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理論模式

第一種理論模式,就叫做“天道自然,人道無為”的理論模式。這就談到道家的一個基本觀點,給予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影響的,就在這八個字上。在中國歷史上,道家的創始者老子是春秋未期人,距今2500多年,已被渲染成為半神半人。實際上,他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真正具有理論思維的哲人。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人,即今河南鹿邑人。他長期給東周王室管理圖書,當時的圖書是竹簡,紙張還沒有發明,他有機會閱讀大量的竹簡,文化修養很高,對自然的研究很深刻。表現他的思想的有一部書,究竟是他本人寫的,還是後世學者寫的,看法不一樣,他的書叫做《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有很多學者研究,不是成書於春秋末期,而成書於戰國時期,韻文體,就5000字。它中心的思想是什麼?用這樣的文字來表述,是比較適當的:人道應該向天道學。它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幫助我們開闊自己的胸懷。它的主題就是天道和人道,你看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得怎麼樣。老子對天道的分析有深刻的理論思維,他對天道用了一個主要範疇,這個範疇就叫做“道”。在老子五千言裡,直接談到道的地方很多,一共出現74次。為了說明道,卷子用了兩個範疇、兩個概念,一個叫做“有”,一個叫做“無”,“有”和“無”構成了道。

什麼是道?古代原來的意思是道路,但是後來把它哲學化了,道是有和無,有和無結合起來就是道。

什麼是“無”?“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無”指的是整個的空間,老子稱它為“無”。古人特別是在農業生產中,就要觀察空間,看天,天距離地就是空間,空間怎麼表述呢?就叫做“無”。“無”還有一個含義,還不能少,用今天的概念來表述它,就叫做不確定性。大家看看空間有什麼東西,多長,多短,什麼顏色,體積有多大,那是不確定的,空茫茫一片。所以《老子》裡的“無”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空間,還有一個是不確定性。

什麼叫“有”?“有”就指萬物的最初的形態。“有”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的祖先,在2500年以前就敢於探討這個大問題,自然怎麼形成的?世界怎麼形成的?敢於探討,而且敢於回答,用老子的觀點看,就叫做“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有是萬物的最初形態,是從空間產生的,是從不確定性中產生的,從不確定性中產生的一些有具體形態的東西。觀察非常深入,用最簡短的文字表現最深刻的道理。

