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傳統印象中的女性形象一般都是相夫教子,溫溫柔柔,即便有一定的成就,也只是集中在幾個領域。
但是有句話是誰說女子不如男,進入近現代,女子也能頂半邊天。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樣,進入軍隊,上陣殺敵,報效祖國。聶力中將就是典型代表。
01
聶力,看到她姓聶,一定會想到聶榮臻元帥,沒錯,聶力就是聶榮臻元帥的女兒。虎父無犬女,聶力也是相當優秀的一個女子。
1930年,聶力出生在上海。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自然是讓聶榮臻夫婦十分開心,這是他們二人生命的延續,象徵著新的希望。
但是當我們注意到她出生的時間,我們就會發現當時的局勢很不好,十分不利於聶力的成長。沒有哪一對夫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在動盪年代的,尤其是聶榮臻夫婦的工作都十分的危險,這讓聶力的處境就十分的艱難。
聶力的童年生活十分的漂泊動盪,1931年,聶力一週歲的時候,聶榮臻就被調走,從此父女天各一方。1934年的時候,聶力只有四歲,就和母親一起被捕了,兩個人處在十分困苦的環境中,還要受到拷問。
直到1935年,聶力5歲,這個時候聶力的母親,張瑞華,下定決心將聶力寄養到一戶鄉下人家,這樣她就能專心工作,聶力也更安全一些。
聶力寄養的家庭十分困苦,家裡孩子特別多。就在這種環境下,聶力慢慢長大,從小聶力就十分的能吃苦。家裡條件不好,她就想辦法讓條件變得好一些,歲數小的時候,就多做家務活,聶力還跟著寄養家庭去幹農活,一個小孩當一個大人用。
02
聶力特別懂事,主動照顧家裡歲數更小的孩子。等聶力稍微長大一點,她就開始打工,在地主家做長工,聶力還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打工。
在外打工的時候,聶力由於是女孩,力氣小,經常捱打捱罵,但這些事情她從來不抱怨,也沒有想過不去。在這樣條件成長起來的聶力,性格十分堅韌,做事情比別人多了一分韌性,輕易不說放棄。
1945年抗戰勝利了,聶力也終於有機會和父母團聚了。雖然雙方取得了聯絡,但是聶榮臻夫婦卻沒有辦法來接聶力,也沒有辦法派人去接,於是15歲的聶力獨自踏上了尋親路。
由於聶力和父母分別的時候,歲數太小了,父母的臉在聶力的記憶裡很模糊,雖然聶力心中也有一點膽怯,但還是義無反顧地上路了。
1946年,聶榮臻一家終於團聚。此時的聶力已經16歲了,但是這並不耽誤她的學習。她是班上歲數最大的孩子,可能大幾歲理解能力更好,心性也更堅韌,聶力對待學習十分刻苦努力,她的成績在班上非常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聶力一點一點地汲取知識的力量,後來她考到了蘇聯留學。在蘇聯留學的日子,她沒有被外面的生活所迷惑,而是想著儘快學成報效國家。
03
聶力在國外經過六年的學習,學到了蘇聯的技術和經驗。當時的新中國建設正在要緊的時候,對人才的需求很多。回到國內之後,聶力立馬投入建設國家的工程中,聶力在國外學的機械技術正是國家所需要的,對於我國的原子彈、核彈的建設有著重大的作用。
聶力和錢學森在同一個導彈研究所工作,涉及到保密協議,我們可能不清楚聶力的具體工作是什麼,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聶力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著很深的貢獻,她是奠基人之一。1993的時候,聶力的功績得到了全方位的認可,她由少將提拔到了中將。
聶榮臻一家都將精力奉獻給了祖國,聶榮臻元帥促進了國家的獨立,聶力低調工作,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包括聶力的丈夫,也就是上將丁衡高,也為國家的武器建設做出巨大貢獻。聶榮臻元帥一家都是國家的默默守護者。
我們看到了聶榮臻一家的無私與奉獻,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為了新中國付出一切,無怨無悔。這樣深深的愛國情,是當代每一個青年學生應該學習的,無論何時何地,國家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國哪來的家。
有時候是自己的一點點奉獻,就能換來國家更美好的未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會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