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錢成熙 綜合整理
疫情在束縛我們走向遠方的腳步之前,也使得我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自己生活的城市。它可能遍佈古蹟、建築,或是最簡單的日常煙火中的生活。旅行,可以不僅僅在遠方,在戶外,也可以在身邊,在腳下。
北京煙樹
侯磊/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1-1
“燕京八景”中有“薊門煙樹”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薊城的古城牆上樹木蓊鬱,如霧如煙。作者侯磊藉此化成本書書名《北京煙樹》,寄望於依依柳煙中,述世態變遷,品人情冷暖,發懷古幽思。
這本書是一部地域色彩濃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關北京日常的生活之書。侯磊是老北京的後代,他在一系列的回憶中,記敘了衚衕人生、街面兒江湖、皇城掌故,就自家照相館的興衰、東安市場的變遷、中軸線的今昔娓娓道來;將衚衕叫賣的餘音、德容底片的舊影、北平澡堂的氤氳、簋街食府的百味,這些百年來的色聲香味一一描摹,展現了一位80後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間煙火。
與文字如影相隨的,是兩位北京畫家為本書度身繪製的三十一幀精美插畫,留駐了許多衚衕拆遷之前的風貌,融優雅的懷舊於彩墨記憶的典麗之中。可以說,閱讀此書,讓人恍如跟一個極內行又熱情的嚮導遊覽他深愛的城,每座牌樓、每條衚衕,每個澡堂子都自有其來處,也都曾有百姓笑語躍動其間,雖寫得趣味橫生,終教人有過眼雲煙的今昔之感。
尋跡南京:南京重點文保導覽手冊
華古南京團隊/著;南京出版社;2021-12
華古團隊自發於民間,無資金、無背景,所有活動都是利用個人收入和業餘時間。八年來,他們不斷尋找、走訪,拍攝照片,記錄古蹟現狀和變遷,建立文保資料庫,推出網站,開發APP,標註地圖,開設公眾號,舉辦分享會,發起文保維權行動。
《尋跡南京:南京重點文保導覽手冊》便是華古團隊多年尋訪的成果。作為六朝古都,歷史名城,南京的文物古蹟不僅僅存在於堂皇的歷史建築和博物館之中,它們散佈於城市的許多角落和山水之間,甚至藏在在城郊的農田、荒草之中,尚不為大眾所知。華谷團隊成員錄入622張圖片,撰寫了10萬餘字,精心設計了39條遊覽線路。該書配圖精美,挑選用心,會產生赴現場“打卡”的衝動。讀者評價說,有這一本攻略南京可以打通關了。
築業中國:1914—1935亨利·茂飛在華二十年
[美] 郭偉傑/著;盧偉/譯;文化發展出版社;2022-1
第一個在近代復興中國古典建築的建築師是美國人:亨利·茂飛。本書以民國時期的中國為中心,重點介紹了亨利·茂飛的建築和城市規劃。這位鮮為人知的美國建築師最初於1914年來到中國為雅禮協會設計校園,但後來他發現自己被持續二十年的專業和文化挑戰所吸引:如何保護中國豐富的建築傳統,同時使用最新的西方技術設計新建築。茂飛在中國的二十年間,設計的建築遍及大江南北,尤其以校園建築和規劃最為著名。他參與制定的建設南京的《首都計劃》受阻於戰火,他成立的公司早已關門歇業,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已經幾經滄桑。但是在五四運動開啟的“中國文藝復興”潮流中,這位外國建築師提倡的“中國建築的適應性”和“中國建築的復興”,無論在理論思辨還是在建築實踐中,都顯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因為這不僅僅是建築,而且是整個中國文化都要面對並且給出答案的問題。
從清華園裡的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到燕園的博雅塔和貝公樓,到南京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到上海的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大來大廈和聖瑪利亞女校(張愛玲母校),到長沙的湘雅醫院及醫學院早期建築,到福州的福州協和大學;從設計中山陵的呂彥直,到中國建築師學會首任會長莊俊,從“大上海計劃”主持人董大酉,到設計美琪大戲院的范文照;從清華周詒春校長、復旦公學李登輝校長、燕京大學司徒雷登校長,到孫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蔣介石,亨利·K. 茂飛不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卻是與中國淵源最深的一位。
茂飛的建築是一種妥協——他曾稱之為“舊瓶裝新酒”——本書從這些“瓶子”的視角出發,理解茂飛為自己在中國的建築找到一箇中間地帶的追求,同時也審視了一個未來難以預料的動盪社會。
那間街角的茶鋪
王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10
茶鋪是成都文化的代表。這是成都區別於其他城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那間街角的茶鋪》,是著名歷史學家、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虛構歷史讀物。
在書中,作者說,茶鋪就是成都人的生活史。他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鋪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官方檔案和小說詩歌等資料,以微觀史學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學寫作手法,生動展示了成都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以及在那個公共空間中呈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這本書也是繼續踐行“為民眾寫史”這個歷史使命。寫歷史,需要有細節;有細節的歷史,才是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似乎缺乏宏大的敘事,但是卻為宏大敘事提供了支撐。那些似乎不經意的雞零狗碎,卻是迴歸歷史現場的定海神針。”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