究竟產生的過程怎麼樣?老子這本書裡有這樣的話“道生一”,最簡單的東西;“一生二”,有對立物了;“二生三,三生萬物”,就這麼生長出來的。2500年前,老子提出的萬物生成論到今天還站得住腳,後人,包括西方的科學家只能在這個框架內增加一些實證科學的具體內容,推翻不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怎麼產生呢?你能把產生的具體過程來說一下嗎?老子說可以,老子書裡有四個字,“道法自然”,道產生萬物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老子書裡的自然和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名詞,整個自然界,是不同的,是個形容詞:自然而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理論思維在2500年以前,成為一個理論,而且用文字表述出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刻理論思維的民族,決不像西方人講的,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是沒有像西方那樣的思辨哲學,但是中國有和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自己的哲學體系、自己哲學的特殊的用語、自己特殊的理論思維。要讓我們的年輕人慢慢懂得這些,而且愛好我們的文化。萬物就是這樣生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深刻,簡潔。天道有什麼特點,老於又歸的為天道無言、自然而然地,太陽把溫暖送給萬物,它不講你看我多了不起,我多偉大,我把所有的合你們了,離開了我的溫暖,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存活。天不這麼講話,天道無言,天道不和其他東西去爭的,不需要,每天晚上太陽落山了,進人夜,第二天太陽又從東方升起,普照大地,時而又下雨了,潤溼大地,這就是天道。天道廣大無邊,囊括一切,所以老子書裡有八個字“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囊括了一切,這就是天道,天道,自然而然。所以書的中心思想是人道應該學習天道,人道應該以天道為本,老子敢於提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天道是執行的,古人都這樣看。天道如何執行?老子書裡用五個字解釋,“反者道之動”,反,向相反的方面運動,這就是天道運動的實際情況,老是向相反的方面去運動,因此就導引出物極必反,任何東西發展到頂點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去運動,2500年前,物極必反這麼大的一個命題就擺在中華民族子孫的面前,發現物極必反的規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是非常卓越的。面對物極必反的情況,人應當怎樣做?老子說“弱者道之用”。人就應當脫離事物現象,深入到本質方面去看問題。怎麼深入?老子提出一個問題,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最強大的?有人回答幾個人都抱不住的大樹是最厲害的,最強大的。老子說其實不然,一陣大風來了以後,很可能把樹就吹圖了,它不是最強大的。世界上惟一的一個最強大的東西,要看本質的,而不是表面現象,老子說那是什麼呢,就叫做“水”。水有什麼特點呢?老是從西向東流,我們兩條母親河,長江和黃河,老是日日夜夜從西向東流,母親河的水使我們古代哲人產生了很多靈感,有很多鮮明的論題。孔子和老子同一個時期,春秋末期,看到水以後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你看水的生命力真強,不斷地流動,白天流,夜裡也流,生命力旺盛,孔子已經感悟到了。在老子看來,水是最堅強的,何以最堅強,他就比喻了,是自甘於卑下的地位,水不想到高處去,水到了高處以後沒有辦法流動了,它認為處於一個卑下的地位對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有效。由此就引申出來,怎麼來治國?治國就像水一樣,甘於卑下的地位,“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不是這樣,“聖人”自高自大,水就斷流了,自己的生命力也就結束了。甘於卑下,表面是弱者,和百姓在一起,其實是強者,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本意所在。這種性格,老子給了個名字,就叫做“無為”,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做什麼,也不和人爭什麼,但是它實質上最堅強,“無為而無不為”,它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用在治國上,就是老子所倡導的:讓老百姓安靜地生活、生產,不要干擾他們,不要折騰他們。我們看老子的書,很受他的感染,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中國的理論思維。人道向天道學,就是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自然而然的,不要去勉強,水到渠成就是人道學習天道的最好辦法。老子說治國有三寶,第一寶要有愛心,叫慈愛心,天下大眾都有慈愛之心,這樣才產生勇氣,有了愛以後產生勇氣;第二寶,個人要節儉,節儉以後天下的財富才能夠聚集起來,不至於浪費掉;第三寶,就叫做不敢為天下先,我不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比別人的好,就叫做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不能自認為一切比別人好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人家才會跟著你做事情,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一切天下先了,是最完美的人,用人怎麼用啊?人家就離你而去了。道家的思想,小而言之,對調節個人心態,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煩惱等等都有很大用處。

對於老子這一套理論思維,他的門徒戰國中期的莊子,提出疑問了,人道向天道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甚至於做不到。《莊子》這本書內容就比較多了,要讀起來很難,裡面充滿了具有深刻人生意味的寓言故事。我想舉三個《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味。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思維很開闊的民族,不是一個很拘束的、思想不活潑的民族。莊子說人道向天道學很難,難在哪裡呢?人老想去改造自然,老是以自己的意願、自己的面目去改造自然。莊子講,中央之帝叫“混沌”,沒有七竅,混混沌沌,南帝和北帝商量說,“混沌”平時對我們很不錯的,有恩於我們,我們應該報答他。“混沌”沒有耳朵,聽不到美妙的的樂曲,沒有眼睛,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他又沒有嘴巴,品嚐不了美味佳餚,太痛苦了,我們要報恩,怎麼樣報法?他們決定”的身上打一個洞,結果是“七日混沌死”。人老是想按照自己的面目去任意地改造自然,最後把“混沌”、把大自然也摘壞了,那怎麼辦呢,這問題提出來怎麼辦?到戰國時期,荀子就回答了,人改造自然是必要的,但要節制一些。什麼時候打魚,有個季節,老百姓不能隨便到山裡面去砍伐林,要變成法令,而且什麼時候種莊稼,什麼時候收穫,什麼時候冬藏,按季節來辦事,就是有條件地、和諧地來改造自然。莊子所擔心的不是就解決了嗎?這也很有道理。《莊子》裡還有一個故事,在《齊物論》裡說有個老頭,叫狙公,養了一大群猴子,猴子不勞而獲,狙公這個老者要給它們喂吃的,喂橡子,怎麼喂呢?“朝三暮四”,早上喂三升,晚上喂四升,猴子很憤怒,不夠吃,吃不飽,狙公說好辦,現在我們改變一下,“朝四暮三”,早上給你四升,晚上給你三升,滿意啦?猴子聽了高興得不得了。下面莊子話鋒一轉,莊子講,“名實未虧”,“名”是數量,“實”是橡子,“未虧”,沒有改變,朝三暮四是七升,朝四暮三也是七升,沒有任何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喜怒為用”,一會罷食,一會又歡呼雀躍,猴子多麼可笑呀!它一點理性都沒有。我們看這個,要掩卷而思了,莊子究競想說什麼?他說的是,有一些人,實際上離開了理性的軌道,和猴子一樣愚昧。戰國中期,他看到人世間很多愚昧的事情,有感而發,所以莊子還是很強調理性的,用理性來觀察一切,也許就不會像猴子那樣。莊子更為深刻的地方就在於,他從哲學上感受到了人這個主體在另外的條件下就變成客體了。他在《齊物論》裡說了一個故事,他說莊生睡著了,夢見自己成了一隻蝴蝶,在花叢中間飛來飛去,十分自由和快樂,一會兒就醒了,不知道是生夢蝴蝶,還是蝴蝶夢莊生,搞不清了。我們看完以後,又掩卷而思了。這個故事,有很深刻的哲學道理,“我”是一個認識的主體,時而“我”又她一個被認識的客體,這就叫做“角色轉換”。人在一生的過程中間要有許為角色的轉換、轉化,而且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要做得很好,才能夠符合自規律,生活才能夠有它自己的質量。

