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西伯利亞,寒冷、寂靜、富饒。一望無際的白樺林裡,奔跑的部落們,追逐著即將到手的獵物。與他們一起奔跑的,還有烏拉爾山脈以西的那些白人。只不過,他們要圍獵的,是整個西伯利亞。
俄羅斯人來了。
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桀驁不馴和不安全感。只有兩個字,能讓這個國家的精英稍顯心安,那就是:擴張。
去波羅的海、去黑海、去西伯利亞、去阿拉斯加!去一切能去的地方,斯拉夫人不知疲倦地奔跑了數百年。一個不小心,他們跑出了整個西伯利亞,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對於出海口,這個國家更是謎一般的執著。
隨著全球航線的開闢,改變世界程序的大航海時代終於來臨。擁有海洋意味著擁有財富,擁有財富意味著擁有未來,俄國的精英們,自然懂得這個道理。雖然擁有廣袤的西伯利亞,但俄羅斯帝國在其核心地帶——東歐,仍舊蜷縮於內陸,沒有一個出海口可以直通西歐——大航海玩得最666的地區。
遠離海洋,意味著無法直接與歐洲最富饒的地區直接對話,更加無法獲取財富。如此,不僅霸業難成,甚至可能成為大航海時代最大的輸家。
怎麼辦? 彼得大帝咬了咬牙,揮舞著拳頭,牙縫裡擠出了幾個堅韌的字母:戰個痛快!
1700年8月,彼得大帝向列強瑞典宣戰,這一戰,不僅為洗刷此前戰敗的恥辱,更是為了那片海洋——波羅的海,飲馬波羅的海,是彼得大帝的夢想,更是帝國的夢想。
戰士們,衝啊,去狠狠地教訓北歐海盜,去好好地吹一吹波羅的海的海風。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瑞典軍隊連吃敗仗,俄國軍隊於1703年佔領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聖彼得堡。1720年俄軍攻進瑞典,瑞典戰敗,1721年,兩國簽訂尼斯塔德條約,昔日的北歐霸主瑞典喪失大片土地。自此,俄國則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一個出海口不足以滿足俄國的胃口,南面的黑海又成了帝國的最新目標。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繁盛不再,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榮耀和強悍,成了任列強宰割的西亞病夫。嗜血的俄國,彷彿聞到了血腥味的猛獸,又一次漏出了鋒利的獠牙。
黑海海峽成了帝國的新目標。伊斯蘭布林、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這一次,沙皇志在必得。
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
1768到1774年,俄羅斯發動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武裝到牙齒的俄國士兵,打敗了奧斯曼的戰士。戰爭的直接結果,使俄國透過條約,可以自由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並且擁有了在奧迪曼帝國水域自由航行的權利
胃口大開的猛獸,怎會滿足於既有的利益。透過隨後的一系列戰爭,俄國佔有了黑海北面沿岸大量的土地,並逐漸確立了起黑海的霸權。但叢林法則的殘酷性就在於,當更加強悍的列強出現時,曾經的一切可能在瞬間化為烏有。
1853年,俄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但面對船堅炮利的英法等國,俄國最終戰敗,並在1856年簽訂《巴黎和約》,經營黑海的百年努力,化作一枕黃粱。
但在同一時間,嚴重缺乏全球視野的清帝國,面對在克里米亞連底褲都輸掉的俄羅斯,竟被輕易訛詐走了外興安嶺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以及整個庫頁島。從此,黑龍江從內河變成了界河,東北最優良的港口海參崴也被俄國拿走,成了俄太平洋艦隊的母港,俄羅斯還給這裡改了一個名字: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
此時的清帝國,早已沒有了康熙大帝時的自信和豪邁,與土耳其一樣,成了任人宰割的病夫。要不是俄國自身出了問題,那個足以滅亡中國的黃俄羅斯計劃,可能真的會成功。
不甘被鎖在黑海的沙俄,一次又一次透過戰爭的手段,去強力扣門。但即便是俄國最強大的版本——蘇聯,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受兩極格局的制約,蘇聯始終沒有打破關於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
蒙特勒公約:在任何情況下,軍艦透過黑海海峽時不得使用艦載飛機;戰時,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戰國軍艦透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由其決定是否允許軍艦透過。
20世紀70年代,蘇聯國力達到頂峰,西方世界的盟主——美國,對蘇聯也要禮讓三分。為了飲馬印度洋,蘇聯兵鋒直指阿富汗,但空耗10年後鎩羽而歸。十年征戰,不僅沒有打通走向印度洋的航道,反而成了壓垮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沉重枷鎖。撤兵阿富汗不久之後,這個驕傲的國家——蘇聯,解體了。對了,阿富汗還有一個名字:帝國墳場。21世紀初,強大如美帝,在耗費數萬億美元軍餉後,也沒能解決阿富汗問題。
從發起波羅的海爭奪戰算起,已經有300年。300年後的今天,毛子仍是一條好漢,這個喜歡伏特加的漢子,正在中東與美帝博弈,為敘利亞,更為自己的中東和地中海的利益。
毛子,最後我只想問一句,你打打殺殺了幾百年,還TM這麼橫,是怎麼創作出《安娜卡列尼娜》和天鵝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