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教育是生活,生活是教育

維舟

有網癮的孩子,大體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癮”。

把孩子拉出虛擬世界的根本途徑,是增加真實世界的“吸引力”——透過閱讀、場館參觀學習、社會服務、外出旅遊、家務勞動、學校作業、體育鍛煉、照顧家人等活動,探索真實社會、生活,和真實的人面對面溝通。

這些活動,其實就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領域。

有史以來

最孤獨的一代孩子

不久前,網際網路領域的一位大佬和我談起當下的年輕人才。

他感慨,現在的這一代,無論學歷、技法還是對前沿資訊的領會,的確都比以前上了不止一個臺階,但與此同時,他發現這些孩子與現實生活有一種說不出的疏離與隔膜與之相關的能力甚至是嚴重退化了。

他曾面試過一個海歸新人,非常乾淨而彬彬有禮,學歷也很挺括,簡直沒得說,最終卻沒錄用。

因為這男孩子在被問及業餘興趣時,說了這樣一番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對現實中的異性沒有感覺,我只喜歡二次元裡的那些形象。”

這還不是孤立的個案,他後來發現,這種心態在年輕人中並不鮮見,只不過程度有別而已。

事後他跟我說,雖然網際網路、新媒體都和虛擬空間相關,但他很懷疑,如果一個人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能否真正做好工作,畢竟工作總需要人際溝通、交流與合作。

因為我的病

就是沒有感覺

確實,如今這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社會問題:許多看起來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在生活中卻完全喪失了現實感。

這不不僅僅只是缺乏生活技能、或表現為人際關係上的疏離與苦悶,更重要的是,他們彷彿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無感。就像當年崔健在歌中唱的那樣,“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這和以前所憂慮的“高分低能”現象還不完全是一回事,因為“高分低能”關注的重心其實是“學到的知識如何付諸實踐”的問題,但現在的問題,卻是很多孩子對生活本身產生了嚴重的隔膜,而寧可選擇沉浸在二次元世界裡——那彷彿是網路時代的“生活在別處”,只不過如今這個“別處”是虛擬空間。

有時候,這些年輕人倒也不見得缺乏生活技能,但他們卻像是處在生活外面,融入不進去,以至於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

與此相伴而生的,是一種他們的父輩難以理解的強烈孤獨感和過剩的自我意識,由於在現實中不善社交也找不到認同感,於是他們湧入到網上去尋求能滿足自己這種渴望的社群歸屬感。

正是這種心態催生了蓬勃的網路社群、飯圈文化和二次元文化,並讓很多孩子沉迷於主播打賞和電子遊戲。

今年早春,一位微博使用者“離燈_冬眠mode關閉失敗”下班回家發現,自己的遊戲機突然被母親砸毀,當天夜裡寫完最後一條長微博解釋自己的決定之後,她跳樓自殺。

在她父母看來,她都已20多歲了,既然踏上社會工作,就得面對現實,談戀愛、結婚生子,不能整天沉浸在虛擬世界裡,試圖用這種激烈的方式讓她“醒悟”,然而這卻成了壓斷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她原本之所以這樣,就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痛苦,難以從中得到什麼樂趣,而她赫然發現,自己所珍視的東西,原來在父母眼中什麼都不是。

誰都不想遇到這樣的悲劇,但如果簡單地歸咎於“遊戲之毒”乃至“缺乏溝通”,那就仍然未能理解這一悲劇的根源。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像這樣的代際衝突,常常只在一瞬間爆發,但通常無一例外地都與多年來的相處模式有關:兩代人雖然住在一個屋簷下,卻沒有真正生活在一起。表面上,每天都長時間相處,但其實各忙各的,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心底裡都在想些什麼。

在經歷了急驟的經濟增長和眼花繚亂的人口流動之後,幾乎中國每個社群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重組,尤其是在各地新城的小區裡,你也許在裡面住了十年也未必認識幾個鄰居,更別提和他們經常互幫互助了。

社群感在喪失之後遲遲未能重建,身為父母的又為工作奔忙,他們可能沒有料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史以來最孤獨的一代中國人。