第二種理論模式,就叫做“知性知天”的理論模式,知道了人性就知道天性了,儒家基本上是這樣認為的。戰國中期,孔子的第四代門徒孟子說,什麼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特有的素質。他把人性提到很高的地位,沒有人性,他用了四個字,叫做“衣冠禽獸”。我們看《孟子》這本書,文字犀利,辯論性很強。何以見得人性就是善的,他把人性歸納成為四種。第一種,惻隱之心,愛心,人如果沒有愛心,沒有一些同情之心,不能算人。第二種,人有羞惡之心,羞恥之心。第三種,辭讓之心,謙讓之心。第四種,是非之心。這“四心”對不對?我們後人不加評論,他認為這是先天的,把先天的好的素質要發揮出來。怎麼發揮呢?要實踐,要經歷生活的磨難。因此,戰國中期的孟子把他以前的歷史做了一個歸納,歸納成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戰國中期,凡是做大事情,有成績的人都和這八個字有關係,這是人生哲學最完整的八個字。憂患使人生機勃勃,造就人,使人有創造性,憂患並不可怕。安樂使人意志消沉,使人不求進步,使人醉生夢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八個字,例如諾貝爾獎的得主楊振寧,他給清華的青年老師講,中學時期,他的父親讓他讀《孟子》,這本書對他做人、進行科學研究、創造發明大有好處。還有楊振寧先生的好友,我國兩彈元勳鄧稼先同志,讀北京崇德中學的時候,後來在西南聯大的時候,也有人文修養。楊振寧曾經寫過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名《鄧稼先》,文章中說,他曾問鄧稼先:中國原子彈的製造,聽說沒有外國人參加,是不是這樣?鄧稼先這樣回答,我還需要調查一下,等我調查周全以後把結果再告訴你。後來,楊振寧從北京到上海,有人在錦江飯店宴請他,一個服務員給他送了一封信,開啟一看,是鄧稼先給他的信。楊振寧自己的文章裡講,信上話不多,就是這樣幾句話:經過調查研究,中國原子彈的製造確實沒有外國人參加,這個訊息是準確無誤的。看了以後,楊振寧控制不住地眼淚直流,究竟什麼原因呢?是為中華民族自豪面流淚,還是老朋友實事求是的作風使人感動?我想,各種感情都有。楊振寧說中國優秀的文化培育了鄧稼先這樣一個像農民一樣樸素的、真誠的科學家。我們看了以後非常受感動。中國的優秀文化,剛才提到孟子的生於憂題而死於安樂,確實對很多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個特點,表述方法沒有那麼多的理論前提、邏輯分析等等,簡明的幾句,把人生暫理、自然哲理給勾畫出來了。例如剛才講的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要人類歷史存在,這八個字永遠不會衰竭,永葆青春。什麼是“天”?孟子講知道人性就知道天性,現在我們比較一下孟子講的天道和人道,是把人道作為主題,人道推上去就知道天道是什麼,就是知性知天,他是這樣一個理論模式。宋代那些大儒,發表自己的思想見解大體都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我覺得也有它很多好處。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裡面就體現這一點:個人不是單個的個人,個人的得失、是非是和天地相呼應的,一下子責任很重大了,頂天立地,因此,我必須要善待我自己的一切,所以孟子講“養天地之正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就在這裡。它不是單個從人的本身來說,這又是一種理論模式。

