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建偉
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閃擊日本關東軍,幾天時間日軍潰敗投降。在蘇軍的支援下,東北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當年9月,少奇同志聽取各方建議後,電告在重慶談判的主席,分析了東北的形勢,建議迅速派兵去東北,接管蘇聯控制下的東北,搶佔得天獨厚的各種資源,同時可以考慮在東北建立自己的機構。
主席看後認為,奪取東北是目前最為重要的任務,遂派出彭真、陳雲、高崗、張聞天等四個委員以及部分中委前往東北(當時七大的中委才40餘個,一下子派去了四分之一以上,尤其是11個核心機構的委員,一下子去了4個),組成以彭真為書記的東北局,同時從華中、華北各地抽調超過10萬的幹部及部隊前往東北。
隨後,又電令前往山東的林彪,立即改道前往東北。為什麼會臨時調整林彪的任務呢?當時主席考慮相當有遠見:山東軍區此時兵強馬壯,靠近東北,調往東北的部隊主要從山東軍區抽調,等於林彪換了個地方,當“山東部隊”的司令。
加上在抗日戰爭期間,山東是較為完整的根據地,不但正規隊伍壯大得快,而且民兵武裝也有相當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山東八路軍的底子還是林彪原來當師長的115師,此前負責山東一把手的,還是林彪的老搭檔羅榮桓,所以派林彪去東北最為合適。
林總10月中旬才趕到東北,於10月底宣佈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是司令員,東北局的書記彭真擔任第一政委,羅榮桓擔任第二政委。此時還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彭真作為第一政委,其主要工作是東北局的領導工作,部隊的政工主要還是由羅榮桓來具體負責。
由於在日本投降之前,蔣氏已同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協議》。隨著重慶談判的結束,蔣也開始不斷向東北派兵。延安明確告知東北局,瀋陽可能會發生戰事,要求林總做好戰鬥準備。
林當時分析了形勢,認為我軍初到東北,缺衣少食、各種補給嚴重缺乏、在城市中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基層組織、沒有醫藥,總之是各種必要的條件幾乎都沒有。更要命的是,部隊來東北時帶的幾乎全是輕武器,而且數量還達不到人手一支,這種裝備實力如何跟裝備精良的蔣軍作戰?
於是林總建議退出大城市到城郊及農村、山區建立根據地,結果遭到彭真的反對,兩人出現分歧。按照組織原則,東北局的書記是一把手,林的意見很難堅持,加上此時並沒有真正同蔣軍開戰,林總只能縮手縮腳地部署作戰。
1946年1月,進入東北的部隊越來越多,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任總司令,彭任第一政委。
1946年2月,南京市民大遊行,呼籲蘇聯從東北撤出,把完整的東北交給中國人自己管理。斯大林無意佔有整個東北,他拿走了想要的東西(佔領東北後運走了不計其數的資源,另外享有鐵路及港口使用權),於3月初下令蘇軍迅速撤離東北。
事情的發展令人有些意外,由於蘇軍的快速撤離,蔣的大隊人馬一時半會來不及到達東北,反而給了我軍一個絕好的機會。我軍先後佔領了長春等城市,軍隊得到了一定的補給,情況有所好轉。另外就是佔領了對東北來說相當重要的四平,有助於扼制蔣軍的縱向聯絡。
可是好景不長,蔣軍陸續進駐東北,逼迫我軍退出了大城市,但我軍仍堅守四平這個至關重要的地方。蔣軍當然知道四平對於他們的意義,先後派出多路大軍圍攻四平。林總接到指示死守四平近兩個月,結果敗在裝備及兵力補給上,遺憾放棄了四平。四平之戰打得相當激烈,我軍損失較重,部隊士氣也受到一定影響。
此時的林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一是抗戰初期受傷赴蘇聯治療後,未帶兵打仗,被一些官兵質疑“吃了洋麵包,不會打仗了”;二是受制較多,既有人為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指揮打仗自己不能完全作主;三是兩軍實力有較大懸殊,且對敵人瞭解不足,因此吃了敗仗。
延安於6月中旬調整了東北局,任命林彪為書記、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為副書記、副政委,自此,林成為了東北的“一把手”。關鍵的是,作為中委委員,三位核心局委員卻成了他的下屬,這充分地體現了主席對東北形勢的洞察、對林總的倚重。林總開始了他的又一高光時刻。
彭真原是林的上級,此時變成了林的下級,開展工作有些不便。7月上旬東北局改組會議召開後,彭真就離開東北,回到延安。
林總開始放手實施他的一些作戰意圖。10月下旬,東聯第四縱隊在韓先楚的帶領下,全殲蔣52軍25師近9000人,活捉師長李正誼,大大地挫敗了東北蔣軍的銳氣。
12月中旬,蔣軍進逼臨江,林總果斷下令,南滿聯軍發起保衛臨江的戰鬥,隨後北滿的聯軍南下,在焦家嶺等地殲滅蔣軍2個團的援軍,同時臨江保衛戰取得殲敵7000餘人的勝利。在隨後的幾個月裡,蔣軍多次發起對臨江的圍攻,林總指揮聯軍相互配合,至1947年4月份,北滿聯軍共三次南下、南滿聯軍取得四次保衛臨江的勝利,前後共殲敵近十萬,打得蔣軍由攻轉防,想要佔領東北的企圖不斷受挫。
隨後,林總髮起旨在打通南北的夏季攻勢,歷時50余天,殲敵過8萬,解放中小城市40餘座,同時兵員得到有效補充,我軍隊伍越打越多,而蔣軍卻越打越少。
夏季攻勢結束後,秋季及冬季攻勢也逐步展開。到1948年初,我軍共殲敵過30萬,收復中小城市超過60座,把蔣軍分隔在錦州、長春、瀋陽三個大城市,為隨後而來的遼瀋戰役打下了堅實基礎。
令林總大放異彩的是遼瀋戰役。1948年9月,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在延安的指導下,林總首先拿下錦州,佈下“關門打狗”的大陣。打錦州雖然耗時最長,卻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解放長春幾乎沒有遭遇抵抗,逼得長春守軍不戰而降,徹底讓東北蔣軍發慌了。瀋陽之敵雖然負隅頑抗,終究擋不住我軍的鐵桶陣仗,幾日下來,蔣軍傷亡15萬,只有52軍1萬餘人從營口方向經海上逃跑。
東北成為一大解放區,不但有了大片的土地,還極大地支援了其他地區,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物資上的緊張。林總在東北三年,打響戰神威名。部隊來不及休整,主席再次部署平津戰役,點將林總揮軍入關,先佔天津讓傅作義反覆思量,最後拱手讓出北平,千年古都保留原樣,和平解放。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