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是明朝大臣、民族英雄,曾主持北京保衛戰,使明朝轉危為安。下面歷史資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除了統治者的管理實力,忠臣在一個國家的治理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則,統治者的級別再高,如果身邊都是惡棍,這個王朝離滅亡就不遠了。秦二世當政時,膽子很大,太監趙高卻被寵幸。
不管發生什麼事,皇帝都聽從了太監趙高的建議,最終在他執政後不久就去世了。這就是教訓。相反,唐太宗登基後,任用了魏徵這樣的忠臣聖賢,積極納諫。由此,他創造了盛唐,進入貞觀統治時代。可見忠臣輔佐君王的重要性。
/
一、年輕有為
于謙,明朝人,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也是一位忠臣。他為官的時候,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最後還是死了。據瞭解,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很聰明。他6歲入私塾,15歲博覽群書,考入縣儒生。
當時,他已下定決心,將來投身政界,為朝廷服務。當時他只有15歲,最崇拜的偶像是諸葛亮、岳飛等人,非常崇拜這些名人的正直。23歲,進京元年第一名。1421年,他是一名學者,從此進入政界。
1426年,漢王啟程求判。當時,他被任命為御史,隨明宣宗啟程親征。後來,漢王出來投降,在皇帝的授意下,他用嚴厲的言辭痛罵了漢王的罪行。在這樣的攻勢下,漢王被罵得頭都不敢抬,一直趴在地上瑟瑟發抖,說自己的所作所為活該。
正統之初,朝廷中少有的“三陽”負責內閣中的政務,他們對謙虛非常樂觀。不管你有什麼要求,只要是他發來的,基本上當天就能回覆。後來三陽死了,當權者成了太監王振。管理方式轉變,宦官開始稱霸,甚至收受賄賂。
為了得到關注,許多官員給王震送禮,還打分。開會需獻銀百兩,欲得酒食則需銀千兩。然而,於先生並沒有遵循官場潛規則。每次去北京辦事,他都沒帶過東西。
有人說,雖然拒絕送金銀珠寶,但至少要帶土特產。此時的於先生顯得十分瀟灑。他擺擺手,笑著說,微風只有一袖。一直視錢為眼中釘的王震,後來指示一位名叫李熙的總使彈劾於先生。
/
王震找藉口說自己長期不能升遷,所以心裡對朝廷不滿,自作主張,推薦舉人代替自己,於是被逮捕,投在司法部門,判處死刑。老百姓聽說德高望重的於先生身陷囹圄,氣憤不已,立即簽名上書。
無奈之下,王震只能釋放被囚禁了三個月的於先生,貶他為大理寺少卿。後來,他又找了個藉口,把他關在山西。此時,河南、山西官民聯名上書,請求留任,數千人簽名。連周王、晉王都出面說,奉命做諸侯。
於先生一直愛民如子。當時,許多難民來到河南,估計人數在20萬左右。他出面後,請求在河南、淮慶分配積糧,以救濟流民,並要求有關官員想方設法安撫這些人,給他們生活工具,並對他們進行監督管理。於先生在任19年,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實事。1448年,他被召回北京,任兵部左侍郎。
二、保首都
1449年7月,他還大舉入侵明朝。太監王振鼓動皇帝出征,於先生等官員極力勸阻,但皇帝就是不聽。後來皇帝被俘於土木堡,滿清王朝大吃一驚。每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建議立即遷都南京。於先生一聽,頓時怒火中燒,認為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必須斬首。他認為,首都是天下之本,亂則天下亂。他竭力與此作鬥爭,並得到了其他愛國官員的支援。最後做出了防禦的決定。
/
但此時
首都兵力不足十萬,也不是精銳部隊。可以說,朝廷裡的人都慌了。關鍵時候,於先生挺身而出,從多地請來部隊奔赴順天府,按計劃部署,人心才穩定。此時,他被提拔為兵部尚書,做好部署,全力保衛京師。
三、世界受委屈
1457年,皇帝復位後,於先生被捕入獄。其他恨他的人要求判處死刑。奏章呈上時,皇帝猶豫不決,認為此人有功,但徐有貞最終還是說服了皇帝。
那天是正月二十三,於先生被帶到崇文門,這是他最熟悉、最拼命保護的城市,最終以死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歷史記載了這一幕,被世人認為是冤枉的。本來還有人要求整家治罪,把他們推薦的文武大臣全部處死,但皇帝最終沒有采納。
/
於先生去世後,朝廷派人突襲家門,發現他家一貧如洗,只有正屋被鎖得緊緊的。開啟一看,只有朱祁鈺送給他劍和蟒袍。據說,于謙被處死那天,天下陰雲密佈,舉國皆知他受了冤屈。
一位統帥同志被他的忠誠所感動,及時剋制住身體。一年後,他的養子將他葬在西湖之南。據說,于謙去世的訊息傳到皇太后那裡,皇太后嘆息哀悼數日,併為他絕食多日。這時,皇帝也有點後悔。可惜人死不能復生,一代名臣離世。
IV.摘要
于謙為什麼會得到這麼多人的點贊?源於他為民請命、嚴懲為非作歹的權貴的勇氣。可悲的是,我最終受到排斥的打擊,最後在惡棍手中失去了生命。這個人在軍事上確實是個好戰士。他主張兵士精煉,英勇無畏,是一位很好的軍事家。
于謙的一生極其偉大。他直立著走,直著走。他用一生的行動證明,“坦誠相見”這四個字不僅出類拔萃,而且品德極其高尚。所謂德才兼備之人,非於謙莫屬。
1489
即明弘治二年,于謙冤案平反,明孝宗對其進行表彰。鑑於他精忠報國的壯舉,在他的墓旁建了一座廟來紀念他,取名荊公祠。1998年,在於謙誕辰600週年之際,歷經四次修繕的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如果您有時間,可以到現場參觀,相信您會對餘先生更加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