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這些傷孩子的話,你說過嗎?

這些傷孩子的話,你說過嗎?

策劃執行 | 本刊編輯部 專家支援 | 吳在天(心理諮詢師)

| 策劃人小語 |

很多時候,父母會習慣性地、不經大腦思考就脫口而出許多話。說的人或許無心,甚至是出於好心,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無意的話很可能帶來無形的傷。尤其是當這些話不停地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日積月累,傷害愈加嚴重。

本期策劃,我們就一起看看父母那些無意的話背後的內心解讀,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將父母無意中常說的話分為4大類:比較型、控制型、否定型和抱怨型。

這4類無意的話,看看你愛說哪些?

型別一:否定型

否定型又分對情緒感受的否定和能力價值的否定。

否定情緒經典臺詞:

“哭什麼哭?”

“就知道哭,不許哭!”

“你怎麼這麼膽小/不爭氣/軟弱……”

否定能力經典臺詞:

“這有什麼好怕的?”

“你怎麼這麼笨/粗心/……”

“他就是數學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場景還原:

小明想要自己盛飯吃,結果不小心把碗打碎了,難過地哭了起來。爸爸說:“哭什麼哭,不許哭。拿個碗都拿不好,你怎麼這麼笨?”

小明的媽媽每次和人聊起孩子學習的話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帶上一句:“我們家小明就是數學不好。”每次小明聽到媽媽這麼說,就覺得不好意思,數學也越來越差。

內心解讀:

很多父母表現得“很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覺得不抨擊一下孩子,怎麼能夠激勵孩子變得更好呢?有的父母還美其名曰激將法。也許父母的初衷是想激起孩子的鬥志,但實際上是打擊多過激勵。

記得有次看芭蕾舞表演,散場的時候,旁邊一個小女孩也踮起腳尖努力地學著芭蕾舞演員的動作跳了起來。她很興奮地對爸爸說:“爸爸,快看,我是小天鵝。”結果爸爸說:“你那是小雞。”女孩的興致一下就沒有了。

也許這位爸爸只是在開玩笑,卻不知道類似這樣的情景,類似這樣的無意的話,不僅否定孩子當下的感受,還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能力。

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你不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以後就去要飯。這會導致孩子總是處於一種害怕將來變成乞丐的焦灼狀態中。哪天學習不好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大,一下沒扛過來的話就抑鬱了,或者就尋短見了。這種現象常常在一些學習好、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身上出現。

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可能就會認命,覺得自己也就這樣了,再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就像那個學跳芭蕾舞的女孩,如此興奮地探索,在爸爸眼裡卻是小雞起舞。她本來被激發起來的興趣、探索的熱情、學習的動力也都慢慢減少了。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主要原因有三個:過高的學習目標、過早的知識傳授、過多的否定和負面暗示。

有的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而揠苗助長,過高的學習目標讓孩子無法承受,越學越覺得自己失敗;過早的知識傳授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降低了學習興趣;偏偏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還要一輪輪補刀:你怎麼這麼笨?

於是,孩子就默默地認同了這個說法:原來是我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認為自己真的很笨,最後發展成為習得性無助。這是人在面臨一種總是無法改變的條件時容易產生的無助感。即使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仍然難以從這種無助感中走出來。就像馬戲團的獅子老虎,即使籠子門打開了,它們也不敢出來。

孩子的人生信念是父母種下的,謊言說了一千遍也能成為真理。激將法或許在某些時候對某些孩子有用,但孩子更希望的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有父母的鼓勵和支援,哪怕自己表現得一團糟,卻仍然是父母眼中最棒的孩子。

這些傷孩子的話,你說過嗎?

型別二:控制型

控制型又分軟控制和硬控制。

硬控制經典臺詞:

“我說不行就不行!”

“我是你爸/媽!”

“我數到三,一、二 ……”

軟控制經典臺詞:

“我都是為你好!”

“聽爸媽的,不會有錯。”

場景還原:

放寒假了,小朋友們都在樓下玩耍。小明也想和大家一起玩,就問爸爸可不可以,爸爸說:“作業寫完了沒?趕緊寫作業去。”

因為難得有那麼多小夥伴在一起,小明就和爸爸商量,可不可以先下去玩,回來再寫作業。爸爸不同意:“我說不行就不行。”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小明有點兒生氣,覺得爸爸不講道理,寫了一會兒作業後,又去求媽媽。媽媽說:“乖,趁著假期呀,我們不僅要寫完作業,還要複習和預習,不然怎麼超過其他的同學呢?”小明還是很想去玩,媽媽說:“我這是為你好,聽媽的沒有錯。”

