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曾經記載過的所有人物中,有一個在袁術麾下的驍勇善戰的將領,那就是孫堅。孫堅對於穩固袁氏江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但是,袁術這個人心胸狹窄,防人之心過甚,因為孫堅的本事越來越顯現出來,威脅到了袁術的地位,所以袁術就想辦法要整治他。
在公元191年,袁術命令孫堅帶領大部隊前往劉表所在處,希望藉助孫堅的手鏟除這個對自己最大的威脅。然而,雖然孫堅驍勇善戰,但是無奈打不過劉表,不僅戰事打敗了,而且還被劉表當場殺死。
好在孫堅在領命之前,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他們一個名叫孫策,是後來孫氏家族在江東基業的奠基人,另一個則是赫赫有名的孫權。孫堅戰死沙場的這一年,孫策已經17歲了。
孫策胸懷大志,他不想過早娶妻生子,陷入到平常的家長裡短之中。所以,在17歲的時候,還沒有娶妻。此外,由於其父親孫堅為人處事的方式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所以結交了不少朋友。
孫策在很小的時候就一邊練習戰法、戰術,一邊結交文學儒士。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一個名叫周瑜的人認識了孫策,兩個人後來成為了要好的朋友。
我們說回來,當時孫策聽聞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死於劉表的刀下,他義憤填膺,發誓要給父親報仇。
於是,他找到袁術,真誠地希望袁術能夠借給自己一些兵力,讓自己和弟弟領兵前去與劉表對決,為死去的父親報仇雪恨。然而,袁術本來就忌憚孫堅的本領,孫堅這一死正好符合了他的心意。
此外,孫堅死後,孫策的能力也慢慢展現出來,袁術又開始對他謹慎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同意孫策借兵的要求呢?如果領兵後,孫策造反豈不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嗎?所以,袁術藉由推脫,並沒有借給孫策一兵一卒。
但是,孫策自己有想法、有手段,他先是和自己的弟弟孫權為死去的父親守喪3年,之後又開始招兵買馬,鍛鍊部隊。起初,他手下只有3000人,但憑藉自己的將帥才能,這支部隊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於是,在公元199年,孫策和曹操、董承一起聯合起來,起兵準備攻打袁術。不過可惜的是,還沒有等他們的人馬到達城下的時候,袁術就自己病死了,不過也算是解決了孫策的心頭大患。
袁術病死之後,孫策等人的部隊繼續按照既定目標打進城內,袁術的弟弟和他的女婿一看袁術死了,自己根本無心防守,於是就快馬加鞭連夜出逃了,他們投奔了守在皖城的劉勳名下。
劉勳的實力還是不可小覷的,孫策也要忌憚他三分,但是袁術當年不借兵並且用計讓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的這件事所帶來的仇恨,孫策還是要報的。怎麼辦呢?於是孫策想出了一個計劃。
他先是用計謀讓劉勳去攻打上鐐,劉勳帶著大部隊前去攻打上鐐的時候,城內就比較空於守衛了。趁這個機會,孫策直接帶兵打進了皖城。打進皖城之後,他和自己的兄弟周瑜抓到了30000名俘虜。
在這批俘虜中,有兩名不知姓名的女子,她們長相相近,身材曼妙,猶如出水芙蓉一般。她們就是皖城橋家的橋姥爺的兩個女兒,由於不知道她們的姓名,所以大家都分別稱其為大橋和小橋。後來,傳來傳去,“橋”字就變成了“喬”字,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大喬和小喬。
由於兩個人性格溫順、謙卑,長相特別漂亮,身材極好,所以孫策和周瑜就看上了兩個女子,他們最後商量了一下,將大喬許配給孫策,將小喬許配給周瑜,自此以後,兩個人都有了妻室。
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孫策是一個非常驍勇善戰,而且胸懷大志的帥才,他在自己的基業還沒有完全穩定之時,就急於南征北戰,這就導致了他和妻子大喬聚少離多,他甚至在新婚之後,就將大喬送回了吳郡。
不過,他們雖然見面的次數少,還是會有纏綿時刻,大喬也慢慢喜歡上了孫策。他們也有了孩子,孫策給自己的兒子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孫紹。按理來說,一家人應該過上幸福生活了,但是好久不長,不久孫策就出事了。
在結婚後的第二年5月的一天,孫策帶領一眾人馬上山打獵,不料他騎馬速度太快,後面的隨從根本跟不上了。就在這個時候,從旁邊躥出來數對人馬,孫策遭遇了許貢手下人的埋伏。
