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所屬公辦中小學在編在崗教職工的歸口管理,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激發辦學活力,推進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近日,市教體局、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社局聯合印發了《安康市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六個方面的主要措施。
抓好教職工編制配備管理。全面落實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額內,提出各校教職工編制調整方案,報同級編制、財政、人社部門備案後實施。完善事業單位編制“週轉池”制度,鼓勵探索設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臨時週轉專戶,確保所屬中小學按需補充配備教師。鼓勵各縣區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壓縮使用編制的非教學人員比例,提高教育編制使用效益。
抓好教職工崗位設定管理。市、縣區人社部門按學段核定專業技術高、中、初級崗位總量,核定的崗位總量交由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縣(市、區)人社部門對教師崗位實行總量控制,在職稱申報、評審、崗位聘用等相關工作中不再稽核具體學校的崗位情況。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依據轄區學校規模、班額、師資等情況,設定各校專業技術崗位數量,並於每學年初結合教職工數量變化、城鄉均衡發展、教師輪崗交流等因素動態調整,報同級財政、人社部門備案後實施。
抓好教職工聘用管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總量控制、統籌調配、按需設崗、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的原則,對縣域內教師實行統一管理、按需配備,學校負責教師的使用和日常管理,依法依規做好聘用合同的簽訂、履行。加強教師崗位考核,依據崗位職責,制定分類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建立完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
抓好教師補充交流。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應補盡補”原則,充分利用公費師範生安置、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引進、特崗計劃、優師計劃等多種方式補充教師,優先保障農村、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學以及數學、音樂、體育、美術、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校醫等緊缺學科和崗位需要。鼓勵各縣區探索透過先面試後筆試,高層次及緊缺專業人才採取直接面試或考察聘用等方式招聘優秀人才到學校任教。持續推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凡未按規定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一律不得參與高階、正高階、特級教師等評選推薦活動。
抓好教職工權益保障。持續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同時統籌考慮高中和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向教育教學實績突出的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
抓好教師退出機制完善。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對於年度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符合規定情形的可解除聘用合同;對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註冊不合格或逾期不註冊的人員,依照規定調整出教師崗位;對於在政治思想、社會公德、生活品德、學術道德等師德師風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嚴格實行“一票否決”,依法依規撤銷教師資格,解除教師職務,清除出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