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闔家團圓,免不了吃吃喝喝,但暴飲暴食容易導致腹脹、腹痛、洩瀉、嘔吐等一系列消化系統病症。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中提出飲食養生的觀點,揭示了飲食與健康、疾病的關係,對指導我們養生保健、科學飲食,有很重要的價值。
飲食均衡,五味適宜
《素問·髒氣法時論》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穀物是作為主食來營養人體的,各種蔬菜、水果有輔助補養的作用,各種肉類、動物蛋白有補益人體精氣的作用。將谷果肉菜的氣味相合,可以調補人體的精氣。《內經》中所論述的飲食結構也符合現代養生之道,和中國營養學會所提倡的膳食營養金字塔是完全吻合的。春節親戚朋友聚餐時,我們要根據這些指導,合理安排飲食結構,防止五味偏嗜,從而防止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食飲有節,飢飽適宜
《內經》除了提出膳食配伍原則,還告誡人們不可暴飲暴食。如《靈樞·五味》中“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講的是不按時進餐的害處。《素問·痺論》提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則是過飽的弊端。中醫認為,進食過量,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於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出現腹脹、痞滿、便秘或洩瀉。如果是單純的食積,可以口服大山楂丸、保和丸等中成藥。
適應季節變化,寒溫適宜
《內經》中提到服藥需要遵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原則,同時指出“食宜同法”,即在飲食上,冬季寒冷要少吃寒涼食物,夏季高溫少吃熱性食物。春節仍處冬季,天氣寒冷,我們應該多吃些溫熱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來抑制這種陰盛的狀態。少寒,一是指少吃生冷、低溫的食物;二是指少吃性寒涼的食物。飲食要做到“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即飲食既不要太灼熱,也不要太寒涼,應寒溫適度。
適當鍛鍊,勞作適宜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內經》告訴我們要“不妄作勞”,適度運動。運動,是消食的絕佳途徑。在飯後練練太極拳、八段錦,或者是步行半小時以上,這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食作用。但是在運動的時候,要注意把握時間,飯後不宜立即運動。在飽腹的情況下立即運動,容易出現胃痛、反胃、噁心等症狀。
此外,《內經》中有提到飲食過度造成的危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指出了飽食可導致痢疾和痔瘡的形成。《素問•奇病論》中“此人必數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認為過食肥甘可導致消渴的產生,消渴類似於現在的糖尿病。這說明過食肥甘、營養過剩可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梁之變,足生大丁。”意思是過食高熱量的食物可導致癰疽疔瘡(瘡瘍)的產生,說明飲食是引起面板瘡瘍的重要誘因。
綜上所述,我們要遵循《內經》的飲食原則,健康吃喝,歡度佳節。
作者: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常委、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王洪武
編輯:梁婧
稽核:吳衛紅
郵發代號:2-234
訂閱電話: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