讓孩子學會生活

現在的孩子過著極為單調的日子,現實就是排得極滿的學習日程,再加一個虛擬空間宣洩自己的夢想與壓力。他們往往只有這樣一個世界,一旦這個世界出現崩塌,那就沒有其他東西能托起來。

我一位朋友曾說,她從小在學校裡受人霸凌,但她依然能堅強面對,就是因為離開學校之後,她還有另外一個鄉下鄰居小朋友構成的世界,他們不知道她融不進城市學校的那一面,也帶給她許多生活的樂趣。

所以哪怕在學校裡不快樂,但她仍然有緩解的空間,支撐她繼續對生活抱有期望。然而,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這樣的環境了。

就此而言,當下的家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前我們成長的年代,“生活”是不需要專門“教育”的,因為有那個完整的社群網路在,只要跟著玩、照著做,鄉下孩子自然會插秧、爬樹、掏鳥蛋,幫家裡做各種活計,城裡孩子也有老街坊的串門、院子裡踢球玩耍,難道這些還需要專門去學?

但現在卻不同了,這些大抵都成了遙遠的記憶,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相互隔絕的原子化狀態之中如果這種現實生活的社群感難以復原,那就需要家長特別用心去教孩子。

所謂“生活教育”,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中國社會長久以來盛行的理念,正與之背道而馳。

受科舉制的影響,中國的教育理念具有一種強烈的功利主義取向,將之視為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工具,且尤其偏重智力層面——

所謂“一心只讀聖賢書”,別的萬事莫管,因為最終“一考定終生”,都只取決於你的考分,何況只要功成名就,自有人幫你做這一切,“人上人”不該管這些生活瑣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只要你成績好,別的都沒問題。”

有一次,我走訪一位親友,他孩子高中了,見家裡來了客人也並不招呼,只是一門心思在電腦前面。家裡人過來擦桌子,孩子就把手抬起來,擦完再放下;家人拖地板時,他也並不站起,就只是兩腳抬起。

因為學業太忙,每天只有到飯點的時候,他才走出自己房間來吃飯,吃完就很快回屋,而家裡人對此也沒意見,反而覺得他這樣專注於學習是好事。

我倒不介意“禮貌”的問題,但很懷疑,這樣單調的生活對孩子是不是好事。

這不僅妨礙他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還會讓他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從這個孩子的角度來說,未必覺得這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有什麼快樂,但家長如果得知,卻可能震驚不解:“怎麼,都不要你幹家務活了,都是為了讓你專心讀書,你還不滿足?”

長此以往,這勢必造成生活技能的退化(也許是從未獲得),乍看起來,父母這樣“都是為了你好”,但其實卻是對孩子的系統性剝奪。

我也是有了孩子之後才深切體會到,孩子天生就有自主探索世界的本能。曾看到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推著自己的小腳踏車吃力地上斜坡,她爸爸十分不耐煩,一把拎到上面,她大哭,一定要自己重新來過。

這並不僅僅只是一點生活技能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還具有深遠得多的意義:“自己做”是全然不同的感知,能培養起一種對生活的直覺與自如感;更進一步說,也讓孩子在不斷的練習中接觸、應對現實世界,並從中獲得某種屬於他自己的樂趣。

這樣,即便遇到什麼難以邁過的坎,也可以藉助社交、種花種草乃至做家務緩解壓力,經受住衝擊。

在遊戲和勞動中

自我完善

雖然“生活教育”在中國算是一個新課題,新形勢下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但嚴格來說,早就有教育學家注意到這一點了。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1899年就大聲疾呼:“學校已經遠離了普通環境和生命原動力”,孩子們不能“獲得感受——這種感受是所有學科知識之母”。

▲杜威

他說這番話的時候,也正是美國初步完成工業化,教育越來越遠離自然和日常生活,年輕一代在城市環境中變得逐漸疏離和異化,和當下中國社會的處境正相類似。

杜威的信念是:“我們做什麼就學什麼。”(We learn what we do.)

