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緬懷于敏,銘記他的名字,感謝他的功勳!
“一句囑託,許下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世界”……
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他的名字曾是中國的絕密,他就是我國的核物理學家于敏。
2019年1月16日,于敏去世,享年93歲。
讓我們一起致敬,這位為祖國奉獻一生的民族脊樑!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
名字和事業成國家最高機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自恃核武器威脅中國。此時,身在北大的于敏並不知曉,他的命運已經隨著戰爭時局和國家發展的需求開始發生轉變。
1951年,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小島上爆炸;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沙皇炸彈”,威力相當於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的3846倍……
1961年,錢三強找于敏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那年,三十多歲的于敏已在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十載,眼看要有所發現、有所建樹,組織上讓他轉行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令他始料不及。
經過和錢三強的交流,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從接受這份任務開始,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一起成為國家最高機密。他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沒有公開發表過論文。
那時,世界上只有英美蘇三國成功研製了氫彈。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製出氫彈來!”
“于敏方案”
用一聲巨響震驚全世界
研製氫彈,中國完全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科研人員們只知道氫彈的釋放當量是原子彈的幾十倍上百倍,至於怎麼造氫彈,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恩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
時間緊迫,氫彈研究還沒有關鍵性突破。于敏和團隊科研人員幾乎時時刻刻都沉浸在堆積如山的資料計算中,直到1965年,氫彈研製方案才終於有了一些眉目。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海“百日會戰”。
“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上海有當時中國唯一一臺運算5萬次的計算機,然而,95%的時間要先保證原子彈設計的運算。于敏帶著他的團隊就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甚至還用上了算盤、計算尺這些工具。
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僅用五年不到的時間,于敏和科研人員們硬是靠著獨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國對氫彈理論技術的封鎖,更用轟動世界的“于敏方案”為中國研製氫彈打開了一扇大門……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人民不會忘記!
1988年退休後,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說。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功勳人物永遠不會被人民所遺忘:
2021年,于敏和其他七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們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故事,被改編成單元劇《功勳》登上電視熒幕,令觀眾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2022年1月16日,微博話題#兩彈一星元勳于敏去世3週年#被網友們頂上熱搜,大家紛紛參與話題討論,以這種方式緬懷于敏……
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讓我們一起緬懷于敏
銘記他的名字
感謝他的功勳!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人民日報、光明網、科技日報、新華網、CCTV1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