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多個地區矛盾頻發,以及不少國家之間爆發軍事衝突,多地出現了近似軍備競賽的態勢。也正因如此,近年來國際軍貿市場的行情相當火爆。在這種大背景下,價效比出色且技術進步迅速的中國外貿型武器,在這些年拿下了多筆大訂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和土耳其的裝備出口增速同樣很快,特別是韓國,在部分武器裝備領域甚至隱約有了“趕超中國”的勢頭。
不難看到,韓國出口的一些武器裝備拿下了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並向多個發達國家發起衝擊。比如K-9自行火炮就拿下了土耳其、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的訂單;防空導彈和F/A-50戰鬥/教練機則拿下“土豪國”阿聯酋的訂單;還有向菲律賓提供輕型護衛艦;向印尼出口常規潛艇和兩棲戰艦技術……等等。考慮到韓國自身的軍工技術自主程度其實並不高,卻反而出現了“軍火出口火爆”的現象,這就顯得很不自然了。
需要承認的是,韓國確實擁有不錯的工業化程度和部分高技術產業,但說到尖端軍工領域,該國的水平還遠遠不夠高。為了擁有所謂的“軍工自主能力”,韓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大量引進歐美國家的尖端技術和生產線,諸如韓國本土組裝的F-16戰鬥機;在美製M-1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開發的K-1坦克;以及在歐洲軍工技術支撐下推出的K-9自行火炮等。
平心而論,這些武器裝備的技術指標不低,但根本原因並非是韓國自身的技術實力有多強,而是歐美國家的設計和系統的確先進。打個比方,這種軍工發展路線比較像品牌電腦,部件主要靠外購獲得,生產方進行組裝後出貨。儘管品牌上印的是組裝生產方的logo,但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生產零部件的廠商手中。
換句話說,韓國軍工企業在利用歐美國家的尖端技術開啟軍火市場的同時,自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人家的二級銷售商,韓國獲得的相當一部分利潤,需要上交給擁有核心技術的歐美廠商。不僅如此,有時在西方廠商的反對下,韓國還不得不放棄一些對外軍售訂單,比如某些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國家,就不可能買到韓國軍火,不是韓國人不想賣,是西方不會允許。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國軍火出口行為其實有著很大的侷限性。
所以,今天的韓國看似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甚至能與中國搶蛋糕,但其始終無法解決“沒有核心技術”和“售賣受制於人”的問題。一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商家,在長遠的未來是不可能真正力壓中國軍工業一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