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別人吐槽:“跑得慢簡直浪費時間呢!”“你跑得太慢了,都是垃圾跑量。”“別跑了!太慢。”,再到如今,跑得慢的人,連田徑場內道的權利都沒有了!感覺跑得慢的,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在多數人的潛意識裡:跑得太慢,就代表著自己跑得實在太差、太弱。其實並不那麼回事,專業跑者,也要主攻有氧,打基礎,積蓄慢跑的能量,才有資本進行高強度訓練,只是能力有高低,他們的慢跑,就是我們的混氧,甚至無氧,但並不代表跑得慢就等於能力差。我們跑團有幾個精英,全馬具備255左右的水平,由於厭倦高頻率的運動負荷,漸漸迴歸初心,慢跑為主,你能說他們跑得慢就是因為能力差?在我的心中,大眾跑者,幹著專業跑者的活,過度透支身體,以至於受傷,這才是能力偏低的表現。成績再牛,失去健康,都是空談。
跑得慢,不丟人,盲目堆量才丟人。雖然跑得慢,運動強度低,也不能肆無忌憚。經常看到那種老司機,5、6分配速,天天跑,幾乎半馬打底,一個月達到600多公里,除了把身體拉得過於疲勞之外,對成績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不要盲目堆量,為跑步而跑步。對於大眾跑者,跑步的目的為了強身健體,或者享受沿途風景。絕不是跑到體力不支而受傷。大眾跑者,配速不快的情況下,基本上200公里就足夠了!全馬賽事,基本上可以健康完賽。如果只追求佛系,還可以減量,100公里都管夠。總而言之,配速合理,距離得當,能力範圍之內,適當運動,出身汗,即可。拉那麼多低質無效的跑量,實際上是對身體的一種摧殘。我看到很多大眾跑者,跑得只剩一副骨架,身材消瘦,面目滄桑,至少比實際年齡要老5~10歲。這是運動過量的典型症狀,且跑且珍惜。
跑得慢,不丟人,過分競速才丟人。專業跟業餘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大眾跑者鐵定玩不過專業的,所以無需攀比,跑自己的就好。對於精英跑者來說,破三如同小試牛刀,但對於大眾跑者來說,要費祖宗力。沒有一定的積累,肯定難以逾越這道坎。這是為什麼大眾跑者的精英標準定在324的原因所在,目前一場類似無錫萬人規模賽事,且PB賽道,它破三的人數,才勉強突破千人大關。由此可見,精英還是那幾個精英,業餘愛好者還是佔據半壁江山,所以跑得慢,沒什麼丟人的:我們都一樣,都一樣,重在參與,開心就好了!只要身體健康,身心愉悅,我們就心滿意足,不說長短,無所謂快慢。還是那句話,跑得快的,我們讓道,為他們加油;跑得慢的,咱們一起玩,安全完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