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地球上第二大洋。它位於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在北半球高緯度的大西洋,因為進入了北極圈,大西洋在冬季都是冰區。
大西洋在南半球與南極洲、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洋區相通;西南以透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透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好望角就在南非的西南端;西部透過南、北美洲之間人工開鑿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透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大西洋的赤道區域,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約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於波多黎各海溝內,為9218米。
大西洋東西兩側岸線大體是平行的。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域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佈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麵上的島嶼很少。
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僅有一小部分位於大西洋。
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最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北美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裡諾科河、南美的亞馬孫河、巴拉那河、非洲的剛果河 (扎伊爾河)、尼日河、盧瓦爾河、歐洲的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每年春季三四月左右,依附在巴芬灣、戴維斯海峽冰塊開始融化,高緯度格陵蘭島附近的冰山、冰凌也隨著氣溫升高開始斷裂,隨波逐浪,沿著洋流和潮汐漂向大西洋的南方,約北緯40°以上(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島東部)是冰山聚集的洋區。在1912年4月14日深夜,前幾天剛剛從英國南開普敦港開始處女航的“泰坦尼克”號豪華客輪,就在大西洋麵上與漂浮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間水密艙進水。15日凌晨時,泰坦尼克船體斷裂成兩截後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處。“泰坦尼克”號沉沒事故造成了20世紀初最為慘重的一次海難。
雖說當年“泰坦尼克”號客輪是世界上最豪華的洲際航行客輪,受當年航海裝置發展限制,導航儀器還是相當簡陋。靠磁羅經、六分儀、兩本書(航海天文歷和天體高度方位表),一隻秒錶和一隻天文鐘,透過球面數學計算就執行大洋航海了。沒有雷達,還得靠船首大桅上的瞭望臺協助駕駛臺瞭望,兩者之間沒有有效的無線電通訊工具,只能透過燈光莫氏訊號傳遞資訊。慶幸的是遠端無線電電報已經配備在船舶上,但還沒有嚴格的通訊制度,“泰坦尼克”號沉沒也與沒有統一和規範使用無線電應急呼救有關。
透過“泰坦尼克”號悲劇之後,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以及冰情通告、航海氣象預報漸漸建立了。大西洋冬季風浪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寒冬臘月,海水打到甲板上馬上結冰,又增加了重量,所以船舶吃水線都勘刻一條北大西洋冬季吃水線(WNA),以確保船舶有足夠的浮力,在大西洋中安全航行。後來,先進的導航儀器、航海氣象傳真儀等逐漸裝備船舶駕駛臺,在大西洋航行就沒有像“泰坦尼克”號悲劇那樣可怕了。
早年,衣羊在一艘美國商船上當船長。雖然冠了“美國”兩字,其實是華裔掌控的、懸掛巴拿馬方便旗的商船,與高大上的美國沒有一點毛的關係。經營的卻是美東至歐洲、地中海的航線。也就是說衣羊是沿著20世紀初葉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經營的大西洋航線來回航行。衣羊記得數次在“泰坦尼克”號沉船殘骸洋麵上航行。因為衣羊駕駛的雜貨船僅是1.5萬噸級載重噸、已經是26年船齡的老舊雜貨船,衣羊每次橫渡大西洋上都是膽戰心驚,生怕像一位老態龍鍾老太太經不起風浪折騰而發生意外。
有次冬季,衣羊在剛剛解體的俄羅斯聖彼得堡港完成了裝卸後,幾乎空船從波羅的海出來。船東要求衣羊走法羅群島航道進入大西洋,但衣羊收到氣象傳真,北美洲高緯度地區正在醞釀一場超級寒潮帶來的海上風暴。考慮到是一艘空載的老破船,未必能夠闖過超級寒潮,經過一番斟酌之後,考慮到全船海員弟兄們的生命,以智慧和勇氣、掌握的航海知識和海員通常做法經驗,衣羊毅然決然背離船東指令,實施船長絕對指揮權力。
船東獲悉後暴跳如雷,但衣羊巋然不動,不理睬船東的指令,將收集的天氣預報、航海日誌的記錄統統儲存完好,然後在抵港前撰寫好“海事宣告”作為抗辯的證據。從北海走英吉利海峽一路南下,然後再向大西洋百慕大航行,躲過了超級寒潮對船舶的襲擊,船舶完好無損返回美國休斯敦港。
同樣從歐洲返回美國巴爾的摩的姐妹船船長不敢違背船東的指令而遭到幾乎滅頂之災,船首錨裝置、絞纜機和首儲備艙全部浸水,僥倖逃脫災難。
衣羊抵達目的港後,船東一改報文中的嚴厲措辭,拿出一筆航次獎,安撫了全體海員。假如沒有兩船遭遇比較,或許船東不會這樣做了,畢竟船東是銅鈿眼裡兜圈子,不願意船長違背指令的。
大西洋有很多秘密。
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沿岸的比斯開灣,被稱為“海員的墳墓”。因為比斯開灣是敞開的地理形狀,每當冬天寒潮來臨帶來大風浪能量無法擴散,船舶經常在比斯開灣遭遇驚濤駭浪的侵襲,出事船隻很多。很多現代大型集裝箱船舶在比斯開灣內航行遭遇大風浪後發生墜箱事故。所以,衣羊稱比斯開灣為“必死該完”。
很多人杜撰了百慕大三角洲船舶、飛機無端失蹤的恐怖故事。但衣羊在執行美東班輪航線、環球航線時,經常航行透過百慕大三角洲,每次都是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卻從來沒有碰到詭異事件,從而衣羊認為百慕大航行還是安全的。
在中美洲,還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加勒比海,據說歷史上這裡盛產加勒比海盜。衣羊數次經過加勒比海,見到小船就懷疑為加勒比海盜,遠遠地就躲避。但少有船舶報告海盜劫持、搶劫船舶。後來,衣羊見到了美國新聞資訊,才恍然大悟,加勒比海盜已經全部被美麗國抓到迪士尼樂園,作為百姓的娛樂物件了。
巴拿馬運河是在中美洲最狹窄的地峽上開挖的。由於大西洋與太平洋受到地峽的阻攔,加上加通湖在地峽的熱帶雨林中海拔高度26米,故大西洋、太平洋兩端運河都有三級套閘,把船抬高26米後在加通湖中航行貫通兩大洋,節省了一個多星期的航行時間,為世界航運的主要通道,也是美國軍艦跨洋霸權世界的主要通道。
最為海員頭痛的是大西洋與印度洋接壤之地——南非的好望角,在南半球冬季時,的確好望不好過,掀起的不是波濤而是針對海員的怒濤。衣羊在外國船上工作時走過數次,幸運的是在南半球夏天的時候透過,好望角變得非常友好和溫柔,讓我觀賞南非好望角旖旎風光,至今還有流連忘返的感覺。當然南緯39°線附近的咆哮西風帶也沒有給衣羊難堪。
呃,忘了!衣羊曾經還駕船抵靠了位於大西洋中心亞速爾群島中部的葡屬英雄港。英雄港處在橫渡大西洋的航線上,歷史上起過防禦作用。英雄港為特塞拉島首府,也是貿易中心和船舶穿越大西洋的補給港。衣羊曾經在英雄島上根據途徑海員的通常做法,讓水手在岩石嶙峋的峭壁上寫上“中國海員到此一遊”的塗鴉。不知道現在還在嗎?
大西洋,在衣羊的眼睛中與太平洋、印度洋的脾氣相當。只要船長認真地對待它,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同樣可以乘風破浪,駛向大洋彼岸幸福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