爸爸那兒不講道理,媽媽這兒自己連理都佔不了,小明很無奈。

內心解讀:

無論是軟控制還是硬控制,核心意思是一樣的—你得聽我的。

孩子小時候,也許這招還挺管用。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親子間的衝突就會越來越多。電視劇《小歡喜》裡英子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英子從小很聽話,學習成績很好,是人見人羨的“別人家孩子”。儘管如此,她仍逃不了媽媽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

因為壓力大,英子患上中度抑鬱,揹著父母獨自來到深圳,後來被父母找到。她正處於極度崩潰的邊緣,一時情急就爬到欄杆上想要跳河。媽媽對她說:“你快下來,你跟爸爸媽媽說,不要站在那兒好不好。”英子大聲說:“我怎麼跟你說啊,你從來都是憑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結果,媽媽那句話還是出現了:“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英子忍不住吶喊:“那都是你想的,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父母的初衷當然是為孩子好,畢竟自己是過來人,不想孩子多走冤枉路,所以想要給孩子最正確的方向。但是,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剝奪了自己對生活的體驗。一旦親子關係成了權力的戰場,關於選擇的衝突就會源源不斷。哪怕父母的選擇是正確的,孩子也偏要去做相反的事情。

其實,孩子不是單單想和父母對著幹,而是希望借這個機會讓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想要對生活有更多的體驗。這些體驗有對的、正確的,也有錯的、荒謬的。但是,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選擇。有選擇的人生,哪怕是錯了,都是自己的體驗;沒有選擇的權利,哪怕對了,也只是正確的傀儡。

控制類的無意的話會呈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恩威並施,的確控制住了孩子,但也使得孩子面臨被過度控制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沒有主見,不敢探索,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對權威充滿恐懼。在未來的職場中,不敢競爭,害怕競爭,因為他永遠是被馴服、被控制的一方,缺乏自己的力量和判斷,只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走。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對孩子控制不力。一開始,父母的確是想要控制孩子的,但在面對父母的控制時,孩子不停地鬧,最後,父母變成了無原則的妥協。這會讓孩子認為,要達到目的就得要鬧。孩子往往會變得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

此外,還可能導致孩子對權威本能的反抗。無論領導說的對不對,他都要唱反調,目的不是為了解決事情,而是為了糾正童年的錯誤。因為過去總是被硬控制,反抗不徹底,現在自己有力量了,就找個象徵性的人物來表達過去的情緒。

越早讓孩子試錯,越能讓孩子有正確選擇,這是最低的教育成本。其實,父母不需要控制孩子,只需要在孩子遇到錯誤和挫折時,給他支援和理解,支援他去面對,理解他的選擇,孩子自然會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這些傷孩子的話,你說過嗎?

型別三:比較型

經典臺詞:

“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

“你瞧瞧人家某某某的成績,看看你自己!”

……

場景還原:

爸爸媽媽帶小明參加幼兒園的嘉年華,看著臺上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爸爸說:“你看看人家跳得多好,你怎麼不上去表演呢?”

小明說:“我不會跳。”

爸爸說:“別人都能跳,你為什麼就學不會?”

內心解讀:

把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進行對比,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一些父母經常用比較類的無意的話來提醒或暗示自家的孩子:你總是不如別人;你還是不如別人。考了99分,還有100分;拿了100分,還有年級排名;終於,孩子拿到了年級第一,最後還有不要驕傲。總之,就是要孩子知道,你始終不夠優秀。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過激、極端的性格特點。

也許父母的初衷是為了避免孩子驕傲,但孩子接收到的資訊卻是:我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孩子也會因此缺少安全感。就像買東西時大家都喜歡貨比三家,不夠好的東西我們是不會要的,孩子的潛意識就會有種隨時要被父母拋棄的恐懼。

試問,帶著這樣的恐懼學習,孩子又如何能發揮得好呢?哪怕這個孩子很有天賦,也很努力,但他的人生會始終處於一種不夠好的狀態。即使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他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

在不甘心、不服氣的心理狀態下,孩子還很可能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或某些過激行為來獲取父母的重視。最典型的一個現象是,考試成績不理想,孩子就不想再上學。

孩子不想上學表面上是因為成績,實際上則是成績背後的壓力—成績不好,似乎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所以,一旦成績不理想,孩子就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身心疾病或行為問題。這樣一來,父母的注意力就轉到了孩子的症狀和行為上,而不會像之前那麼在意成績了。這叫作症狀的繼發性獲益,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某種症狀獲得外界的關注、承認以及對平時未能滿足的補償。

更極端的還有孩子考試失利就自尋短見,甚至因為同學考得比自己好,就動刀殺死同學。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把孩子和其他人進行比較,其實就是對孩子進行催眠—你是一個不夠好的人。父母對孩子說這類無意的話,無異於在每時每刻告訴孩子—你永遠也做不到。

我猜想,這應該不是父母的本意。所以,不妨試著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後放大;不要隨意把孩子跟別人比較,而要引導、鼓勵和支援他去面對成長的挑戰。

這些傷孩子的話,你說過嗎?

