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房價資料來看,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地的房價就進入了普跌狀態,從一些三四線城市頒佈的限跌令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一點。但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去售樓處諮詢時,會發現房價好像還跟原來一樣,這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這4點:
第一,炒房客不願降價拋房
炒房客名下房子的數量不在少數,房價下跌後,一般消費者都害怕自己變成接盤俠從而不願意買房,根據需求影響價格的規律來看,此時炒房客賣房獲得的利潤會有所下降,既然房地產稅尚未到來,把房子握在手中等房價回溫時再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我們要知道,房改二十年來,我國購房剛需的數量正不斷下降;為了三胎政策的穩步落實,人們生育路上遇到的高房價阻力將要被掃除;住有所居政策也不是一句空話等等,在這三方面的共同影響下,未來房價大漲的機率很低,儘早拋房才是炒房客們最好的出路。
第二,開發商降價遇阻力
開發商們對現金流的需求都比較大,有時候不是他們不想降價賣房回款,而是沒法降、不能降。首先房地產提供的稅收一直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如果房價降低財政收入必然不夠樂觀,屆時城市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會有所下降,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很難得到保障;其次隨意降價會引起老業主的不滿,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房鬧,消費者和開發商之間的關係會被破壞,人們的購房熱情下降是小事,如果社會秩序因此混亂就得不償失了;最後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各大開發商之間既是對手又是朋友,房價下跌時他們會抱團取暖,誰要是不遵守行規,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第三,房價下跌幅度小
雖然房價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各地房價的跌幅基本都在百分之零點幾,相當於此時買一套100萬的房子,連1萬元都省不下,剩下的99萬對一般家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即使能申請住房貸款,此時自己要承擔的首付比例也不會變,大家依舊買不起房。
第四,普通人訊息滯後
對普通購房者來說,一輩子也就只買一兩套主要用來居住的房子,除了買房時候,其他時間對樓市動態關注度很低,等房價下跌訊息傳到自己耳朵裡時,可能已經過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此時再去售樓處問價,得到的回答自然與想象中不一樣。
在國家“三道紅線”政策的嚴格要求下,一些負債率高的企業會刻意隱瞞自己真實的經營狀況,他們表面上不降低房價,實則私下降價早與老顧客達成了購房協議,除了內部工作人員,我們很難知道這些準確的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