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微信朋友圈
現在的微信朋友圈,先按下不表。
想想最初的朋友圈就是一人間百態,曬娃的,秀恩愛的、宣佈主權的、官宣的、還有各種心情演說。五花八門,透著這個“世界”,我們不僅能看出每個人的職業,還能參透出每個人的生活品味,修養級別。去哪兒旅遊了,攤上什麼事,跟誰吵架不和了,現在開不開心,快不快樂,吃的什麼飯,開得什麼車,有沒有物件,生沒生二胎,娃上的什麼輔導班等等全部清晰展播。
看的人也隨著興致勃勃,悲歡離合。戳到笑點是前仰後合,戳到淚點無聲地附和,還要再私信深入切磋。跟著愛曬旅遊的也神遊了不少大好河山,秀麗景色,整個一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
為了留住生活的精彩,抓著生活的感動,一杯茶、一頓飯、一縷殘陽.....在朋友圈中定格。一次驚喜、一份感動以此為生活找到一個支點,翹起美好的人生。既是記錄一份美好,又是一種分享,更是一種回憶,這是珍愛生活的操作。以此留下生活的點點滴滴,構成自己生命的拋物線,不論是波盪起伏、還是四平八穩,那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那條唯一的屬於自己的拋物線。這樣我們就把生活過成了詩,時不時拿出來翻唱、低吟。
隔著螢幕就能“窺視”朋友的生活,這些身為俗人的我們怎能錯過。惹得不少自嘲為“聖上”的我們,早上一睜眼,未穿衣先摸手機,開啟微信朋友圈,一一審閱批示,該點讚的點贊,該回復的回覆,可圈可點的重點批覆。等到了晚上脫了衣服,慵懶地躺在床上,再次開啟今天的朋友圈,瞭解朋友一天的動態,把握朋友的命脈,不能錯過也不能缺席今日的歡騰生活。就連上了廁所也不能放過,以前蹲廁所的難熬時間也因為微信這個強大功能變得美好了許多。
其實每人都在朋友圈中打造維護著自己的人設,自拍照是美顏過濾的,美食也僅僅區域性特寫,人生感慨及配圖基金也是“拿來主義”,但是這本身就是一種追求美好的見證,是積極向上,努力生活的見證,透過螢幕我們還是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真實與付出,推測出屏幕後你奮力生活的模樣。
再看看現在,朋友圈中大致分為這樣幾大主流:工作型,朋友圈中展示的不是工作的回放就是工作的拓展和外延的蔓延。透過朋友圈我們基本可以看到一個學校,一個醫院、一個村落甚至一個部門,一個人都幹了啥,突出展現其工作亮點和取得了那些業績。宣傳型,各種廣告,各種推銷,賣衣服的,賣保險的,各種輔導班,網路課不斷刷屏,你剛剛瀏覽了這個,另一個就接踵而來,大有“朝這看,朝這瞧,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勢頭,時時不絕入耳入眼,免不了讓你頭暈目眩,不得不採取些措施,那就是遮蔽,也就是“惹不起我總躲得起”吧。
打卡型: 讀書打卡,繪畫打卡,英語打卡,各種打卡演繹著勵志也依然逃不脫給商家做廣告宣傳的嫌疑。於是瀏覽現在的朋友圈就是在欣賞各種工作簡報、時不時被各種再被各種廣告絆住,偶爾出來了遛娃的還能點進去看看新鮮新鮮,往日的人間煙火氣少了很多。
也許是新鮮勁過了,該曬的都曬過了,美食、靚照、風景也沒有什麼新花樣。情感嘛,倦了原來的真性情,漸漸悟得是喜是悲不必拿出來示人。看到的不一定同喜同悲,喜或許是給別人嫉妒,悲又難免讓人成為了幸災樂禍地戳,額外還增添了不必要的猜忌的果。還有路過人點贊也不是,視而不見也不是,發群的為難,看瓜群眾也為難的兩難境地。
更多的人慢慢意識到,塑造理想中的人設雖好,但不設人設更高一籌。言多必失,一句不當便造成不好的影響或無可挽回的時局,有見過也有體會過。於是能不說就不說,時時保持沉默就成為了習慣,也是明智之舉,明哲保身的法寶。站在大眾的盡頭,看世態炎涼、喧鬧與爭吵,不言不語,更能參透人生哲理。最是讓人看不透之人,就像是蒙著面紗在行走做人,讓人更有一直神秘感和好奇心,也越是讓人摸不透、猜不著。
但是隨著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朋友圈的確失去了活力和煙火,本是百花芬芳的大花園變成了活生生的樹木園,只可惜了這塊好地的肥沃。
朋友圈,依然是視窗,是一個喧鬧的小世界,在每一個視窗之下都有一個獨具特色的那一個。雖是精心打造的人設或者不設人設,但若細心觀察,還是能透過這面鏡子看出些端倪,喜之,交之;反之,疏之,笑笑而已!畢竟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