型別四:抱怨型

經典臺詞:

“都怪你!”

“要不是因為你,我現在不知過得多好/我早就離婚了/……”

場景還原:

爸爸回家時,恰好看見小明光著腳在地板上跑,然後又跳到了沙發上,還在沙發上留下了腳印。因為工作不順利,爸爸情緒很不好,就對著小明大聲吼道:“都怪你,吵吵吵,整天影響我工作!”

內心解讀:

工作本來就不順,結果回到家一看,孩子還那麼調皮,作業都沒有完成……這時候,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都好像意味著我連父母都做不好,勾起了父母內心的挫敗感。所以,我們會無意識地說:“都怪你……”

但假如你事業春風得意,看到孩子在客廳跑來跑去,大概一點兒也不會覺得煩,反而覺得孩子特別有活力,真讓人高興。

為什麼會這樣呢?當婚姻失敗、事業不順時,很容易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好?有這些心理壓力是人之常情,只是,有時候我們可能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出口。

抱怨型父母的無意的話最初可能只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壓力,卻無意中讓孩子覺得生活是沉重的,會讓孩子有負疚感。因為孩子未必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客觀的,哪些是主觀的。為什麼我上次光著腳在家裡跑,爸爸回來又親又抱,這次回來又打又罵,孩子就會產生混亂。

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不合理的抱怨會產生認同。他們可能會覺得:都是我的錯,我又讓父母生氣了,我為什麼這麼笨,我為什麼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都是因為我,爸爸媽媽才那麼不幸福……孩子就會因此圍著父母的情緒轉,做父母的照料者。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特別老成,但也活得特別沉重。

無意的話意味著什麼

不同的無意的話反映的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期待。

控制型與否定型的無意的話,常常反映了父母對孩子將要遠去的擔心。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過類似的情感,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既感到高興又覺得失落,這是為人父母很正常的心理。只是有的父母沒能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會無意識地透過各種行為和方式,拒絕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犯錯誤,所以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甚至代替孩子做選擇。比如不準孩子和什麼同學接觸,不準孩子看課外書,甚至孩子想買什麼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審美來。

當別無選擇的時候,孩子會失去鍛鍊自主的機會,失去學習判斷的機會。當需要做選擇的時候,他就拿不定主意,只能聽從父母的決定。長此以往,孩子會容易形成沒有主見、猶豫不決的性格,而這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從這個角度來看,控制型的父母是把孩子牢牢拴在了身邊,孩子不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父母就不用面對要與孩子分離的那份焦慮了。

比較型的無意的話,常常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

比較,說明我覺得你不夠好,我希望你變得更好。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大多源自對自身的不滿意。

有位媽媽說她在家裡感到壓力非常大,孩子一哭就得馬上去哄。因為如果孩子哭了,老人、丈夫就會責怪她,說她帶不好孩子。其實,孩子哭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成年人理解的傷心,尤其是嬰幼兒,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沒有發展起來,他們只能透過“哭”的方式告訴大人,自己是餓了還是大便了。但是,大家會覺得,孩子哭了就是父母沒照顧好。所以,我們會有一種無意識的焦慮:孩子不夠好,就是說我這個當爹媽的不夠好。

越是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越想孩子做到。為了不讓自己顯得不夠好,很多父母就要求孩子必須變得更好。只是,這個更好沒有標準和底線。於是,孩子只能接過父母傳遞過來的焦慮,在與他人不斷地比較中焦慮地成長。

抱怨型的無意的話,常常反映了父母與孩子的界限不清,想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抱怨是釋放焦慮的一種方式,適當的抱怨有助於我們緩解生活壓力。但是,當父母對孩子不斷地抱怨時,孩子就成了父母情緒的照料者。這種現象的本質是家庭關係的模糊不清,沒有界限。