第三種理論模式,“天道有常,人道有本”的理論模式。這種模式以荀子作為代表。在戰國末期,荀子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天論》,專門談天,很有勇氣。戰國時候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寫了一首長詩,叫做《天問》,什麼是天?有多少柱子把天舉著?使天塌不下來?等等,氣魄很大。提出好多和天有關係的問題,沒有人敢回答,也回答不了。一直到唐朝,大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寫了一篇文章《天對》,“對”就是回答。荀子不是寫《天對》,而是寫《天論》,究竟什麼是天?四個字,“天行有常”,天地執行有常規,天地自然執行有它的規律,有它的法則,就是四個字,概括得非常深刻。“不為堯存”,天地執行的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堯是五帝裡的一帝,不會因為堯的仁慈而改變它的執行規律。“不為桀亡”,夏桀,殘暴的君主,也不因為他壞,天地執行的法則就改變了,天行有它自身的法則。“天行有常”這四個字有千斤重的分量。人怎麼辦呢?他不是簡單談人道要學習天道,他也不是簡單地談知道人性就知道天性,他是說根據天行有常的法則,人應該參加到自然的變化中間去,利用自然的變化為人類服務。怎麼來服務呢?要把農業生產搞好,還要節約,在這種情況下,天不能使人吃不上飯,善待自然,利用自然的法則來為人類服務。人不是自然的附屬物,人只要把農業的根本抓住,而且又很積極,那麼天不能使人貧困,便可人人都有飯吃,《天論》的中心思想就這麼一個。在2000年前提出有什麼意義呢?哲學上有很大的意義,他認識到了,不管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人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物,而是從自然界分離出去和自然界相對立的一個認識的主體,他有著認識主體的思想,這在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人可以認識規律,可以在規律法則允許的範圍之內為人類服務,所以人和自然是不能夠劃等號的,人道完全向天道學是不行的,完全由人性推出天性也不行。所以他的觀點是“天行有常,人行有本”,在理論思維方面又深入一步。我們後來把他的理論也概括為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不能說成一個東西,光講“天人合一”,而不把荀子的天人相分也給予足夠的估計和評價,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不大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分最後的目的是天和自然、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但和諧發展必須透過人的實踐才能達到,沒有實踐就做不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自然而然地合一的,更加深刻。荀子還有一點東西是非常好的,就是《荀子》裡的《勸學篇》提出的概念,今天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就是“積”的概念。很多土積累起來,“山”就形成了,很多水積累起來變成了海,把很多好事情積累起來就成為道德。透過什麼過程來積累呢?透過行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來積累,這樣就把普通人變成了聖賢,聖賢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荀子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上也佔有很高的地位。

