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由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北京愛譜癌症患者關愛基金會主辦的“養正愛心康復公益行科普大會”在石家莊舉行。會上,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的姜文國教授以《腫瘤轉移的機制與治療》為主題,就腫瘤轉移的機制及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的療效和優勢進行了詳細解讀。
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姜文國教授線上作《腫瘤轉移的機制與治療》報告
血管新生是腫瘤生長和轉移的關鍵
姜教授指出,無限制生長和轉移是惡性腫瘤最基本的兩個特徵。既往,大多數研究都聚焦在腫瘤為什麼可以無限制生長,對腫瘤轉移的研究投入較少。“近年來,全世界都在傾斜資源,希望能增加對腫瘤轉移的研究。但是,到今天為止還是不盡如人意。”據統計,相當比例的腫瘤患者就診時已有可視/可查轉移灶,因此腫瘤轉移才是腫瘤治療最大的挑戰。腫瘤的轉移離不開血管,因為相對於正常細胞而言,腫瘤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更高。“腫瘤裡邊若沒有新生血管長進去,它長到直徑三十毫米左右,幾乎就不再長了。”所以,在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的過程中,血管的新生髮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過去的幾十年裡,抗腫瘤轉移也有了一些新的手段。姜教授介紹,2004年有了第一個抗血管新生的藥物,也就是抗腫瘤轉移的藥物。隨後,又有了更多抗腫瘤轉移的治療藥物,比如抗蛋白酶類藥物,阻斷細胞內訊號的藥物,誘導抑癌轉移基因表達的藥物,阻斷器官特異性轉移的藥物和靶向阻斷轉移相關基因的藥物。“過去的五十年來,腫瘤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腫瘤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明顯變化,但是這離患者、醫務人員的期待還相差很遠。”
中藥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有確切證據
汲取數千年的寶貴經驗,中醫藥在我國腫瘤防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無意中聽到養正消積膠囊這個藥,當時它已經在國內肝癌、肺癌和胃癌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前期研究,並且結果都是非常有益的。於是我們就開展了養正消積膠囊的相關研究。”姜文國教授介紹,其早期開展的基礎研究發現,養正消積膠囊的提取成分能夠影響腫瘤細胞轉移過程中兩個重要的功能,即腫瘤細胞與基質的連線和細胞的遷移。“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透過成熟的細胞模型發現養正消積膠囊對血管新生和血管內皮的功能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新型的、特異的抗血管新生藥物最大的挑戰是很容易產生耐藥。養正消積膠囊作為一種廣譜抗腫瘤中藥,它跟目前臨床上抗血管新生治療藥物聯用效果如何?”姜文國教授表示,透過將養正消積膠囊和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藥物聯合應用發現,養正消積膠囊可降低或延緩這些靶向藥耐藥性的發生。
姜文國教授強調,早期的系列臨床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在化療前就開始服用養正消積膠囊,可以增加患者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高療效。“這些研究涉及到胃癌、胰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種腫瘤型別。”
因為解剖學位置的原因,胰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卵巢癌很容易發生腹腔轉移。有臨床研究顯示,約半數有漿膜浸潤的胃癌會發生腹膜轉移,患者最終逝於轉移。目前臨床上腹腔轉移腫瘤的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姜文國教授介紹,基礎研究發現,養正消積膠囊可以明顯抑制腫瘤細胞在腹膜上的種植,抑制腹腔轉移。但是,這種作用仍需大量的臨床研究來證實。
姜文國教授在報告中還介紹了山東省腫瘤醫院於金明院士牽頭完成的養正消積膠囊改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生活質量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初步結果已表明,養正消積膠囊可改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症狀、生活質量,並減少疲勞症狀、食慾降低等化療副反應。
養正消積膠囊減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從理論到實踐,從基礎到臨床,會上姜文國教授還分享了兩個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診療例項,養正消積膠囊的增效減毒作用,讓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病例一:一位63歲的炎性乳腺癌患者。“炎性乳腺癌是一種十分兇險的腫瘤。她確診的時候,乳房的腫塊已經超過十釐米了,當時評估該患者的生存期最長為4至6個月。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手術治療和放療。從化療前,她就開始大劑量服用養正消積膠囊,化療、放療的同時及術後也一直服用養正消積膠囊。一年以後,發生了骨和肝臟轉移,最終患者在確診炎性乳腺癌19個月後去世。我們分析,養正消積膠囊在她的治療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並且患者描述,當時病房裡有23位跟她類似情況的患者,當時大家都覺得她很神奇,因為她是唯一一個做了化療以後,除了輕度脫髮以外幾乎沒有副作用的人。當時養正消積膠囊在歐洲還沒有上市,很多人都問她用了什麼神秘的方法,她說她服用了養正消積膠囊。後來這個醫院,以及這個城市的好多患者都向她詢問,在哪兒可以買到這個藥。”
病例二:一位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她是姜文國教授所工作醫院的一位退休護士長。“她聽說我們這個研究以後就來找我,當時她的子宮內膜癌已經是四期了,而且有腹膜轉移,之前一直在進行化療。當時已經是六個化療療程的最後一個療程,在第六週期化療前,她開始服用養正消積膠囊。後來她給我發郵件表示,吃了養正消積膠囊以後,最後一次化療後身體狀態比前五次化療後好很多,感覺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