也就是說,他強調要在“做中學”,在遊戲和勞動中實現個人的自我完善。也是在他這些理念的基礎上,美國當時推出了“4H教育”,即倡導動腦(Head)、動手(Hand)、身心(Heart)、健康(Health)的協調。

換言之,這種教育理念認為,單單注重智力層面的教育是殘缺的,只有協調發展的個體才是健全的。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工作和遊戲都是自由的,其實大家也都願意工作,就像大家願意玩遊戲那樣,只不過受各種經濟因素影響,人們錯誤地認為遊戲是富裕者消磨時日的娛樂,而工作則是貧窮者迫不得已的勞役。從心理學上來說,工作無非一種有意識地將成果視為其自身一部分的活動;假如成果和活動分離,變成了目的,而活動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那麼工作就變成了強迫勞動。如果人們始終抱著遊戲的態度去工作,工作將會變成藝術。

這是一種源於西方古典思想的信念:遊戲是最初的實踐,幾乎每個兒童都能玩得很好,人類正是透過在生活中不斷重複、修正這些活動,逐漸勝任複雜精巧的任務,最終產生出發明創造,進而完善自我。

近些年來,進化論者也證明,促使大腦體積變大的,正是手的使用,而手的不斷練習又使激發、協調和控制手部動作的神經機制進化得更完美。更重要的是,這種對技巧的探索和掌握,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自己很能幹的自信心。

在東方社會,也不乏這樣的理念。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一書中,採訪了不少日本國寶級的手藝人,結果發現,他們使用的工具都是極其簡單的,因為對他們來說,“手和身體本身就是工具”,可以心無旁騖地精益求精,本能地就能做好,因為老匠人是“靠手來記憶的”。

現在常說的“匠人精神”,正需要這種全神貫注於手頭所做事情之上的專注,也只有這種“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努力,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極致。

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在他近年來的新著《匠人》中也提出“社交型專家”的概念,他認為,遊戲可以讓兒童學會如何交際,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培養其自主性。

他反覆強調,這種既瞭解社會生活、善於溝通合作、能夠全面地對待別人,同時又精通專業技能的專家,是創新社會最需要、也最稀缺的人才。為此,就應當從小鍛鍊孩子協調發展“手”和“腦”,在智力教育之外,也要非常瞭解社會生活和人的需求。

實際上,早在民國時期,教育家陶行知就已根據中國社會的狀況,將杜威的名言“教育是生活,學校是社會”改為“生活是教育,社會是學校”,提倡學生不僅限於書本知識,而要在學校之外的生活和社會中鍛鍊成人。也因強調“知行合一”,他將本名“陶文濬”改為“陶行知”,並將“行”置於“知”之前,強調生活實踐的重要性更甚於“知”本身。

這些教育家的箴言並未過時,事實上,正因為當下清楚看到了過分偏重智力層面的教育、忽視生活教育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我們更有必要重新認識這些思想。這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掌握一點“生活技能”,更進一步說,也是讓他們身心協調發展,成為一個更完善的個體。

分類: 教育
時間: 2021-10-12

相關文章

教育需要煙火氣——遵循教育規律,還教育原來的樣子

教育需要煙火氣——遵循教育規律,還教育原來的樣子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讓教育更貼近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實際,期望教育 ...

女兒需要底線教育,兒子需要陽光教育!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會習慣性地給女孩買洋娃娃,給男孩買飛機模型.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恰恰反映了男孩和女孩需要不同的育兒方式. 那麼我 ...

情感教育激發成長動力(教育時評)
來源:人民網 情感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題.五育並舉.全面發展,都與人的情感緊密相關.在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今天,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教育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只有 ...

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有人說,女兒要富養,男孩要窮養.也有人說,這樣不對.關於孩子到底要怎樣養,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過程.但是,不管怎樣,都不要忘了給孩子應有的教養.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以及告訴他/她的底線是什麼.看完這 ...

教育部印發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 將耕讀教育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
本報訊(記者 歐媚)近日,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對涉農高校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作出部署,提出把握耕讀教育基本內涵.構建耕讀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多渠道拓展實踐教學場所 ...

