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冰川融化,史前生物、超級病毒復活,悄無聲息的入侵牧民和科學家,這是好萊塢電影中屢見不鮮的情節,但近期科幻正在照進現實,預印平臺《bioRxiv》刊登一項重磅研究,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宣佈,他們成功復活了一批從凍土層發現的遠古線蟲,據碳十四測定,它們至少已經沉睡了4.6萬年。
訊息一出,立刻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人體冷凍研究的新突破,未來人類或將藉此破解永生密碼,突破壽命天花板,而反對的聲音則警告人類:這是在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據悉,被複活的線蟲學名:Panagrolaimus kolymaensis,它們來自伯利亞的科雷馬河(Kolyma River)的永久凍土層,2018年時被古生物學家阿納斯塔西婭挖掘,之後一直儲存在實驗室-20°的環境中,與之一起被挖掘的還有藍綠藻、放線菌、纖毛蟲等上百種生物。
2022年1月,阿納斯塔西婭教授團隊開始對凍土層中發現的生物進行解凍:研究人員將1克包含了冷凍線蟲的凍土置於培養皿之中,並設計了一個適宜線蟲生存的環境,兩週後,三百多個培養皿中出現了兩條身長僅數十微米的遠古線蟲。值得注意的是,它們一復活便重新蠕動、生長,甚至是繁衍後代。
阿納斯塔西婭教授表示,在缺氧、缺水尤其是超低溫冷凍環境中,一些生物會進入“假死”狀態,等待外部條件適合時就會“擇機甦醒”。而相較於普通線蟲3~4周的壽命來說,這批存活了46000年的遠古線蟲,相當於活了552000輩子。毫不客氣的說,始皇夢寐以求的“長生”,被幾隻小小的線蟲輕鬆實現了。
既然冷凍環境能夠使線蟲多活數萬年,那麼人類能否藉此實現“長生”?科幻大片《美國隊長》中就講述了男主角史蒂夫不幸掉入雪山,在極寒環境中冰封70年,經解凍後依舊年輕,最終成為超級英雄的故事。
事實上,出於對“長生”的強烈渴望,已經人們很早便開始了嘗試。全球第一例人體冷凍發生在1967年,72歲的美國富豪貝德福德在付出20萬美元后躺進了-196°液氮罐中;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杜虹,也在2015年是選擇了冷凍術。遺憾的是,他們至今也無人能喚醒。
主流科學家認為,儘管人類與線蟲一樣都是多細胞動物,但人的複雜性遠非遠古線蟲可比,僅以大腦來看,人類的大腦中包含了海量的蛋白質分子和神經元,這些“精密的零件”只要出現億萬分之一個小問題,就很可能對冷凍者的思想、意識和記憶造成極大破壞。
可惜的是,此次科學家解凍4.6萬年前線蟲,同樣未能破解奧秘。多數科學家仍選擇了更為保守和科學的長壽研究,國際抗老宗師、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戴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曾在2013年提出“衰老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的大膽猜想,從物質補充角度出發,開創性的發現了β-煙先胺分子(補劑“賽樂瑞”的核心物質)。並首次在動物實驗中印證,補充了該分子的老年鼠會呈現出老而不衰的現象(肌肉、皮毛堪比年輕小鼠),且剩餘生存期延長超1/3,相關研究被刊登在2014年權威期刊《Cell》上。
圖:戴維教授展示“賽樂瑞”類成果
該分子還處於實驗室階段時,知名度便已流傳開,儘管戴維教授在採訪中明確表示:即便是1克,購入成本也在2萬元以上,僅有少數實驗室和富人才有能力承擔,仍舊難以抵擋富人狂熱的“長生”信仰,拜求者絡繹不絕。近年來隨著技術迭代升級,更具親民的版本“賽樂瑞”落地京東,銷量延續了前者走俏態勢,高評率達到97%。
值得一提的是,除京東上普通人觸手可及的“賽樂瑞”和尚未落地的人體冷凍外,很多國家同樣在研究縗老延緩。
比如我國中科院劉光慧教授團隊就在今年1月,發現了“維繫細胞年輕態”的分子開關,透過設計表觀遺傳時鐘,使細胞老化的速率降低;青島威奧研發的高壓氧艙“O2 ARK”,被以色列科學家證實可延長端粒20%長度,目前已落地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人類開啟潘多拉魔盒?
科學家喚醒4.6萬年前遠古線蟲,被寄予了破解長生密碼的期望,但也有保守的人類學家認為這或將“開啟潘多拉魔盒”
“當前全球70億人口已讓地球不堪重負,如果壽命天花板被突破,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不僅不能使人類種族延續,反而會加速滅亡的步伐。再加上覆活凍土中的生物,很可能也把毀滅人類的史前超級細菌或者病毒“喚醒”,這同樣值得警惕。”
當然這只是部分專家的看法,復活遠古線蟲、研究生命科技更應該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體現,我們或許渺小不堪,但這種大膽嘗試的心,將會是人類創造更好未來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