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幾個詞語形容自己:帥氣(美麗) 、 邋遢、 敏感、 多情、 富有激情、 睿智、 三分鐘熱度……你可以找到一長串的形容詞。 好的, 問題來了, 你是如何得到對自己的這些認知的?很多人會突然蒙一下, 然後說: “我當然瞭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那麼, 你真的是由內而外地認識自己嗎?
我想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答案都是否定的, 大部分人時時刻刻都在透過別人的評價認識自己。 當週圍人都說你漂亮時, 你就會漸漸認為原來自己這樣就叫漂亮; 當所有人都誇你睿智時, 你就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智慧過度自信的傾向。 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應該隨著生命的程序而不斷動態修正的, 但據我所知, 很多人並沒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於是, 就只能常常依靠外界的評價和態度來給自己畫像。有人會說, 這不是大資料嗎? 透過大資料得出的結論, 怎麼都會比主觀的自我評價來得更靠譜吧? 大多數時候的確是這樣的, 但用在這裡還真不是, 因為我們的初始動機就已經偏離了“客觀”。
每個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傾向, 於是, 我們需要更漂亮的衣物, 我們需要更強大的工具, 我們需要化妝, 需要美圖秀秀, 需要虛假的頭銜。 這一切不是為了給自己看, 而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好地評價,從而利用這些評價反向塑造大腦對自己的印象。我們的動機就是用這些素材去“餵養”大腦, 從而創造出一個想象中的虛幻的自己。 透過這樣的大資料得出的結論, 怎麼會靠譜呢?
那麼, 我們該如何擺脫“裝”這種看上去很剛需的行為呢? 首先, 我們需要認識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我們並不能透過“裝”來提升自己的真實實力價值。 我們只能機率性地透過這個行為來獲得短期的滿足, 接著就會有同等機率會獲得與之程度相當的挫敗和羞辱。物理學上的簡諧運動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機械振動, 事實上, 簡諧運動的衍生體可適用於各個方面, 例如, 股票價格、 投資收益、 運動員的成績等。
這些都遵循了一個最基本的原理, 叫均值迴歸。均值迴歸, 指的是無論是低於或高於真實價值的狀態, 都有向真實價值迴歸的趨勢,其迴歸趨勢的強度就類似於彈簧, 偏離中心越遠, 強度就越大。“裝”這種行為也是一樣的, 每當你表現出來的價值高於自己的真實價值時, 你都相當於在給彈簧加力。 裝得越狠, 向真實價值迴歸的強度就越大。 在你收穫更多掌聲的同時, 出糗的可能性也同比增大。 理由也很簡單, 你想要長期維持在一個遠高於自己能力的狀態, 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可以做到, 那就不叫偏離了, 而偏離的幅度越大, 跟真實的反差越強烈, 就越容易在不經意間暴露出真實。
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裝”無益於提升自己, 且終會帶來同比的負面影響時, 我想很多人就會放棄裝, 從而不得不正視真實的自己。想想你為什麼要依賴別人的評價, 或者致力於滿足他人的期待? 這種取悅並不是為了別人, 而是為了自己, 無非是為了讓自己對自己更滿意而已。 當你常常看到真實的自己, 並接受真實的自己時, 就自然沒有必要再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