家庭教育:迴歸生活教育才更健康
作者:孫雲曉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社會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在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當下,不少家長對於家庭教育卻愈發感到焦慮,甚至使家庭教育出現異化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有著天然的密切 ...

itc趙銳:聚焦行業需求,用創新構建教育新生態
[慧聰教育網]2021年註定是教育變革的重要一年,從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同等地位到"公參民".從"雙減"到學區房的打擊,從教育新基建到教師輪崗,從教育評價改革到高 ...

教育,是多些“溫度”的時候了

教育,是多些“溫度”的時候了
常聽到人們對孩子的議論,現在孩子怎麼了?怎麼變得越來越冷漠,沒有同情心,沒有憐憫之心,對周遭.對他人.對一切都是那麼的無動於衷,麻木不仁,而且有的孩子還怎麼變得那麼殘忍,可以隨意拿起屠刀,弒師.弒父母 ...

如果職業教育成為“兜底教育”,家長如何不為分流焦慮?

如果職業教育成為“兜底教育”,家長如何不為分流焦慮?
"以後看清我們六個人的臉,我們來了,就是查寢--這是咱生活女工部長張美玉--"當黑龍江職業學院一段查寢影片在網上躥紅後,和張美玉同屬於該校工商管理學院的畢業生劉洋(化名)對此並不陌 ...

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老師,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老師,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成為教師是一個漫長的修行過程,不會因為考取了教師資格證,你就成了真正的教師,也不會因為已經站在了教師崗位上,你就成了真正的教師.一個人尋得了一份教師的工作,只是教師職業的開始,而要成為真正的教師,需要 ...

梁建章談教育提速:取消中考和高考,在中學階段推行“快慢班”
當前教育領域記憶體在最大問題,是基礎教育已跟不上知識爆炸的速度. 人類的知識積累正在經歷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如果把知識大廈比喻成一個巨人,那麼這個巨人正在不斷地長高長大.創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 ...

從經濟學視角下看農村教育問題

從經濟學視角下看農村教育問題
教育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龐大的14億人口,農村人口占比重,由於各種原因農村的基礎設施有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而提高國民素質,普及素質教育是國家和諧發展的重點,所以農村教育更 ...

小學銜接教育的正確開啟方式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被稱為"幼小銜接",以往主要由幼兒園.校外教育機構和家長完成,以講授小學知識,訓練幼兒的學習.行為習慣為主,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環境.學習節奏.隨著教育政策的 ...

卓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卓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萬千寵愛的家庭中長大的,任性.脆弱,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往往會遭受到挫折.對他們來說,遇到挫折會不知所措,常常深受打擊.因此,對孩子適當地進行一些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雲南優秀教師李有葵:躬耕家鄉教育32載,只為孩子綻放光芒

雲南優秀教師李有葵:躬耕家鄉教育32載,只為孩子綻放光芒
來源:雲南日報 他甘於清貧,躬耕深山教育無怨無悔,堅守山區教育32個春秋,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家鄉教育事業,始終在平凡的崗位上發熱發光: 他盡心盡責,始終致力於將營養餐發揮最大效益,讓每一角每一 ...

教育發展的理路依循是開放——遼寧省教育現代化綜述
清晨,初陽照向海面,遼東灣在一夜的沉靜後逐漸甦醒,翻滾的浪潮,正見證海的澎湃.連著海的這片寬厚的土地,山硬朗,水浩蕩,也在朝陽中呈現出勃勃生機.這片土地寄託著夢想,也承載著希望,它正在喚醒潛在的力量. ...

教育都在細節裡

教育都在細節裡
都說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這個邏輯大體是對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很多淘氣孩子的背後,其實也有一個努力學習教育的父母,只是最終教育無果或者失敗 ...

辦好人民滿意的北京經開區特色教育,用溫暖做更有力量的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北京經開區特色教育,用溫暖做更有力量的教育
" 從曾經學校數量寥寥的"教育窪地",到如今優質名校遍地開花的"教育高地",從家門口"有學上"到"上好學",從 ...

教資備考|關於教育目的的考點整理

教資備考|關於教育目的的考點整理
我是勇往直前的楓葉,點選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教資考試的必背考點及乾貨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而狹義的教育的目的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