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功臣的態度上,大多數的古代皇帝的做法都比較相似,那就是過河拆橋、兔死狗烹,對那些曾經為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將毫不客氣,以各種罪名讓他們遠離權力舞臺。
尤其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這一現象演繹到極致,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不僅被他剝奪了權力,甚至還將其斬盡殺絕,還將為他出謀劃策的智囊也毫不留情地清除掉。
在這個問題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則是個另類,他對功臣的態度比較人性化,透過協商剝奪了大將的兵權,君臣共享榮華,和睦相處.
趙匡胤這樣做為人稱道,可以說一段君臣佳話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既然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他為什麼不學習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還要對功臣大開殺戒呢?
出身決定了世界觀
趙匡胤出身官宦世家,高祖趙朓,唐朝時期大臣,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
祖父趙敬,起初在後梁當官,後來成為後唐官員,級別更高,歷任營州、薊州、涿州三州刺史。後周顯德時期,他成為高階官員,獲贈左衛上將軍。
父親趙弘殷也曾在後唐、後漢和後周三朝為官,負責管理禁軍,官至都指揮使。
趙匡胤祖上幾代都是高官,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在殘唐五代的混亂局面下,皇帝雖然不斷更換,但同位統治階級的官員們則保持著一套比較體面的政治規矩,基本保留了唐朝對於打擊政敵的處置方法,相比於後世的明清要文明許多。
而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他本人當過和尚,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在元末大起義的背景下,朱元璋面對的你死我活的環境非常殘酷,其得江山的難度遠比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難的多。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跟屠戮功臣的漢高祖劉邦非常相似。兩者都出身底層,經過多年的戰爭奪得了政權,也都對功臣們進行了大規模清算。
接班人條件不同
朱元璋對功臣斬盡殺絕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接班人問題。
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戰爭環境中長大的,如朱棣等兒子都軍事能力超強,但是唯有長子性格溫文爾雅,沒有太多沙場經驗。
但是朱元璋非要將大明江山,交給朱標不可,原因有三個。
一是根據祖制,皇位必須傳給嫡長子,不然國家就會亂套。
二是朱元璋對朱標非常欣賞,覺得他性格穩重平和,是最佳接班人。
三是明朝已經一統天下,治理國家不再需要軍事家,剛好需要朱標這樣的人才。
因此,朱元璋在稱帝那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就立朱標為皇太子。
不僅如此,朱元璋建立一個班子,專門輔佐太子: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
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擔心自己死後,有人挑戰的權威,朱標不能掌控全域性,有人挑戰他的權威。
概括地說是兩類人,一類是那些叱吒風雲的將領,他們會擁兵自重,不把朱標放在眼裡;一類是自己屢立戰功、能征善戰的皇子,如朱樉、朱棣等,他們會直接作亂,爭奪皇帝寶座。
除此之外,一跟朱標有血緣關係的將領,也要防範,防止他們外戚干政。
歷史上外戚專權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漢朝。
比如漢朝的竇憲,因為妹妹是漢章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大權獨攬、橫行京師,地方刺史、守令大多是他任命的,皇帝成為擺設,皇帝妹妹沁水公主的莊園他都敢搶佔。
開國大將 藍玉是開國大將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的長女嫁給了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藍玉就成為威脅人物。
常遇春雖然死了,其子常茂(35歲那年獲罪奪爵,“自取黜免”“病死”)、常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牽連進舅舅藍玉的謀反案,被朱元璋誅死)也是心腹之患,他們如果不被除掉,也會跟舅舅藍玉“狼狽為奸”影響到朱標的權威。
實事求是地說,朱元璋濫殺功臣,主要是為了政權能順利交接,為朱標掌握權力掃清障礙。
可惜天不作美,朱標死在了朱元璋前頭,早死了六年,這讓朱元璋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
愛屋及烏,朱元璋將孫子朱允炆定位接班人。
這時候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一沒有謀略,二沒有軍事才華,將來繼承皇位,執政阻力可想而知。
如此一來,更需要對功臣大開殺戒。
按說這時候,對朱允炆威脅最大的是燕王朱棣,但是虎毒不食子,朱元璋捨不得拿自己的兒子開刀,殺那些大將,可以清除朱棣的黨羽,確保權力順利交接到朱允炆手中。
接班人問題錯綜複雜,如果朱元璋讓那些將領和平交權,朱元璋死後,將領可以靠著自己的影響東山再起,參與大明王朝的權力鬥爭,要麼篡奪皇位,要麼協助皇子爭奪皇位,不管什麼情況都會影響到朱明王朝穩定,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大殺功臣在所難免。
反觀宋太祖趙匡胤,33歲就當了皇帝,比朱元璋早了7年,他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權力過渡。
而且趙匡胤出身於五代時期,根據五代傳統,其在位16年硬是沒有立太子(怕太子篡位)。
而且趙匡胤只有四個兒子,兩個早亡,等於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趙德昭比小兒子趙德芳大了八歲,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不足以跟哥哥競爭。
既然沒有立太子,皇子也只有兩個,年齡、能力相差懸殊,將來長子接班也不會面臨激烈鬥爭;而且趙匡胤還那麼年輕,根本不擔心將領插手趙家權力鬥爭,所以趙匡胤沒有必要大殺功臣。
只是趙匡胤沒有想到自己會那麼短命,50歲就與世長辭,臨死都沒有解決好接班人問題,更提不上清楚功臣,為太子鋪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