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非常典型,而且很普遍。更深一步描述這個問題你會發現,很多人一輩子捨不得吃穿玩樂,但是他們在一些“不得不”花的錢上,卻十分“捨得”,比如醫院看病買藥,一次花掉幾千幾萬元,或者子女上學補課,一次交錢幾千幾萬,他們會覺得心安理得。
這種一邊捨不得花錢、一邊又捨得花錢的行為和心態,看似矛盾,實則有著深刻的道理:成長經歷中嚴重的物質匱乏,導致了長期走不出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心理陰影。
人作為一種生物,有一些刻在基因裡的基礎需求。按照目前公認的科學理論,這種刻在基因裡的基礎需求可能可以透過億萬年的進化而改變,但是在人生短短百十年的時間長度中,你想都不要想改變這些基礎需求。
排名第一的當然就是生理需求,包括吃飯、喝水、睡覺等。這是滿足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緊隨其後的就是安全感的需求,道理也容易理解:人應該是餓了才知道要吃東西的,飢餓的感覺實在不好,所以吃飽了上頓,人自然想要保障下頓也有得吃。
因此,這種“吃飽上頓要有下頓”的感覺需求,就是全人類都有的安全感需求。安全感的需求也有層次,最基礎當然是物質層次,然後會隨著物質安全的滿足,而上升到精神層次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對於一段關係的安全感、對於自身社會地位的安全感的需求等等。
很多人都認識一些看起來一輩子都在攢錢卻捨不得吃穿的人。更神奇的是,部分朋友還見識過一些已經掙到相當多的錢,卻仍然捨不得吃穿的人。這種現象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其實,這就是個人的成長經歷所造就的心理特徵。
這類人小時候一定經歷過物質匱乏帶來的痛苦感受,而且一般情況下,這種痛苦的感受持續時間還比較長。這就造成了他們對物質匱乏感的恐懼極度深刻。
與此同時,這類人群中的相當一部分,很有可能還在生活環境(以家庭為最主要)中,持續受到“勤儉節約是好事”的正向激勵。比如家裡的長輩持續誇讚他們節約、不花錢,讓他們透過省錢這件事情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成就感。
一方面是物質匱乏的實際痛苦經歷,另一方面是來自生活環境的對於省錢的持續精神激勵,這樣的雙重夾擊就會讓一個人長時間缺乏物質穩定的安全感,長期強化之後就會形成一輩子捨不得吃喝的深度習慣,最終就習慣成自然了。
現在很多心理學的研究,包括一些所謂的心靈雞湯,都提到人的童年成長經歷以及所謂的“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一生髮展的重大影響。大家回頭想一想,道理就在於此。甚至於,很多人一生的修煉,看起來就像是在修復一些童年造成的心理陰影。
開頭所說的那些他們看似矛盾,卻又很捨得花錢的地方(尤其是醫療和教育支出),是不是恰恰正是滿足他們對安全感需求的一種彌補式的消費呢!仔細觀察這些人,他們買保健品是不是很捨得花錢!

那麼,對於一些尚處壯年(比如四五十歲)的人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克服這種心理特點呢?理論上應該是可以改善的。這需要一些持續的飽和攻擊式的物質滿足。
這裡的“飽和攻擊”其實很簡單,就在經濟條件允許的領域買東西時,在質和量這兩方面都達到頂配。在質的方面達到頂配很好理解,比如買手機、買汽車就最好理解了。在量的方面達到頂配,其實就是在不浪費的前提下,買到最大量,讓人感受到“物資充盈”的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就是對抗“因為物質匱乏而造成的缺乏安全感”的最好的武器。當然,一次兩次肯定不夠,要能夠持續!

這時候,很多朋友就要提出來了:大多數人都是平民百姓,哪有那麼多錢天天買頂配手機、頂配汽車,還一買就是好幾個?
其實,治療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核心是“滿足感”,不一定是一萬多元的頂配手機,或者幾十萬元的某款頂配車型。比如買衣服,就挑自己經濟承受能力範圍內並且自己喜歡的品牌和材質,一次性多買幾件。
再比如,買零食、買飲料,幾十塊錢或者小几百塊錢就能實現的小規模消費,一次性也買個合理範圍內的“大量”,也能獲得相應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持續積累,就是在治療“缺乏安全感”的病根呀!
那麼有的朋友又要說了,人家本來就一輩子捨不得吃穿,你還叫人家去消費,這不是矛盾嗎?確實,如果真的習慣幾十年了,靠其本人的精神力量可能真的無法去達成這些消費。
這時候,真的需要他們的家人(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配偶和子女了)的幫助。透過能力範圍內的“飽和消費攻擊”,用物質充盈帶來的滿足感來幫助他們克服成長經歷造成的不安全感。
其實,人還有很多行為都是不安全感造成的表現形式,比如有的人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甚至別人的一些無意識的眼神都能讓他們感到被冒犯甚至被傷害,然後他們就難過,甚至過激地反抗。
如果我們自身存在類似的問題,那麼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要有意識的自我修復。比如題目中的這種捨不得消費的問題,就強迫自己給自己“治療”。如果是自己很在意的家人、朋友存在這些問題,那就在能力範圍內多幫助他們。
畢竟,人生走一回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過上能力範圍內的有品質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