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0年,中央就曾把研究實施軍銜作為工作重點,只是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才不得不耽誤下來。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給予我軍深刻的印象,因此戰爭結束後,建設現代化的中國軍隊迫在眉睫。
經過討論研究,由於我軍歷史上沒有授予軍銜的先例,於是我國參照蘇軍的序列,設定4等14級軍官,等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元帥、大將、上將、少將等等。最初確定的方案是,大元帥1人,元帥13人,大將14人。
毛主席作為我黨領袖,授予大元帥,毫不過分,但毛主席見到精美的大元帥制服,卻說:“蘇聯的,我們不一定要全部照搬。”經過一番討論,稍微改變,最終才確定下來。9月27日,授勳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然而在軍銜授銜儀式開始前,還發生一件特殊的故事。當時軍銜評定的工作,主要是由彭德懷和羅榮桓負責的。但羅榮桓在評定劉子奇的軍銜時,卻非常為難。原因是劉子奇此人,在參加紅軍的第二年就升級為師長,但後來20年間級別一直未上升,堪稱升遷最慢的紅軍師長。
這樣特殊的事例,難倒了羅榮桓,到底應該給他授予什麼軍銜呢?要知道,按照當時的授銜標準,要想被授予大將軍銜,至少需要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長,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團長級別,才可能會有機會。
按理說,劉子奇這兩樣都符合,但是後來二十年他又未曾上升過一級,所以55年授銜時,屬實讓羅榮桓為難。那麼,劉子奇為何20年間都未上升過一級?他最後又被授予什麼軍銜呢?
實際上,劉子奇20年間,一直未上升一級,並不是組織不看重他,反而是組織上非常看重他,他也曾立下眾多戰功。
劉子奇出生在湖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境並不富裕。因為從小父親早逝,家裡的情況更加困難。家裡世輩務農,與土地打交道。但是他們在地主的壓迫下,無論如何勤勞,依舊只能勉強溫飽,始終不能擺脫貧窮的現狀。
更為艱難的是,當時劉子奇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從小就要擔負起照顧殘疾哥哥和年幼妹妹的職責。儘管如此,他依舊堅持扛起家裡的重擔,默默奉獻。只要家裡有事,他總是第一個承擔,毫無怨言,養成默默奉獻的性格。
為了養家,劉子奇15歲就進入織布廠打工,賺取微薄的收入。織布廠裡,夏天十分悶熱,冬天又非常陰涼,劉子奇需要在裡面長時間保持一個坐姿,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為了貼補家用,他小小年紀,咬牙堅持。他知道,自己必須要努力,才能維持家裡的生活。
並且當時工人的待遇非常不好,飽受資本家的欺壓和壓榨,連滿足基本的生活都有點困難。這樣的困境,讓劉子奇迷茫不已,想不通為何命運會如此。但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毫無辦法。
禍不單行,劉子奇19歲那年,家裡發生災荒,家人都先後餓死了,剩下兩個妹妹也被迫嫁人,只剩下他一人。為了謀生,他只好孤身前往外地尋找出路。去往外地,也不是沒有好處,反而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革命潮流湧現,爆發五四運動,劉子奇由此接觸到很多進步思想,開始朝著革命的方向前進,參與工人運動。經過一番歷練,由於優秀的能力,他成為當地工人代表。黨組織也看到他的才能,將他吸納為我黨的一員。
他依稀記得加入黨組織的那天,一名紅軍幹部站在臺上慷慨激昂地演講:“鄉民們,如今我們的中國已經到了四分五裂的地步,我們的生活多麼艱難,多麼悲慘。窮苦人民連飯都吃不飽,我們只能團結起來,在紅軍的帶領下,才能取回自己合理的勞動果實,才能當家作主。”
劉子奇對於這番話,深有感觸,在心裡記了一輩子。
不久,蔣介石發動政變,背叛革命,大肆殺害共產黨員,導致我黨的許多工作都只能秘密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子奇接受組織的安排,開始從事秘密武裝鬥爭。當時的秘密武裝鬥爭,其實就是在農村發展革命,組織建立赤衛兵。
所謂赤衛兵便是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成為一支能打仗的隊伍。但是當時,有些幹部並不是很願意去農村,畢竟農村的條件非常艱苦。因此針對這個問題,在會議上,很多成員都保持沉默。
在關鍵時刻,只有劉子奇勇敢站出來,表明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願意去農村發展革命,壯大革命力量。很快他回到湖南老家,依靠自己的能力,拉起一支瀏陽赤衛隊。在眾人的推舉下,擔任赤衛隊隊長。
此後,劉子奇在農村紮根,帶領赤衛隊成員幫助農民生產,搞武裝鬥爭。憑藉他的能力,赤衛隊很快發展壯大,形勢一片良好。經過兩年的革命鬥爭,他便成為瀏陽赤衛軍第二師的師長,參與攻打長沙的戰鬥,跟著紅一方面軍南征北戰。此時他也不過22歲,前途可謂一片光明。按照正常的發展,他以後將會成為我黨的一名重要將領。
但是就在此時,他卻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主動向黨組織提出去學習理論知識,當他手下的戰將得知他去學習都驚訝不已。他們紛紛勸說劉子奇,你怎麼能這時主動放棄呢?
