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年特別流行健身,尤其讓人羨慕的是,那些腿瘦、臉小、脂肪少的美女們個個都有馬甲線,身材完美,無懈可擊。
每當看到那些偶像兼實力派美女,我總是鬥志昂揚,立刻就會產生“我要鍛鍊”的想法,於是決定從第二天起每天慢跑5千米,做30個下蹲、40個仰臥起坐。
為此,我還準備了計步器和運動護膝,各項工作都被那份熱度推動並順利地進行著。
可開始實施鍛鍊計劃時,我卻盤算著,今天還是算了吧,明天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今天必須保持良好的睡眠。
到了第二天,想想還是算了吧,一天的工作已經讓人筋疲力盡了,何必如此為難自己?
後來,在無數次“想想”的時間裡,各種理由紛至沓來,於是很多重要的事,想著想著就算了。
02
兩個好朋友一起報考了同一個專業技能的職稱考試,兩人報名時都信誓旦旦地說“今年我一定會過”。
距離考試六個月時,兩人想著,反正時間還長,有的是時間複習,就把考試的事拋在了九霄雲外。
距離考試三個月時,兩人有點慌了,可是又一想,最近工作忙,朋友聚會也多,確實沒時間看書,索性就在考試前一個月複習。
距離考試一個月時,兩人已經習慣了:當糾結做與不做時,只需毫不費力地“想一想”,就可以輕易地想出困難和藉口。
於是直到考試那天,兩人也沒真正地好好複習過。甚至其中一人都沒有參加考試,理由是:列印了准考證,看了考試地點,太遠了,想一想,也就算了。
有多少重要的事,總是在最艱難的起步時刻,遇到世上最大的誘惑——“想想”,於是很多事情,想著想著,也就算了。
03
一年前的世界讀書日,有一個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立志要天天讀書,大家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官方語言”。
每當遇到一些特別的紀念日或節日,幾乎所有人的朋友圈都有這樣的人,總是要應景應時地發表一段人生誓言,可最終能兌現承諾的人少之又少。
這之後的一年,那個朋友就像消失了一樣,再也不見他活躍在朋友圈裡。
今年世界讀書日,他發表了一條訊息:“我做到了。”
朋友們都驚呆了,一年前大家以為他的讀書計劃是說著玩兒的,可他競然真的做到了:每天看書一小時,每週閱讀一本書,每月寫五篇兩千字以上的讀書心得。
在我們都驚訝於他為什麼就能做到時,他發了一條統一回復的訊息:只有兩個字~行動。
他的經驗是首先,保證精力,把所有零碎的時間都集合在一起。
但凡能利用的時間,他都絲毫不放過,甚至在洗澡時,也要一邊沖澡,一邊用手機裡的聽書軟體播放電子書。
其次,保持毅力,零碎時間用在哪裡,效率就會在哪裡。
他的手機上沒有任何娛樂軟體,甚至連一個影片播放器都沒有。
他每天有三個必須:必須按時、必須保量、必須保質完成讀書任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實現前面兩點的執行力和行動力。
旦定下目標,就立刻行動。
世上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條,但在路上的人只有兩種,一種人永遠都在“想象出發”的路上,還有一種人一直都在“出發”的路上。
而最後成功的人,往往是後者,因為他們勇於嘗試,勇於試錯,勇於在行動中去實踐、去探索。
04
有很多重要的事,想著想著就算了。
本來打算週末回家看望父母,想想來回路上太折騰,還是算了吧。
本來打算學開車,想想每年發生那麼多起交通事故,還是算了吧。
本來打算聯絡很久不見的好友,想想他應該不希望被打擾,還是算了吧。
“本來打算……想想……還是算了吧。”成了現代人慣用的經典句式。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已下定了決心,準備踏踏實實地幹成某件事,可總是在起步時,被想象中的困難擊敗。
我們的問題不在於沒準備好、沒時間、沒精力、沒經驗,而在於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並且已經在路上,那麼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你並不缺少明確的目標、周密的計劃和充裕的時間,你缺少的是立即行動的勇氣和力量。
既然目標已經定下,當你開始行動時,也就成功了一半。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想到”和“得到”之間的距離因為中間隔了“做到”,千山萬水。
你總要先下水,才知水深水淺;你總要先走,才知道能不能跑;你總是要先主動去愛,才能獲得被愛的資格。
世上有多少重要的事,想著想著就算了。
同樣,世上也有多少重要的事,幹著幹著,也就幹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