第四種理論模式,叫作“天道變化,人道自強”的理論模式。天道是變化的,人道要適應天道的變化就要自強不息的理論模式。這也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把自強不息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很有必要,非常恰當。這裡不能不講《周易》了,儘管它的主調我們不贊成,而且占卜這一類東西和理論思維也是有很大距離的。但是它認為自然界有八種自然現象,八種自然現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基本上把自然現象都概括進去了。相對八種自然現象的有人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這是一個發明創造,八種自然現象配合成八種卦式,以二進位數,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德國人萊布尼茨講,中國的八卦,就是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卦都有說明,中國人運用二進位制是最拿手的,現在我們計算機計算的基礎就是二進位制,這裡體現人生的真理是什麼?戰國時期很多讀書人研究,八八六十四卦裡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麼?拋開占卜的方面,人生在這裡應當吸取什麼?當時很多儒者寫了論文,進行研究並編了一本書《易傳》,也叫做《易大傳》,解釋了《周易》裡面的一些道理。已經過世的學者高亨先生對這個很有研究,他把《易傳》裡面的一些思想觀點加以註解,叫做《周易大傳今注》,已經出版了,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翻一翻。另外,《易大傳》裡有十傳,十傳裡有繫辭,講八卦的最重要的含義在哪裡,把《繫辭》翻一翻,對《周易》大致上就瞭解了。《周易》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是把世界上所有紛紜複雜的現象歸結為兩個東西,一個叫陰,一個叫陽,而陰陽最初的形態,在中國文化裡,就是天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向陽的那一面就叫做陽,背陽的那一面叫做陰。所以一座山,向陽的那一面,農業生產搞得好,背陰的那一面沒有陽光照射,生產就搞得不好。《易傳》的貢獻就在於把世界上所有紛繁複雜的現象歸結為陰、陽兩個基本因素,這兩個基本因素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所有的東西,所有的執行,所有的表現都是陰陽交錯而產生的,後來中醫就立足在這個基礎上。這個世界是怎麼從陰陽產生的,有一個公式,這個公式就不探討了。但這個公式提出來,對後來中國的自然科學發展恐怕有限制性,老侷限於這個公式裡,就缺少實證科學的基礎。這個公式怎麼講呢?天地還沒有分以前,天還沒有高高在上,地還不是低低在下,這時的自然界稱為“太極”;太極產生了兩儀,什麼是兩儀呢,就是天地,也就是陰陽;兩儀又生了四象: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又生了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又產生了兇吉,瞭解了兇吉以後,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一目瞭然,就引出了宏偉的事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兇吉,兇吉引出人類的宏偉事業,這樣一個公式。這個公式有個很大的缺點在哪裡呢?我們一定要客觀地評價我們的前人,這種公式用中國古代的名詞來講,叫“象數學”,象數有很多迷信的東西,象數脫離實證科學,不需要實證,只需納人這個公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什麼東西都能理解,過於公式化,阻礙了中國古代探討自然現象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沒有實證科學作為基礎是它的弱點。但是另外一面,這個公式裡面所講的都是二進位數,因此用這個公式套用人世、自然就提出新的問題。二進位數里,從陰陽,然後到四象,然後到八卦,就說明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相當豐富,看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從正反方面,從陰陽方面,從興衰方面去看。所以《易傳》給我們留下的這個公式一直影響我們中國人的頭腦。宋代象數學得到很大的發展,它的兩重性,一方面使得我們離開實證科學,另一方面使我們的辯證思維得到發展,辯證思維非常深刻。例如《易傳》裡面往往用一句話來解釋深刻的道理,例如乾卦,乾卦那麼多的經文,究竟講的什麼道理?《易傳》裡面回答這個問題,例如對什麼是乾卦,《易傳》曰:“天行健”,天執行,健,永不停息,就三個字把乾卦的整個內容都概括起來了。這是我們2000多年前一批儒者,研究乾卦,得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接著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天道作為榜樣,自強不息,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天就是不停的執行,人就應該自強不息,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挫折,要不斷地開拓創新。什麼是坤卦?三個字,“地勢坤”,坤卦講的是大地,用大地作為坤卦的一個表現來說明,大地的形勢就是坤卦。有什麼特點呢?朋友們看,所有東西都在大地上,莊稼在大地身上,房屋在大地身上,萬物都在大地身上,大地包容量很大。厚,有一個很厚實的東西,我們人生活在上面,這就是坤卦。相應地,人應該怎麼做?“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就應該像大地一樣,我們的道德、能力、知識就應當像大地把許多事物都包容下,中華文明正是這樣。《易傳》的解釋很深刻。1921年,梁啟超先生應邀到清華學堂做學術報告。他說,我今天給清華的莘莘學子們講《易傳》裡的兩句話,一句話是“自強不息”,一句話是“厚德載物”,大家就以這兩句話來自勉自立,來開拓創新,發展我們自己的事業。,成為清華的校訓。這個校訓既反映了民族精神,又反映了個人的奮鬥進取精神,既表現了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又要開拓創新,而且沒有停頓,不斷地積累知識,不斷地豐富積累,心胸很廣大,前進力度越來越大。

