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越戰初期,隨著越南獲得的“薩姆”-2防空導彈越來越多,美國空軍的損失率越來越高,不得不採取各種電子反制措施。1965年春,第一款電子干擾吊艙QRC-160被送往越南戰場進行測試,但這些吊艙的設計初衷是保護高速突防時投擲戰術核武器的戰機,投擲完連吊艙一起拋棄,是一次性的,並沒有考慮在高機動飛行中重複使用。前線機場的人員對裝置的維護缺少了解,幾乎維修不了這些精密的裝置。這批吊艙很快被送了回去。
▲薩姆-2導彈陣地,火控雷達在中間,六部發射架在六角
隨著損失的增加,美國空軍又想起了這批裝置。根據B-52這些轟炸機部隊的經驗,將四架飛機變為一組,每架飛機安裝2部QRC-160吊艙,每架飛機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美軍在本土進行了代號為“問題兒童”的試驗。對模擬“薩姆”-2火控雷達的裝置進行了一系列試驗。試驗表明必須出動4架飛機,而且要佔據恰當位置,每架飛機至少攜帶一個能正常工作的干擾吊艙。如果只有3架干擾飛機,干擾效果就會降低。如果只有2架,干擾效果會更低。如果只剩下一架飛機實施干擾,倖存的機率就會變得很小,當然總比沒有干擾要好些。根據試驗效果,提高了吊艙干擾脈衝的重複頻率,新的型號為QRC-160A。
▲QRC-160干擾吊艙
儘管已經有了反制措施,但是前線部隊非常抵制攜帶干擾吊艙。按照“問題兒童”的戰術,就會少四架飛機原本可以攜帶炸彈的飛機,飛行員寧可多帶幾枚炸彈。1966年7月到8月,在色軟基地的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在2個月裡,損失了54架F-105中的27架,並有18名飛行員陣亡或被俘。這樣的損失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軍也無法接受,上級命令該聯隊使用干擾吊艙進行測試,一批25個精心製造的吊艙空運到泰國,第一次任務的代號為“萬普路斯”。
▲即將被擊中的F-105
F-105在每次到達炸彈投放點之前,會迅速爬升至3000米,以便先確定目標再實施俯衝攻擊。保持隊形攜帶干擾吊艙的F-105稍稍先於其他戰鬥機開始爬升。在開始攻擊俯衝前,干擾小隊要在空中暴露較長的時間,但沒有導彈會衝著實施干擾的F- 105飛機發射。另一個好處是會干擾控制高射炮的雷達。在一次作戰行動中2個攜帶干擾吊艙的F-105四機小隊
沒有受到什麼攻擊,而不攜帶吊艙的飛機則遭到了猛烈的防空火力的襲擊。雖然自衛干擾吊艙的功率無法完全壓制住地面雷達,但足以使其無法有效引導高炮或地空導彈對編隊進行攻擊。所以,北越才會集中火力攻擊沒有干擾吊艙的飛機。
▲嚴重受損的F-105
基層部隊對干擾吊艙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每個參與行動的飛行員都要求安裝干擾吊艙,如果被拒絕,飛行員會認為這是謀殺。為了滿足飛行員的要求,另外一批干擾吊艙緊急運往色軟基地。廠家也派出了一支強大的工程師隊伍對吊艙進行維修。所有未使用過的QRC-160吊艙都被送回生產廠,接受改裝和整修,這些吊艙存放在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露天倉庫,被鹽霧腐蝕得不成樣子了。
同樣駐紮在泰國的388聯隊在得知了干擾吊艙的巨大效果後,也要求安裝吊艙。但當時僅有140個吊艙,而355聯隊的54架飛機就需要108個,數量根本不夠。355聯隊的聯隊長大膽提出,能不能只掛一個。試驗的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只裝一個,機身不會遮擋機翼上的吊艙。這樣兩個聯隊都有了足夠的干擾吊艙。
▲險些被打壞發動機,對單發的F-105來說非常幸運
雖然QRC-160A吊艙的效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可靠性仍然很差飛機完成投彈任務退出俯衝航路時,干擾吊艙有時會回覆到等待狀態。對此,駕駛員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很可能就在敵人向他們射擊的那一刻干擾機卻自動關機了。調查後發現飛機在用大過載改出俯衝時,其電源繼電器容易突然開啟,造成干擾裝置關機。安裝了一個可使電源繼電器轉動90度的支架後解決了這一問題。
由於基層的保守,推遲採用新戰術至少使空軍多損失了40架F-105~飛機,使大約30名飛行員陣亡或被俘,這些人為對電子戰系統的偏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