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順軍港
遼東半島南端分佈著眾多大小口岸和港灣,它們層次分明,但眾星捧月般地圍繞著旅順,使得旅自然而然地成為具有母港性質的中心港。除此之外,旅順作為東北地區連線太平洋的最前沿,還是中國黃海,渤海區域海上軍事力量的重要依託。
以旅順為中心,天然形成了包括羊頭窪,小平島,大連灣等港灣以內的海上防禦體系。旅順地區山,水,岸相擁相抱,連成一體,使進攻,防禦,屯兵都有了相當廣大而靈活的防禦縱深,敵人如果從海上進攻,則有遼東半島作為策應,如果從陸地上進攻,則有遼闊海域作為屏障,從而形成了海上,陸上防禦的銅牆鐵壁,具有極高的軍事意義。
旅順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軍港,到了1879年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開始準備在旅順修建規模龐大的現代化軍港。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既缺少建造世界先進的大船塢,又缺乏資金和材料,還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所以最開始中國大量聘請洋人,於是,英國,法國,德國的承包商紛紛湧入旅順城,都想得到這個利潤豐厚的大訂單,這樣自然就把西方工程建設先進的招標方式引進來。
清政府經過挑挑揀揀,最終決定由德國人承攬建造大船塢工程,為了加快旅順港的修建速度,李鴻章還調來了4000多名清軍協助建港。為了加快疏浚泥沙的速度,又在旅順,大連地區,還有山東半島的臨沂,煙臺地區僱傭了12000多名民工,靠人海戰術推進工程的進行,在修建旅順港的十餘年裡,每天都有二三百隻船來回穿梭,到了晚上港口也是燈火通明。
到1890年,旅順港已經頗具規模。很多人都認為燈紅酒綠是民國時期才有的時候,但在清朝末年的旅順,就已經十分繁華了。當時的旅順建造有電報局,船械局,軍械局大樓,還有魚雷營,水師療養院,發電廠等單位,家家戶戶都住著歐式洋房,也都可以通電,商店裡也都是琳琅滿目的西洋玩意。
當時旅順所具有的文明程度,不要說在大連地區,就是在整個東北都是首屈一指的,它成為了遠東地區文明的視窗。此外,旅順海軍基地的建成,也讓國人十分振奮,在二十世紀初年,旅順港被譽為世界第一軍港,而日本橫須賀軍港,英國朴茨茅斯軍港,美國珍珠港,俄羅斯聖彼得堡港等四大軍港還依次位列其後。
可惜的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這座軍港淪入日軍之手,之後俄羅斯的勢力也滲透進來,和日本人爭奪這座軍港。1904年後,日本侵略者對旅順實行了40多年的殖民統治,在這40多年裡,旅順人民的抗日都在也沒有停止過。
    二、旅順迴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但是旅順並沒有立刻迴歸,而是被蘇軍佔領。1949年10月1日上午,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建立後,蘇聯政府立刻發來電報,第一個承認新中國,表示願意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立刻互派大使。不過此時蘇聯還控制著中國的大連,旅順地區,在這裡駐紮有數十萬的軍隊,蘇聯為了本國利益,不願意放棄旅順,大連這個遠東地區天然的優良港口,想一直霸佔下去。
但新中國不是國民政府,也不是腐朽的清政府。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主席就收到了蘇聯的邀約,毛主席決定廢除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想在平等獨立的基礎上籤訂新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並收回旅順,大連以及中長鐵路的主權。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帶領陳伯達,葉子龍,汪東興和師哲等人,在北京火車站登上9004號專列,駛向東北平原,經過國門滿洲里,橫跨西伯利亞,直奔莫斯科,決定和蘇聯進行一次艱難的談判。
1949年12月16日中午,毛主席的專列到達莫斯科。雙方的第一次會談是毛主席到達莫斯科的當晚,當時談判的兩個重要問題是締結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歸還旅順,大連,中長鐵路。不過,此次談判並不順利,老謀深算的斯大林一直避重就輕,閃爍其詞,始終不談及問題的根本。
毛主席此次莫斯科之行,時間跨度長達兩個月十一天,歷時兩個多月的國家元首訪問,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不過好在是經過兩個月的談判,蘇聯方面終於做出讓步,同意向旅順,大連,中長鐵路的權益還給中國。
    蘇軍從旅順撤軍
蘇聯答應歸還旅順,大連後不到半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志願軍又大舉入朝,和美軍在朝鮮半島上打得熱火朝天。當時美軍佔有絕對的海軍和空軍優勢,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中國東部沿海,如果有著強大海空軍兵力的蘇軍從旅順撤走,那麼我國東北海防會出現空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請求蘇軍延緩撤離旅順的時間。
1954年9月29日,赫魯曉夫率領蘇聯政府代表團來到北京,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週年慶祝活動後,毛主席在和赫魯曉夫就中蘇關係,國際形勢舉行會談後,赫魯曉夫主動提出從旅順撤軍。
1954年10月12日,中蘇雙方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軍從旅順口的相關協議,決定蘇軍在195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撤軍。
從1955年2月到3月,北到牡丹江,南到榆林港,從東海前線到內地武昌,從江西革命老根據地到首都北京,數萬官兵日夜兼程的趕往旅順。當時中蘇雙方根據相應的規定,協商鑑定各種物資和裝備的價格。
此次接收蘇軍武器裝備時,海軍岸防炮部隊收穫頗豐,共獲得4門180毫米岸防炮,42門130毫米岸炮,8門100毫米岸炮,96門85毫米高射炮,26門37毫米高射炮。這些武器的威力都不小,尤其是4門180毫米岸防炮,更是讓所有人都開了眼界。
這種岸防炮是原來巡洋艦上的副炮,炮彈分為穿甲彈和半穿甲彈兩種。一發穿甲彈僅彈頭就重達100公斤,瘦小的人根本抱不動。發射時,需要兩個藥包的推力。 如果用於攻擊大型軍艦,則使用穿甲彈,炮彈直接打穿艦體後爆炸;如果用於攻擊小型艦艇,則只需使用半穿甲彈,一炮就能把敵艦打穿。 這樣的大炮在蘇軍裝備中也算是“老大”了,堪稱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海岸炮。
這4門岸防炮的陣地是暴露式的,但遠遠望去,只能看到碉堡式的炮塔,180毫米炮的大半截身子就隱蔽在這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堡下。碉堡的側翼,由4門37毫米高射炮組成防空火網。碉堡的前沿還構築了許多步兵工事。為了保護火炮,每兩年才進行一次射擊,而且每打一發炮彈要耗費幾十人一年的口糧。
除了這四門威力巨大的岸防炮外,中國還有償接收了蘇軍移交的1198門火炮,35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28架飛機,78架水魚雷機,58艘艦艇,各種撤離1684輛,35部雷達,以及機場,營房,倉庫,醫院,修理廠等不動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