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精”比“做大”更重要,不管做哪一行,只有做精做深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譬如,一袋黃豆直接出售只能賣到黃豆的價格,倘若做成豆漿就能獲得更多的收入,如果做成豆腐,賣得的錢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又鮮為人知的現象。在皖西南山區農村,一些村民幹1行20年,天天坐在家裡,熟悉其中竅門的人說,村民們做這一行賺大錢,而外行人卻說他們是“沒事幹”。
日前,攝影師一行到山村採風,在樓房一樓內,有不少村民手拿剪刀正在修剪茯苓片。一行人看到後納悶,茯苓是藥材,切成片曬乾後就可以出售,拿剪刀修剪起什麼作用?難道茯苓片上能繡出花來嗎?後來,村民們道出了其“用意”,原來,此舉不但能“剪”出他們的工資,而且能增加成倍甚至更高的收入。
剛開始,村民的話讓人不敢相信,使用剪刀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憑啥這樣一剪,收入就增加了呢?“以前,我們種植的茯苓賣的價格不太理想,因為再好的茯苓也有瑕疵,在接近茯苓皮的位置會呈淡黃色,直接出售時,好茯苓當作普通茯苓賣了,普通茯苓當作差茯苓賣了。”村民說,這損失的可不是一點點錢。
茯苓不僅是藥材,還可以做成茯苓茶等產品。20年前,村民們就在研究把茯苓做精做深的事情。在切茯苓片時,講究片的形狀以及均勻的厚度。另外,每一片茯苓切成片後,還經過挑揀,並用剪刀剪去不成形的角和發黃的地方,就這樣,村民搗鼓後的大塊茯苓片成了精品中的精品。
村民把茯苓分成8個等級,大的茯苓片及形狀好的為一級,小一點形狀次一點的為二級,再小一點形狀再次一點為三級,以此類推,茯苓片就有5個等級,另外,修剪下來的茯苓條為第6級,茯苓末為等7級,剩下的茯苓灰及茯苓皮為第8級。
村民們剛從事修剪和分揀茯苓片時,有人說村民是“沒事幹”,是沒事找事,做的是無用功,殊不知,經過修剪和分揀的茯苓片,精品能賣出以前幾倍的價格,而且銷售渠道也打開了,還出口到海外。而普通的茯苓片由於色澤和大小統一,也賣到了理想的價格。
把茯苓分成8個等級,需要很多曬筐分揀,分揀後再次進行晾曬。為了防止曬筐長時間晾曬縮短使用壽命,村民在曬筐的邊沿用布打了一圈“補丁”。遠遠望去,頗有韻味。“做一行,愛一行,減少支出,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種途徑。”村民說,別看給曬筐“打補丁”不美觀,但時間久了,也能節省一筆開支。
當村民獲得了不錯的收入時,一些人認同村民的做法,都說村民有眼光,做得對,還有不少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者紛紛效仿,目的是把一個行業做精做深,從而在有限的資源中獲得更高的收入。
把茯苓切成片然後曬乾,看似簡單,不過,其中有很多的工序。切成片的茯苓要整齊地壓在一起,這樣才平整,等茯苓片成型後,才能再次分揀,分出等級。每一道工序依次進行,不能嫌麻煩。看!村民把成堆的茯苓片進行分揀,手拿剪刀,坐在凳子上就是四五個小時。
如今,山村不少村民從事分揀工作,由於長時間拿剪刀,手上的老繭一個又一個。“別看我們坐在這裡,並且也有收入,不過,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需要眼睛和手並用,每一個茯苓片都要我們把好關,不可用次品充當一級茯苓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村民這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