比較典型的表現有:父母某一方缺位,另一方很多時候不能指望伴侶,可能就會下意識地緊抓孩子不放,靠孩子緩解自己的焦慮。有的父母還會過於自我犧牲,放棄自己的生活、工作、愛好。這些都很容易導致父母對孩子的抱怨,從而激發孩子的內疚感,讓孩子為父母分擔焦慮,最後導致孩子變成“小大人”,成為父母的照料者,承擔本不該屬於孩子的情緒與壓力。

不難看出,不管是哪種無意的話,其核心都是父母自身未處理的焦慮情緒。父母有焦慮情緒很正常,但父母的焦慮需要自己負責,儘量不要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要知道,口頭禪傳遞的不僅僅是焦慮的情緒,還有暗示,而暗示實際上是一種催眠。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說的是:作業做了沒有?這句話傳遞的是對孩子學業的焦慮,暗示的是:孩子,你是個不能完成作業的人,所以父母要時刻監督著你;你是個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所以父母要不斷地提醒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沒有主見、沒有力量的話,那麼,比較他、控制他、否定他、抱怨他,都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父母在處理自身焦慮的同時,儘量要用正面的、積極的話語給到孩子暗示。

如果你是否定型的父母,可以試試對孩子說:“我們再試試。”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是比較型的父母,可以試試對孩子說:“我相信你。” 讓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

如果你是控制型的父母,可以試試對孩子說:“你覺得呢?”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如果你是抱怨型的父母,可以試試對孩子說:“一定有辦法。”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本刊觀點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需要智慧,更需要用心。一句無意中說的話會傷到孩子,一句用心之語則會助力孩子。願每一個父母都能用心說話,用愛養娃。

賈方方 責任編輯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07-28

相關文章

媽媽送兒子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父母的惡趣,有多傷孩子?

媽媽送兒子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父母的惡趣,有多傷孩子?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作者|風禾 近日,在微博上有個#媽媽送兒子的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的話題,衝上熱搜,被網友熱議. 影片中,河北保定男孩,過生日時,收到媽媽送來的驚喜蛋糕. 蛋糕上面裝飾著各科的 ...

說教像暗箭,看似溫和,卻傷孩子於無形

說教像暗箭,看似溫和,卻傷孩子於無形
"本來就是你們的問題,事情沒做好她才發火呀.你把事情做好她為什麼要講你呀." 前幾天,這段影片在朋友圈瘋傳,得到了許多父母的認可和點贊. 大家對這個爸爸非常認可,認為他三觀正,很會 ...

害怕被拋棄,頻繁自殘自傷......孩子是否有這種未被識別的病?

害怕被拋棄,頻繁自殘自傷......孩子是否有這種未被識別的病?
孩子總是害怕被拋棄,很難跟朋友.老師甚至家人形成穩定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情緒波動很大,情緒切換很快,而且憤怒的時候容易衝動行事? 孩子覺得生活很空虛,頻繁自殘自傷,還有自殺念頭,甚至有自殺的嘗試? 孩 ...

相比其他,傷孩子最深的,可能是你的表情

相比其他,傷孩子最深的,可能是你的表情
作為家長,你能想到的影響你和孩子關係的因素是什麼?陪伴不夠?管教過嚴?還是其他?相信90%的父母都想不到,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可能是從你的表情開始的. 由焦慮.擔憂和緊張的男女面孔組成的話語重音Wor ...

犯錯後,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犯錯後,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總有家長抱怨,孩子犯錯之後,自己的批評根本不管用,孩子不僅不知悔改,而且還有越來越叛逆的傾向. 新聞上還有一些孩子因為批評,選擇離家出走或傷害自己,大人們常常以為這是挫折教育出了問題,其實,父母的批評 ...

孩子生病彆著急 推拿治病可救急

孩子生病彆著急 推拿治病可救急
很多家長都面臨過這樣的處境:小孩子平時十分健康,偶爾生病出現感冒.發熱.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孩子吃不下去苦藥,又因為身體不適而不斷哭鬧,最後只能到醫院輸液.甚至很多孩子在過量使用藥物以及輸液 ...

有一種危險叫抱著孩子乘汽車!
乘車出行時,許多家長都習慣將孩子抱在懷裡,他們認為這樣比較安全,如果乘車時抱著孩子,在發生事故時,還能護著點.關於這種做法,許多網友卻持反對意見,網友認為,發生意外時,大人自己可能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 ...

懲罰孩子的十個科學方法

懲罰孩子的十個科學方法
懲罰孩子的十個科學方法 一.規勸案例: 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告訴孩子打人.搶奪是 ...

