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瓦克五
話接上一集——
像我這樣心靈手巧又擅長思考的小夥汁,很快就總結出了海底撈鍋底的整個出爐過程——
完全沒有明火,沒有燒製,主要就是一個“兌”的過程。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圖,和我炮製鍋底的地方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也可以說是別無二致。看來海底撈的店鋪設計、包括後廚佈局,也都是有統一模板的,可以批次化地在各個門店間複製。
看到照片的後面那一大片火鍋盆築起的背景牆了嗎?
藏在這背景牆後頭的,是一個洗碗的小型流水線(人工干預+機器洗滌),洗完後的鍋子就倒扣在架子上,供前面打鍋的人取用。
也就是說一堵牆的兩面,一面洗鍋一面打鍋,工作流程剛好是銜接的,設計相當科學。
鍋子的放置是有要求的,單鍋、兩分拼鍋、四分拼鍋,需要分門別類地擺放……
而且鍋子要絕對擦乾,嚴禁瀝水——餐具瀝水在一般館子裡可能算正常,尤其如果留存的是乾淨的水;但是在海底撈,這是禁忌。
什麼?你沒去過海底撈不知道什麼叫四分拼鍋?
鬧,就是下面這樣的。網上搜了一下,304不鏽鋼做的,價格在160元的樣子,海底撈同款。
他們家火鍋盆的保有量這麼大,不知道是不是進價能便宜很多。
單鍋是下面這樣的,網上價格在110多。
現如今的顧客裡,點單鍋的相當少,點二拼鍋的多一些,點四宮格的最多。
人是貪多的動物,想一次性多嘗試幾種口味、享受豐富的大有人在。
我火鍋吃得不算多,在海底撈之前,我最多見識過兩分的鴛鴦鍋,第一次見著四宮格還是在海底撈。
這種一分為四的細化設計,搭配海底撈點餐系統中對鍋底高度自定義的支援——不僅可以指定每個格子分別放哪個口味的鍋底,甚至連哪個格子放哪個口味都可以規定——充分激起了客戶DIY的參與感,成功攫取使用者的心智,提升了體驗。不得不說海底撈真的有一套。
於是你可以規定番茄鍋和麻辣鍋要對角放,也可以規定沙棘鍋和菌菇鍋放在同側;
如果後廚沒有按照你的要求打錯了位置,你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端回去重做。
我發現點單鍋的顧客,基本點的都是經典麻辣鍋——那些操著四川口音的食客往往是這類鍋底的擁躉,他們摒棄一切花裡胡哨的搭配,只想對著一整鍋熱騰騰紅撲撲的辣鍋大快朵頤。
但是有些人的操作我就不懂了,比如點四宮格的,但是每一格都要求番茄鍋底——你就不能整一個整鍋的番茄鍋邁!徒增老子的工作量!
點四宮格的客人中,有不少是點了三格免費清水鍋、一格有味鍋底的,他們可算是把海底撈的規則玩明白了,花最少的錢就把鍋底給解決了。
但是還是有“精進的空間”。待我細細跟你講:
雖然清水鍋免費,但還是用了料的。
先不算水的賬,我們還得往每一格清水鍋裡撒上兩片白蘿蔔和四顆枸杞子。
於是你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薅到更多免費福利——
在清水鍋的備註上寫“給我四片蘿蔔”或者“放六片蘿蔔”。
我還真遇到厲害的人是這麼操作的,他備註寫著:
蘿蔔加倍。
預設是兩片蘿蔔,加倍那就是四片,他點了三格清水鍋,多薅了六片蘿蔔。
當然你也可以寫“放八片蘿蔔”甚或是“放十片蘿蔔”,
但是如果超過十片,先不說格子裡放不放得下,在後廚清點蘿蔔片的我可能已經在心裡罵娘了……
如果你喪心病狂寫“給我一百片蘿蔔”,會怎樣呢?
我不知道,還沒人這麼做過,但我猜後廚會削出一整個大蘿蔔送你吧……
(如果你要試,千萬可別說是我提供的靈感,怕被追著打!)
你可能會說:嗐,就是幾片蘿蔔,誰稀罕啊!
別急,你可以做法類推——
你可以在點番茄鍋時備註要多少片番茄,如果寫“我需要12塊番茄”,那你就得到了一整個番茄的量;
你可以在點豬肚雞鍋底的時候多要一份豬肚或者一份雞塊,甚至是一份豬肚加一份雞塊,甚至是兩份豬肚加兩份雞塊……一份大概是100g,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可是最貨真價實的福利了!
……
扯遠了,還是照著這張圖,來說一下整個打鍋的流程是怎樣的。
顧客在前廳透過手機掃碼點餐,下單後資訊會無線傳送到後廚的小票印表機上,印表機一般放在下圖紅圈位置。
列印機發出“滴滴、滴滴”的提示音,提醒我們“你要接單了”,打鍋的流程就此正式開始。
打鍋員撕下小票,放在臺面上作為參考。
先選擇對應的火鍋盆,然後按照小票上的要求,用海底撈定製的配鍋機把“湯”打進盆裡。
這個“湯”可能是清水(比如清水鍋和番茄鍋),也可能是高湯(由高湯膏兌水而成,每隔一定時間,機器裡面的管道就需要清洗,防止滋生細菌)。
說到這個兌水成白湯的手法,其實餐飲業界早已用濫——現在誰還給你古法熬製呢?
