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基建實力已經獲得了全球多國的認可,比如位於中亞的哈薩克,就曾與中國在石油方面進行了很多合作,據稱此前中國曾與該國達成協議,斥資2400億買下該國國內的一座廢棄油田,讓很多人以為中國虧了,然而在攻克開採難關之後,這座廢棄油田卻成為了目前全世界儲量第二大的超級油田,如今一年就能為哈薩克淨賺幾十億,讓印度等國羨慕不已。卡沙甘油田:由四個區塊組成,即,卡沙甘、卡拉姆卡斯、阿克託德和卡伊蘭,被認為是1968年在阿拉斯加發現“普魯特赫本”油田之後世界上最大的油田。
位於中亞的哈薩克國內擁有大量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資源儲存,曾是蘇聯主要的石油天然氣產地之一,但是由於蘇聯解體帶來的經濟危機等因素影響,哈薩克獨立之後該國的石油行業就飛速退化,已經難以自主開採技術難度較大的油田,上個世紀90年代該國在國內的卡沙甘地區發現了一座儲量較大的油田,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術,該國面向全球發起招標,中國也參與了競標,但是該國卻最終選擇了西方國家與西方簽訂了初步的開採協議。
原本該國認為西方國家會幫助自己開採油田,但是西方在派出一批專家進行考察之後,卻立刻下達了這座油田開採技術難度極大,是一座應該被直接廢棄的油田,不值得花錢開採的結論,隨後透過各種方式逼迫哈薩克收回競標,後來該國迫於壓力,花費了比原本還要高的價格重新買回了自己油田的開採權,而在此時中國看準機會,提出可以幫助該國繼續開採這個油田,讓該國重新看到了希望。在派出專家進行實地考察之後,中國發現這個油田的開採技術難度的確相當大,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放棄,隨後就動員大量專家和工程人員組成團隊研究,針對哈薩克國內的實際環境和中國已有的開採技術,制定出了一套嚴謹而複雜的全新開採工藝,並利用這個工藝和其他大量先進裝置在哈薩克國內工作了好幾年,最終成功從卡沙甘油田裡打出了第1桶石油。
在利用新技術成功開採了它的石油之後,中國又聯手該國在它附近又發現了幾個巨型油田,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卡沙幹油田群,如今這座曾被西方判了死刑的油田已經成為哈薩克國內最主要的油田之一,已探明原油總儲量高居世界第二,每天可以生產相當於歐洲日消耗量十分之一的原油,每年都能給哈薩克帶來幾十億元的石油收入,讓西方後悔不已。而該國也沒有忘記中國的出手相助,在這座油田成功建成之後,該國與中國又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兩國聯合建設了一條跨國石油管道,直接把這個油田出產的石油出口到中國,極大滿足了中國的原油需求,如今中國還正擴大與該國在原油方面的合作規模,未來它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海外石油供應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