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些都是人們緬懷已故親人的一種方法,現在我國關於墳墓做出一個最新規定,要求各個地區取消農村“舊墳”,並且以前的也或將在期限內被拆除,不允許各個基層工作單位以任何理由拖延。對此農村有不少人就問了,那今後離世的人,該葬在哪兒?如果不能使用最原始的土葬,還有其他的安葬方法嗎?
墳墓是一個親人曾經存在在世上的證明,其實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念頭,但是現在國家開始整治農村舊墳,我們不能違背國家的意願,必須要積極響應有關號召。現在修整墳墓會讓很多人心裡認為不尊敬故人,既然故人已經入土為安,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安安穩穩地享受逝去的時光,反而要受後來人的折磨?
我們每一個人的根都在土地上,每個人的生長都離不開土地作物提供的能量,當我們老去之後,依舊想要回到那個最初的地方。
土地上出現墳墓之後,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在農民耕作時,會刻意避開墳墓所在地。現在社會老齡化的狀況十分嚴重,每年老年人去世的數量超過890萬,如此大批次的墳墓出現在土地上,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正是因為如此,國家為了能拯救被浪費的土地資源,防止更多的土地資源空置化,不得不出臺相關政策。按照有關政策的規定,現在已經有人開始了第一批的改革行動,有一小部分人已經對已故者的墳墓進行了修整。
將故人埋葬在土地中不推土,這個習俗是從西周流傳下來的,在此次改革之前,沒有非常明確的禁令,國家無法對墓地或者墳地進行直接管理,改革政策下達之後,國家針對墳墓浪費土地資源的行為開始了嚴格監管。
埋葬屍體的位置,往往要根據風水師推送的位置來確定,根據每個人的五行八卦不同,下葬的位置也不一樣,國家對於所有墳地缺少一個非常完整的規劃,墳墓所在地並不聚集,分散之後,更容易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
很多地區在農作物收割時,開始使用機器,如果土地夾雜在墳墓中間,則無法使用機器收割,也是對人力的浪費。墳墓也對農村的生態資源造成了影響,很多地區都因為墳墓而產生生態問題,因為很多地區會將墳墓外部修建成水泥建築。
新規定推出之後,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新規推行會花費一定的時間,我國也多次推行過這樣的規定,只不過前幾次的推行措施並不完美,並沒有非常妥善的解決該類問題。
在1958年時,第一次平墳開荒的活動在我國土地上進行,在這次活動中,國家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入手。直接要求各個地區將墳墓推平,又要求報紙上刊登有關推平墳墓優勢的文章,間接影響人們的心理。
因為此次活動過於雷厲風行,很多老百姓表示已經被這樣的活動傷透了心,墳墓中不僅僅是一具屍骨,而是所有在世親人對已故者的思念凝結。該活動平息之後,曾經又出現過一次農業學大寨運動,此次運動影響範圍比較廣,帶頭領導親自上陣,為每個人做示範,有了領頭羊之後,其他群眾也是紛紛效仿領導的行為,逐漸在各個地區開始傳播。
現在我國對墳墓的整治政策比較考慮民心,如果墳墓建立在耕地上,則要求從耕地上遷出,不僅如此,如果墳墓的位置在三沿或六區附近,也必須遷出,並且不允許再在此處建立新的墳墓。現在在該地區上的墳墓已經開始遷移,國家也會對遷移的墳墓親人進行補償,會盡可能地保障國民最大的利益。
結語
國家無論出臺怎麼樣的政策,都是為了能夠讓居民的經濟更上一層樓。不僅能直接推動國家建設和發展,並且還能恢復被浪費掉的土地資源,也能非常完美地處理掉,因為墳墓而產生的生態問題,一舉三得,每個人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此類號召。
今日話題:農村“舊墳”限期拆除,全國整治墳頭行動開始?今後不能隨意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