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高發,讓很多人開始重視起了腸鏡檢查。非常多的專業人士以及權威機構都建議在45歲之前,一定要做一次腸鏡檢查,這是篩查腸癌比較有效的手段。甚至有人說,做一次腸鏡,能管10年沒問題,這是真的嗎?
做一次腸鏡,能管幾年?
由於早期結直腸癌的症狀隱蔽性很強,甚至很多患者都沒有異常症狀。不少結直腸癌患者一經確診就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預後效果也比較差。而腸鏡則是篩查腸癌的金標準。透過腸鏡檢查,能夠直觀的看到腸道內的變化,還能篩查一些腸道內的病變。
對普通人群來說,在50歲之後就會進入腸癌的一個高發期,在這段時間裡,人們比較好的預防手段就是定期檢查腸鏡,頻率大約是每隔5-10年檢查一次。換句話說,當你第一年檢查腸鏡,顯示一切正常的時候,可以管5-10年的時間不會發生癌變。
因為腸癌的出現往往和腸息肉有關。而腸息肉出現後,到發展為腸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大約是5-10年左右。所以,在檢查腸鏡結果顯示正常的時候,雖然不是一定不會在5-10年內患癌,但在短時間內發生癌變的風險是非常低的,人們可以放心。
3類人是腸癌高危人群,建議早篩查
首先,自身有過腸息肉病史或者家族遺傳性的腸癌病史,都可能面臨著較高的患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儘早開始腸癌篩查,以免出現腫瘤卻不自知。
其次,存在慢性腸胃炎、腺瘤性息肉等疾病的人群,也可能因為腸道長期受到損傷而增加癌變的風險。而腺瘤性息肉本身就可能給腸道造成不小的傷害,自身就存在癌變的風險,定期篩查腸鏡,也是為了掌握腸道、息肉的變化。
還有,45歲以上,經常出現排便習慣變化,便血、便秘的人群。這些都是腸癌典型的症狀。當你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普通的腸道疾病,還是腸癌的時候,腸鏡就可以當成“照妖鏡”。
對這3類人來說,腸鏡的檢查頻率應該達到每隔1-3年檢查一次,能夠較好的掌握腸道內的病變,萬一發生了腸道癌變,也能及時察覺出端倪,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
腸鏡檢查前,該做哪些準備?
很多人聽到腸鏡,都會覺得非常的害怕。將“鏡子”透過肛門放到人體內,還要不斷的轉動,觀察腸道環境,想一想都覺得肚子疼。事實上,腸鏡是一根細長的管子,直徑只有1釐米左右,並不會造成太大的不適感。
在做腸鏡檢查前,人們會先將腸道徹底排空。用一些清腸道的藥劑來促進排便。直到排出的是比較乾淨的水,才能進行檢查。這是腸鏡檢查前必須的一步,只有排空腸道內的食物,才能避免因為食物覆蓋在腸道表面而影響檢查的結果。
資料顯示,在腸道沒有完全排空的情況下進行腸鏡檢查,很可能造成腺瘤漏診,食物可能掩蓋一部分微小的腸道病變,甚至影響腸鏡檢查息肉、腫瘤的結果。在腸鏡檢查前,應該至少禁食6個小時以上,禁水4個小時以上。
除此之外,人們幾乎不需要做其他的準備工作。放輕鬆,在腸鏡檢查的過程中配合醫生的安排,在必要的時候調整體位,能夠更好的看清腸道內的變化,對提高檢查的準確度也有幫助。
有些人表示,自己實在是難以接受普通的腸鏡,選擇無痛腸鏡行嗎?會不會有什麼不同?對檢查結果有沒有影響?
普通腸鏡和無痛腸鏡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是否用了麻藥。無痛腸鏡在注射麻藥後,會睡過去,人們在腸鏡檢查過程中並不會出現其他的感覺,比較適合一些非常緊張、害怕腸鏡,但是不得不做腸鏡的人群。除此之外,兩種腸鏡檢查並沒有什麼不同,也不會因為麻藥而影響檢查結果。
如果你確實屬於腸癌的高危人群,但是非常害怕做腸鏡,對疼痛比較敏感,就可以透過無痛腸鏡來篩查腸癌,也能更好的保護人們的腸道健康。
結直腸癌的高發,讓越來越多的人面臨健康威脅,甚至有很多年輕人,早早的就查出了腸癌中晚期。如果他們都能在身體出現異常後,及時的接受腸鏡篩查,或許能在早期發現腸癌,能夠接受的治療方案也會更多一些,對五年生存率也有積極的影響。
腸鏡檢查雖然在心理上比較難以接受,但是在篩查腸癌方面確實具有著不容代替的價值,如果你屬於3類腸癌的高危人群,建議每隔1-3年就篩查一次腸癌。而普通人在45歲之後,也可以每隔5-10年檢查一次腸鏡,預防腸癌。
參考資料:
1、50歲是腸癌一道坎!醫生:45歲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健康時報·2021-04-06
2、「醫學科普」正確認識無痛胃腸鏡·中國醫學論壇報·2020-3-17
3、原以為「消化不良」,卻發現腸內腫瘤已長了十年·丁香醫生·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