如何透過飲食提高免疫力?有哪些常見的營養誤區?在這裡,兩位專家教大家如何避開營養"雷區",輕鬆吃出免疫 ...

養生謠言有多不靠譜?揭開幾大養生常識真面目,看看你信了幾個

養生謠言有多不靠譜?揭開幾大養生常識真面目,看看你信了幾個
很多人聽信一些養生謠言,不但沒有把身體養好,反而越養越"壞",甚至還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了避免大家盲目相信養生謠言,今天就給大家揭開幾個關於養生常識的真面目. 1.體重越輕 ...

56歲養生大爺患癌離世,深刻反思:這4種養生方法,不要也罷

56歲養生大爺患癌離世,深刻反思:這4種養生方法,不要也罷
"都說喝茶防癌,誰知道卻是癌症的罪魁禍首." 我們都知道很多閩南人都有在早晨喝熱茶的習慣,福建人老劉也不例外.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他就開始燒水泡茶,他覺得用滾燙的水泡出來的茶香氣撲鼻 ...

100歲的楊振寧思維敏捷,健康矍鑠!他的3大養生秘訣值得學習借鑑

100歲的楊振寧思維敏捷,健康矍鑠!他的3大養生秘訣值得學習借鑑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度過了自己100歲的生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在196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而且楊 ...

85歲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的養生秘密究竟是什麼

85歲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的養生秘密究竟是什麼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020年他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在人民大會堂,他身著西裝,神采奕奕,健康矍鑠,身型挺拔的上臺領獎.面對記者,鍾老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侃侃而談. 人們不僅要問, ...

少吃膳食纖維,有什麼好處?低纖維飲食和結腸炎的關係

少吃膳食纖維,有什麼好處?低纖維飲食和結腸炎的關係
版權宣告: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宣告: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資訊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

營養師手把手教你:瘦人如何科學健康地增肥增重?

營養師手把手教你:瘦人如何科學健康地增肥增重?
瘦人如何健康增重?瘦子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國家一級營養師陳帥,今天我來跟大家詳細分享:瘦人如何健康增重. 體重變化的基本邏輯: 首先來為大家科普一個基礎知識,拋開病理性因素影響之外,人的胖瘦主要是受熱量 ...

甲狀腺癌手術後要如何飲食?牢記這4個飲食原則,可以更快地恢復

甲狀腺癌手術後要如何飲食?牢記這4個飲食原則,可以更快地恢復
甲狀腺癌是一種惡化程度比較高,而且癌細胞生長速度非常快的惡性腫瘤,極易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壓迫或者轉移的情況,使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呼吸不順,以及聲音嘶啞等症狀,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傷害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甲 ...

有乙肝不能吃大蒜,是真是假?乙肝患者的飲食禁忌,此文講清楚

有乙肝不能吃大蒜,是真是假?乙肝患者的飲食禁忌,此文講清楚
對於乙肝患者來說,飲食有講究,吃對了有利於促進肝臟恢復,吃錯了則容易加重病情.一種食物能不能吃,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大蒜,有的肝友認為大蒜可以殺菌解毒,吃了有好處,也有的肝友聽說有乙肝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