四種理論模式都是先秦時期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他是第一位統一國家的皇帝,所以叫做始皇帝,他設想秦朝後面的二世、三世、四世乃至千世、萬世而無窮。封建社會是中國的政治歷史又一個特點,我們不迴避封建專制主義,和春秋戰國時期是不大一樣的。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體之下,對這四種模式,又要利用,又要改造,要納人到封建主義的框子裡去。例如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為適合清朝統治者的需要,對所輯書籍大加刪改。而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更令人可怕。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盛世,有些方面恐怕也不能說是盛世。但是,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體之下,我們還有一些民族的精英,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叫做“民族的脊樑”,他們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四種理論模式,加以發展。因此到這裡我們就需要歸納一下。第一個特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神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個特點,叫做“人學”,就談“人”,四個理論模式都是談的“人”,不是談的神,而且把神排斥了。例如老子所談的什麼人呢?是懂得自然而然道理的人;孟子所談的是頂天立地的講道德的人、有浩然之氣的人;荀子所講的是有實踐經驗的人;《易傳》裡面講的是發展的人、自強不息的人。中國文化中,在人的問題上沒有原罪性的東西。什麼叫原罪?生下來就帶有罪惡降臨在人世了,再怎麼樣鍛鍊也不能進入美好的世界。中國文化裡有沒有原罪性呢?老子沒有說哪個人有原罪就不能成為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哪怕是小孩子,老子很欣賞小孩子,小孩子最純真,他最喜歡,如果純真得像孩子一樣,則天下大治。儒家,例如孟子,他說有沒有原罪?沒有,人們發了善性,可成為聖賢,荀子認為人性惡,經過學習,去惡從善,也可以成為聖賢。儒家有四個字,“聖人調情”,不健康的感情要調整過來就行了,不是等於沒有感情;“君子制情”,君子要剋制自己不健康的感情,使感情能夠符合道德的約束和要求;“小人縱情”,小人放縱自己的感情,那就不行了。對這三類,提倡第一類、第二類。這是第二個特點,我們沒有原罪性的一些東西。第三,優秀傳統文化裡,在天道、人道的主題上面,各種理論模式都承認人應該是有信念的,人應該有信仰,人應該有精神支柱,用今天的話來說,人應該有價值取向,不能渾渾噩噩。這個信念是多種多樣的,老子就講,人道學天道就是信念,這是人的最高境界。孔、孟、荀也提倡人要有信念。這個信念到了宋代,范仲淹表述的很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是民本主義,老百姓為本,雖然還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但在封建專制主義下也有這樣的思想,被民族的脊樑所繼承,所發展。後來在封建社會的發展程序中,各種理論模式觀點都離不開這四種最基本的理論形態。外來的宗教傳到中國,例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起來,成為中國佛學,這是很有趣的。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19

相關文章

河南衛視“放大招”再次火上熱搜,總導演路紅莉感慨:不是我們牛,是中國傳統文化牛

河南衛視“放大招”再次火上熱搜,總導演路紅莉感慨:不是我們牛,是中國傳統文化牛
<中秋奇妙遊>再度驚豔亮相 "我已經開始期待重陽了!"從網友這句略帶調侃的評論足以看出,繼元宵.七夕後河南衛視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再次放出的"大招" ...

結婚為什麼要穿秀禾服,不只是一種潮流,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結婚為什麼要穿秀禾服,不只是一種潮流,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追求傳統美:這一原因主要是主觀原因,出於對秀禾服這種服裝的喜歡,追求傳統服飾造型的美. 當地習俗:有些地方有結婚穿紅色的講究,秀禾服十分契合這一風俗習慣. 秀禾服寓意好:秀禾服寓意百年好合.吉祥富貴. ...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庫——成語故事(3)抱薪救火
[解釋]"抱薪救火"的意思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滅災害,但使用方法不當,反而使災害擴大,變得更嚴重. [出處]這個成語來自<史記>:以地示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 ...

中國的“傳統文化”
#國風大典#你瞭解那些琴棋書畫的藝術嗎?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的琴棋書畫是中國最早的文化遺產.在四大發明中,古琴.圍棋(象棋).書法.國畫是四大發明.另 ...

北京市崇文小學戲劇社:我們為傳統文化代言
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小,處於生理和心裡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好奇心強,求和欲旺盛,喜歡錶現自己,是天生的"小演員".作為小學的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幫助這些"小演員"瞭解 ...

手工達人張禾:自制古建微模型 傳播傳統文化

手工達人張禾:自制古建微模型 傳播傳統文化
張禾展示手工製作的古建築模型. 張俊 攝 中新網合肥10月13日電 (儲瑋瑋張俊)雍容華麗的宮殿.莊重嚴肅的廟宇.溫婉秀麗的園林--近日,記者來到安徽合肥古建築"達人"張禾的工作室 ...