但是虛假宣傳就是不對的。比如某家大型拉麵連鎖,就敢腆著臉聲稱自己的麵條湯頭是大骨熬製,喝了特別有營養,廣告畫面裡那湯還咕嚕嚕冒泡。
其實不過是兌水的濃縮高湯膏,這就很噁心了。
很多食客知道真相後拍額頭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噸噸噸喝完都覺得口渴……
那麼多味精呢!能不渴麼!
接下來,有些鍋底要加入粉劑拌勻,比如豬肚雞鍋底(你在網上搜索豬肚雞底料有驚喜——沒錯,包括你外賣的那些豬肚雞,毫無意外都是這些底料的調製品);有些鍋底則需要加入半固體的調料包拌勻。
我比較討厭粉劑的,比半固體的難拌勻多了。
對於這些,海底撈雖然沒有刻意宣揚,但也似乎並不隱瞞。有時候甚至還會送客人鍋底調味料,像下面這樣的,相信海底撈愛好者一定不會陌生——
只不過我們後廚用的不是這種包裝的,而是下面這樣的——
直接拿給客人兌,看來是真不避諱了……
至於這種後廚版的和公開售賣版的是不是同樣的配方和味道,網上莫衷一是,有說一樣的也有說不一樣的。
其實很簡單,比對一下出廠廠家(應該都是海底撈旗下的頤海)以及配料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了。
不過囿於條件限制,我沒仔細比過。
所以你知道豬肚雞鍋底為什麼最容易“糊鍋”嗎?是不是給你一種豬肚或者雞肉黏在盆底了、被燒焦的錯覺?
其實那是因為粉劑沒有攪拌均勻,結塊沉底了(參考奶粉),然後火一烘烤,那一坨它就焦了……
等一切都攪拌均勻以後,還有最後一步,那就是加些點綴,製造“真材實料”的虛擬現實感——
番茄鍋底要加幾片番茄,
沙棘鍋底要加幾顆“金果”(就是沙棘果,後廚叫它金果),
三鮮鍋底要放玉米段,
牛油麻辣鍋底要放蔥段,
菌菇鍋底要加撕碎的菌菇,
……
豬肚雞鍋底最是真材實料,豬肚和雞塊是實實在在要投放下去的。
一切準備妥當,在火鍋盆上配一對勺子和一個漏斗,這鍋也就配好了。
在這之後,工作人員會記下桌號,把準備好的鍋底從後廚端到顧客的桌上,這個過程叫“跑鍋”。
大概這樣忙碌了一天,一切都新鮮,所以就算沒有坐下來休息的機會,就算腳底開始生疼(我這時才發現鞋底的緩衝是多麼重要),一切都還在可以忍耐的範圍內。
況且,小師傅常樂全程都在用不可置信的語氣跟我說話,“你做得真快啊”,“你真的是第一天來打工?”諸如此類的變相表揚,把我哄得更開心也更勤奮積極了。
到了晚上七點,距離下班還有兩個小時。
吃晚餐的客人也走得差不多,只等九點以後夜宵時段的小高峰了。
手頭忽然閒了下來,無鍋可打。
生產隊的驢拉了一天的磨,卸磨後不會急著離開,而是會呆在那裡不動,因為對突然而來的變化來不及反應;
我連軸轉了一天,忽然停下來,也有些無所適從。
此刻我與驢心有慼慼。
常樂走過來,拍拍我的肩:“你,去洗水果吧,記得換一下工裝。”
我聽到新任務,一陣開心。
洗水果?我最愛水果了!
就算是不能偷吃,看著自己喜歡的水果,聞著果香,也會心情愉悅的吧。
我邊往更衣室走,邊憨憨地想著。
海底撈的更衣室很小,兩個電話亭那麼大,最多能站進兩個人同時換衣服。
上衣不是固定屬於你的,每天上班從乾淨的上衣裡隨便選一件適合自己尺碼的就行了,別上自己的名牌,下班後名牌記得摘下來,衣服脫了放進回收筒裡,專門有人會負責每晚將衣服洗乾淨,迴圈使用。
我得承認衣服洗得還是挺乾淨的,毫無異味(連洗衣劑的芳香也沒有),而且很方便。
海底撈的服裝系統也是很複雜的,不同崗位不同季節不同服裝,我至今沒能弄得非常明白。
像下面這張照片裡我這身就是在後廚幹活的。
但也可以穿著這身到前廳去進行服務,你看到就會知道:哦,這人是幹後廚的,順便從後廚跑過來給我們上鍋上菜呢!
還有黑衣短袖T恤的,那是負責收尾的。
顧客吃完了,桌上一片狼藉,他們需要用最短的時間把桌子整理乾淨,把餐具和餐餘垃圾回收,好讓餐廳儘快翻桌。
除了這個最緊要的本職工作,他們有空了也可以上鍋上菜。
在海底撈,人人都可以上鍋上菜,並沒有死板地指定是哪個崗位。
因此絕大多數時候,海底撈的上菜速度都是可以的,因為全民皆兵了。
好像又扯開了。
我換上了洗水果的衣服。
醫院大夫般的白大褂,長袖子,袖口緊箍著,像是袖套一般。
很快,我就領悟到為什麼水果清洗員的衣服要設計成這樣。
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我即將在水果房遇到一個“巫婆”,她是我在海底撈遇到的第一個挑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