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錄
在農村,每逢臘月或正月,最忙的活是“套”大戲。“套”大戲也叫排大戲。在晉南,不少村莊雖排練的戲種不同,但豐富多彩,莊戶人以此來活躍他們的文化生活。
我的家鄉河津衛莊村以演唱眉戶家戲而聞名,其農家戲歷史源遠流長,明末清初主要以演唱民間小調、俚曲歌謠和說書、耍雜為主。到了清咸豐年間,村中老藝人張春子創辦娃娃戲班,村裡唱大戲達到鼎盛時期,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能哼唱幾句亂彈。
但在村民的眼裡,最企盼的不過是正月裡來“套”大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套”大戲成了村民們必不可少的娛樂文化大餐。呼呼的寒風一個勁刮,不大的隊部裡圍滿了前來觀看的村民。爐灶裡濃煙四起,燻得彩排演員兩眼淚流。但是,鼓聲一響,演員們便都迅速進入角色。那些飾演夫妻的年輕演員在導演的呵斥下,忸怩相抱,有時一個動作需要十幾個回合。記得那次排演《白毛女》,導演王旺龍忽然想起劇中山神廟裡缺一尊泥神像,順手把正在牆角打盹的貓娃拉了起來。經過導演三言兩語講說,貓娃正襟危坐,呆若“泥神”,導演拍手叫絕。於是貓娃在導演的慧眼中成了專扮泥神的演員,令人刮目相看。
戲迷們見此場景,早按捺不住那顆激動的心。有人把早已烤好的紅薯或玉米糕塞到正在歇息的演員手中,央求教幾句戲文,或勞駕給導演說個情,好讓他明年上臺參演。還有的戲迷為下一年能在戲臺上謀個拉幕或掌燈的差事幹幹,早在臘月初幾就開始在導演家裡遊走活動。剛過門的媳婦更是難躲這一關:會唱的、不會唱的,羞澀的、五音不全的……在導演的三番五次動員下,逐個登場。那時,村裡的好多媳婦就是這樣唱紅十里八鄉的。
衛莊村唱戲不分季節,什麼時候喉嚨癢癢,幾個戲迷一碰頭,張燈掛幕,便唱它幾日。那時的田園裡、溝坡間、河灘上、地壟頭,到處都在傳唱那幾部樣板戲。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禁錮多年的古裝戲開始上演,周邊村裡的一些戲迷,只要聽到衛莊村有戲,下午五點便匆匆收工,騎著腳踏車就趕來了。還有的老戲迷,自帶鋪蓋乾糧,隨劇團遷移,直到劇團開進外縣境內方可罷休。
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給農民帶來新變化,富裕起來的戲鄉人又恢復了農家戲劇團。一出出反映農村新人新事新風尚的現代戲吸引著周邊群眾前來觀看,農家戲已成為傳承戲曲文化遺產、歌頌農村新風貌的一塊極為重要的陣地。
(轉載自運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