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不出正月都是年。意思是隻要正月還沒過完,年就還沒結束,人們可以不侍農桑,可以走親訪友,可以繼續推杯換盞。而正月十一這天,亦是民間的傳統農曆節日之一,稱為“子婿日”,這裡的子婿指的是女婿,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節日。其中,子婿一詞出自《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
古代,已出嫁的女子不能無故回孃家。你看那些電視劇中的劇情,出嫁女無論在婆家受了多少委屈,過得有多不如意,也是打落了門牙往自己肚子裡咽,即使這樣,也不會萌生出回孃家的念頭。古人把女兒出嫁比作潑出去的水,如果頻繁回孃家,就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行為。所以,到了大年初二“姑爺節”,才能攜夫帶子地回到孃家拜年,拜完年,吃了“姑爺飯”,還需早早地回到夫家,不能在孃家逗留過晚,更不能過夜。可以說,古代的這種習俗對女性來說相當嚴苛,其實是缺乏尊重的表現。
大年初二,女婿大包小包的禮物送到岳父家,本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原則,到了正月十一這天,岳父們要“回請”女婿。但說是“宴請”,實則是打掃剩飯剩菜。正月初九是天日,人們拜天時,會準備眾多食物,到了十一這天,還有剩餘的飯菜吃食,就用來招待女婿和女兒了,倒是一點不浪費。這就是子婿日的由來,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吧?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飲食觀念的進步,岳父們在子婿日招待女婿和女兒,自然不能用隔天的剩飯剩菜,不健康,而且面子上也尷尬不是?所以,岳父們在這天要忙碌起來了,做一桌拿手好菜,好好招待女婿和女兒。對女婿好,才是對女兒好,這個道理,岳父岳母們都懂。
在廣西部分地區,正月十一這天,要過“炮龍節”。“炮龍”是一種體型龐大的舞龍,身長約40米左右,短的有七節,長的有十一節之多。炮龍節都是在晚上同街道或同姓在聚餐之後進行。“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會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在炮龍行進的過程中,觀眾們會瞅準機會快速地從龍身下穿過,或拔下幾條龍鬚、搞幾片龍鱗,祈求帶來好運。這種獨特的節日風俗,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企盼。
正月十一,也是福州傳統的“上採日”,是元宵節前的一個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按照福州的傳統習俗,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慶祝,講究傳統的人家,還會吃“上採飯”來慶祝。
在北京地區,正月十一是要吃“合子”的,把韭菜包進盒子裡,預示著和和美美,長長久久。
分享給大家一款家常韭菜盒子的做法,此盒甚大,餡兒多味美,上桌比大魚大肉都鮮!
【食材】:韭菜1把、雞蛋2個、熟花生油3湯匙、鹽4克、麵粉和清水各適量。
【具體做法】:
1、首先麵糰要和好蓋上溼布鬆弛著待用。麵糰要軟,所以,水要多放。
2、雞蛋打散,攪拌均勻,下油鍋,快速攪拌著翻炒成小塊兒,晾涼後放進韭菜段中去,然後淋入熟花生油,拌勻,再加入鹽,再次拌勻,餡兒就調好了。喜歡吃蝦皮的可以放一把蝦皮。
3、把麵糰分成幾個小麵糰,個數要偶數。擀開兩個麵皮,往其中一個麵皮上把餡兒攤平,再蓋上另外一張麵皮,邊緣捏住。
4、平底鍋刷一層薄油,把韭菜盒子放上去,中小火開始烙餅。翻面之前,上面再刷薄油,兩面烙制金黃即可出鍋,餘下的同樣操作。
5、切塊兒食用,這樣烙的韭菜盒子,餡兒特別大,非常美味。大家都試試看。
歡迎大家把文章順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瞭解咱們的傳統文化,感謝!
若喜歡我的分享,請點個贊吧!祝大家節日愉快虎年吉祥如意!
我是靜默成詩,美食領域原創作者,喜歡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好的味道。如果你同我一樣也熱愛生活熱愛廚房,不妨關注我。同時,本圖文作品系靜默成詩原創,嚴禁不良自媒體作者搬運及盜圖,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