發現別人的優點,是孩子認識自己不足的第一步
今天孩子和她的三個好朋友一起約畫畫.我其實不懂畫畫,也教不了他們.所以孩子到家裡來畫啥,我就給他們講了<切葉蟻>,給他們講完切葉蟻的樣子,生活習性,食物,繁殖等.讓他們根據聽內容,各自畫切 ...

得知孩子被打,兩位爸爸微信約架,幾天後倆孩子倒給他們上了一課

得知孩子被打,兩位爸爸微信約架,幾天後倆孩子倒給他們上了一課
文|秘籍君 各位家長,孩子初開學,你們最擔心的是什麼?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融入不了學校,也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但更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在學校受欺負被打. 這種擔心不僅出現在幼兒園孩子家長身 ...

如何和慢孩子和平共處,求各種神建議
來自網路:慢熱先生 一 慢孩子是什麼樣表現 你家沒有慢孩子,那真不是一般的幸福啊. 01 慢孩子,刷牙.牙膏慢慢的擠,少一點不行,還要再擠一下,擠完還要看幾下,外觀滿意了才下一步.好,滿意了,腦袋突然 ...

孕期喜歡熬夜玩手機,寶寶出生後容易出現兩個問題,孕媽不容忽視

孕期喜歡熬夜玩手機,寶寶出生後容易出現兩個問題,孕媽不容忽視
手機等電子裝置已經成為家庭中的常備,特別是手機,不僅有溝通聯絡的功能,還兼顧娛樂的功能和支付功能.出門可以不帶鑰匙,但是絕對不能不帶手機.有的人一天24小時手機不離手,有的人甚至常說沒有手機沒有安全感 ...

中秋節學生到學校給我送月餅,收還是不收,思量一番後我做了決定

中秋節學生到學校給我送月餅,收還是不收,思量一番後我做了決定
平日裡,我和學生感情很好,學生們不拿我當外人,我也把學生當做孩子,我們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我每天開開心心地去給孩子們上課,下課以後,有時候我會發現衣服口袋裡冒出來一個棒棒糖,有時候書裡夾了漂亮的書 ...

新生兒出生後一個月,父母牢記“3不要”原則,並非偷懶對娃有益

新生兒出生後一個月,父母牢記“3不要”原則,並非偷懶對娃有益
照顧新生兒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是很艱難的事情. 因為作為新手父母本身對照顧孩子就一竅不通,雖然在生娃之前也每天進行學習,但是書本上的理論和實踐相差的還是很大的. 而且新生兒也是最難照顧的,因為寶寶剛出生的 ...

童裝抽檢,為什麼年年都有不合格?

童裝抽檢,為什麼年年都有不合格?
一夜之間,北京跳崖式降溫了,你們也給孩子買好冬裝了嗎? 不過告訴大家一件不太妙的事,央視剛曝光一個新聞:有近2成的童裝抽檢不合格. 其實童裝抽檢不合格的新聞,每年都有.以前大多集中在塑膠紐扣含增塑劑. ...

兒童房間裝修圖片 兒童房間裝修設計要點
裝修房子的時候大家都會考慮到的設計一間兒童房,因為對裝修設計的不瞭解,很多的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設計.為了可以把兒童房設計好大家都需要提前學習,那麼大家知道兒童房間裝修設計需要注意些什麼嗎?今天小編 ...

這就是母愛!寶媽擔心孩子傷脾胃,給吃“隱形”水果,太有創意了

這就是母愛!寶媽擔心孩子傷脾胃,給吃“隱形”水果,太有創意了
導讀:這就是母愛!寶媽擔心孩子傷脾胃,給吃"隱形"水果,太有創意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最近幾年,很多學中醫的人士,一再叮囑家長們,少給孩子吃生水果,尤其寒冷的秋冬季節,如果本身 ...

菲爾-瓊斯:渾身是傷,在孩子面前被罵狗屎,這是人生最低谷

菲爾-瓊斯:渾身是傷,在孩子面前被罵狗屎,這是人生最低谷
虎撲09月20日訊 曼聯中衛菲爾-瓊斯接受了泰晤士報著名記者Jonathan Northcroft的獨家專訪,在專訪中他談到了自己的傷病.家庭.還有作為球員的迷茫- (以下為專欄節選) 菲爾-瓊斯說, ...

“我兒子37歲,他還是個孩子”:父母的愛,這種最傷人

“我兒子37歲,他還是個孩子”:父母的愛,這種最傷人
那些從小就習慣了替孩子包辦一些的家長,一次次讓孩子失去了獨自站起來的機會. 曾經聽說過一個新聞,"父母一直將剝好的雞蛋給孩子吃,孩子在學校將雞蛋帶殼吃下",震驚之餘,更多的是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