由於躲閃不及,孫策的臉受到了重傷,被人火速送回了家中。大夫看完說無藥可醫了,孫策自己也知道命不久矣,於是他開始抓緊時間交代後事。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繼承自己的地位。
按理來說,孫策有一個兒子,應該孫紹繼位,但是當時孫紹才1歲大,根本沒有能力制衡在朝綱之上的本地士族,如果傳位給孫紹,無疑將會後患無窮。但是,如果傳位給旁人,則自己征戰下來的江山將會拱手讓與他人了。
想來想去,孫策不得不找到自己的弟弟孫權,將大權傳給他,因為至少孫權還是自己的家人。孫權雖然後來將江東這片地區治理得很好,但是這個人有個毛病,那就是小氣。
孫權掌權之後,自己認為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就是孫策的那個小兒子,別看他現在還小,但是畢竟是孫策唯一的後代,如果有一天他長大了來找自己要權,自己將會非常被動。
在孫權想辦法安置大喬和孫紹的時候,他的一個舉動更是將自己的小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孫策死後,孫權掌位,他思前想後,冊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長沙恆王,要知道,當年司馬炎還封自己的大伯司馬師為景帝呢。如此看來,孫權確實太小氣了。
在孫策死後,史書上對於他的妻子大喬和他的孩子孫紹的記載就戛然而止了。兩個人後來的結局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從史書上找到確切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初步分析一下,他們的結局無非就以下5種。
第一種:大喬和孫紹被孫權殺死了。根據相關史書的記載,當時孫策去世後的若干年,孫權確實殺了不少孫策時期的親人、朋友和跟隨他的人。不過,對於這一種結局,基本上不太可能。
因為當時,孫家在江都的地位穩固,是以道義著稱的,在百姓心中他們很有威嚴。特別是,雖然孫策死了,但是小喬和周瑜還在,如果孫權敢殺了大喬,想必小喬也一定不會同意。
第二種:獻給曹操。當時,孫權打不過曹操,為了自保他確實有可能把嫂子獻給曹操,當作自己自保的工具。而且,我們也知道,曹操比較喜歡別人的妻子,孫權這樣做,也算是投其所好。
不過,細想起來這種結局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因為,曹操和孫權在當時都算是天下梟雄了,如果有這麼大的新聞,即便官方不公佈,喜歡八卦的人也一定會記載下來,然而我們在任何歷史資料上都看不到有這樣的記載。
第三種:讓大喬和孫紹給孫策陪葬。陪葬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時期確實是有的,而且在當時也算是一種民間的習俗,不過,跟上面的證據一樣,這麼重大的事件,史書中卻沒有任何記載,因此也不可信。
第四種:殉情。這個是有著明確記載的,觀點主要出自《庸盦筆記》一書,書中記載大喬得知孫策死後,痛哭三天而亡。但這個觀點也並不能站住腳。
首先《庸盦筆記》的作者叫薛福成,他是清朝人。這距離三國可就有點遠了。其次,書中記載的事件大多是民間傳說,如“狐仙復仇”,“百姓遇白龍”等等。基本上都是些荒誕的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故事,因此書中記載不足以證明大喬最後去殉情。畢竟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才1年,而且聚少離多,所以這個結局也不太可能。
第五種:孫權將大喬和孫紹軟禁起來。這種可能是很大的,因為當時孫紹對於孫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孫權完全可以將其軟禁起來,然後慢慢將其培養成文官。
實際上,史書上有過記載,在公元229年,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徹底穩固之後,也確實封了孫紹為吳侯。至於大喬,孫權將其軟禁起來,禁止其再次嫁人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那就是不讓大喬毀了孫氏家族在江都的名譽。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孫紹和大喬都是非常可憐的,一個本來能夠成帥才的人被圈養成了文官,一個本來能夠再次獲得幸福生活的女人,最後卻淪為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名譽的工具,失去了一生的自由。如此說來,孫權這樣做,確實是非常不厚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