墨子巷幼兒園沿江分部做月餅慶中秋弘揚傳統文化

墨子巷幼兒園沿江分部做月餅慶中秋弘揚傳統文化
"八月十五是中秋,傳統佳節喜洋洋--"9月17日上午,墨子巷幼兒園沿江分部開展了"萌娃做月餅,團圓慶中秋"活動. 活動開始前,老師透過故事和遊戲介紹了中秋節的來 ...

一種顏色,趣識中國傳統繪畫顏料

一種顏色,趣識中國傳統繪畫顏料
7月1日,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紅--色彩與中國畫研究系列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面向公眾展出.此次展覽匯聚了國內重要文博機構藏吳昌碩.齊白石. ...

寧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剪紙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佳節

寧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剪紙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佳節
2021"天涯共此時--中秋節"主題宣傳片截圖.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銀川9月21日電 題:寧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剪紙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佳節 中新網記者 於晶 剪紙與動漫,看似不相干, ...

如何加強中國白酒文化遺產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如何加強中國白酒文化遺產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歲月洗禮積澱.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的重要表現.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實 ...

北京房山,深山中的超大古村落,京西小北京之美譽,暢遊傳統文化
入秋時節,除了深山中的自然美景之外,遊賞古村落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氣候宜人,微風陣陣,非常舒適,在房山和門頭溝這一帶的古村落是比較多的,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村落典雅有致,真的是美到極致,難怪有一些影 ...

“關學”(橫渠之學):陝西傳統文化的獨特標識

“關學”(橫渠之學):陝西傳統文化的獨特標識
近百年來以來,以牛兆濂.于右任.茹欲立為代表的陝西文化人享有盛譽:近幾十年,以柳青.路遙.賈平凹.陳忠實.高建群.蕭雲儒等為代表的的陝軍東征是20世紀的一種文學現象,這一現象曾經震動文壇,在陝西乃至中 ...

看不慣傳統文化被偷!95後女孩還原山海經神獸,被中國日報點贊

看不慣傳統文化被偷!95後女孩還原山海經神獸,被中國日報點贊
總有一天,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人的文化瑰寶都會以永生還原度形式重新出現,在今天這個美好的時代,崇拜西方文化的人會越來越少,更多的人會在自己本國的文化之中找到歸宿.那中國人上萬年沉澱的文明彷彿永遠 ...

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 | 這最美的傳統文化,你有多久沒看了?

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 | 這最美的傳統文化,你有多久沒看了?
作為最美的傳統文化之一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 表演形式繁多有趣 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百姓的喜愛 在世界戲劇史上亦獨樹一幟 -- 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戲曲世界 感受戲腔戲韻的藝術魅力 『臉譜人生』 臉譜,採擷 ...

閩箏“掌門人”陳茂錦:奏八閩箏韻 揚傳統文化

閩箏“掌門人”陳茂錦:奏八閩箏韻 揚傳統文化
[人物名片] 陳茂錦,1934年生,福清人.我國著名古箏教育家,從事古箏教學六十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授予"中國古箏藝術傑出成就獎",早年師從民間藝人陳有章.張永固.歷時十年得 ...

奇民趣藝 || 黃三舍:探索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精神

奇民趣藝 || 黃三舍:探索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精神
近日三舍兄發來其新作陶繪<凝>系列,內容是玉蘭.玉蘭,辛夷花,又名木筆花.望春花.木蘭花.紫玉蘭.玉樹.玉堂春.三舍所繪的玉堂春,筆法自然,用色絢麗與白瓷融為一體.三舍的<凝> ...

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精神根脈
[奮進新徵程·建設文化強國系列談⑦·光明論壇] 民族精神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精神狀態與精神風貌,是激勵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 ...

漢語影響傳統文化?新加坡廢除、抵制漢語的原因,才沒那麼簡單

漢語影響傳統文化?新加坡廢除、抵制漢語的原因,才沒那麼簡單
對於喜歡旅遊的人來說,新加坡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風景人文就不必說了,而且去那裡遊玩沒有語言障礙,因為新加坡人大多是華裔,漢語講得很不錯,甚至在世界上,新加坡人還經常會被誤認為是中國人.其實這樣講也有 ...

李克強在2021“中國希臘文化和旅遊年”開幕式上發表致辭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以影片形式出席2021"中國希臘文化和旅遊年"開幕式並致辭. 李克強表示,悠久的歷史賦予中希兩國燦若星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