對於這些疑問,劉子奇卻異常清醒。他很清楚,因為小時候家境貧窮,現在自己大字不識幾個,連作戰圖,地形圖都看不懂,以後怎麼打仗?必須要先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以後才能走得更遠。於是不久,他就進入隨營學校學習。
在學習生涯中,一開始劉子奇有點跟不上上課的進度,但是經過自己的努力,他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因為從小家境貧窮不能上學,所以他非常清楚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充實自己。
從學校畢業後,劉子奇在組織的任命下擔任紅軍團長。雖然職位降低一些,但是是金子在哪裡都能發光。果然他重新加入紅軍部隊後,充分使用學習到的軍事知識打出一個個勝戰,表現更加出色,很快又升任師長。
在第二次,第三次的反圍剿戰鬥中,他都留下印記。但是期間,劉子奇一直徘徊在不同的師級將領上,經常從師長變為團長,又從團長變為師長,如此反覆。而他的職位之所以一直變動徘徊,與他默默奉獻的品格有關係。
因為在革命鬥爭時期,他將職位看得很低,經常將好的機會讓給戰友,自己則在背後默默奉獻。所以每次在戰鬥中遇上有功的事情,他都讓下屬去努力爭取,盡力照顧下屬。不但如此,一旦下屬遇上事情,他還會承擔主要職責。
一次反圍剿戰鬥中,劉子奇向一位下屬團長傳送命令,但是這位團長因為識字量不多,將命令理解錯誤,進行錯誤的指示。在戰鬥中,錯誤的指示影響非常重大,造成部隊嚴重傷亡,打亂紅軍的整體計劃。
事情結束後,我軍也進行追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本來劉子奇下發的命令是沒有錯誤的,只是那位團長的失誤。那位團長非常年輕,戰敗後羞愧不已,忍不住在劉子奇面前痛哭流涕,承認錯誤。
劉子奇見到年輕的團長痛哭,想起自己的兄弟姐妹,實在於心不忍,於是主動承擔下主要職責。因此他由師長,降職為團長,進行檢討。事情結束後,那位團長羞愧不已,向劉子奇表示歉意。但是劉子奇卻說沒事的,又專心投入戰鬥。在他的努力下,他又再次升任師長。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開始長征,劉子奇以司令員的身份帶領部隊參加長征。在長征過程中,國民黨的部隊一直在後面窮追不捨,企圖消滅紅軍力量。為了吸引敵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繼續前進,劉子奇帶領部隊在路上設下埋伏,與敵軍鬥智鬥勇,阻擋敵軍前進的步伐。
等到紅軍大部隊安全通過後,他率領戰士給予敵軍最後一擊,才追上隊伍。在途中,劉子奇再次回到團長的職位,後來又升任師長,帶領部隊成功會師。這些年,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或許也是命運使然,他的職位一直陸續反覆變動。
一般人對於自己職位的不斷變動,心裡肯定有所想法,但是劉子奇並不是非常在意,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儘自己所能,邊學習邊戰鬥。
當部隊到達甘肅後,劉子奇率領部隊前往延安。就在這關鍵時刻,他又再次做出決定,選擇進入紅軍大學學習,繼續加強自己的能力。
在他學習過程中,中國的土地上發生劇烈變動。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入侵中國的國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與此同時,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我軍所有的官職都下調,進行部隊整合,劉子奇被任命為359旅參謀長。
在這一時期,劉子奇所在部隊湧現眾多優秀人才,像王震,劉轉連,文年生等人都被授予上將,中將軍銜。然而劉子奇在其中,卻顯得沒有那麼耀眼。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主動讓賢。也不是劉子奇一味只知道讓賢,只是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部隊中有很多優秀的軍事奇才。他覺得自己與他們相比,還是相差許多,於是願意將珍貴的機會讓給更優秀的人。
1938年,在黨組織的任命下,劉子奇擔任政委。同年,他率領部隊向日軍發起進攻,奪下日軍佔據的幾座城池,解救眾多百姓。此戰他立下大功,擔任冀中軍區副司令,率領冀中軍區戰士們,擊退日軍的大掃蕩。
1940年,他又先後擔任不同軍區的副司令員,參加百團大戰,得到首長的嘉獎。1941年,日軍的掃蕩給軍民的生活造成極大困難,使解放軍的群眾和戰士們陷入絕境。在艱難的情況下,我軍掀起大生產運動,下地開墾荒地,種植莊稼,滿足群眾的生活需要。
在戰士們的勤奮努力下,成功把荒地變成一片稻田,改善部隊的經濟情況,讓百姓和戰士們能夠生存下去。在這一著名的活動中,劉子奇也參與其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子奇於1942年,又加入中央黨校學習,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在抗日戰爭中,我軍湧現出很多有名的戰將,獲得很高的榮譽,但劉子奇卻一次次主動去學校學習,繼續深造,由此也讓他的職位一直變化不大。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認識到東北戰場的重要性,決定提前做打算,佔據東北戰場。劉子奇歷經學習深造,能力顯著提升,得到我黨的重視,被派往東北戰場,先後出任哈爾濱保安司令,司令員等職位。
第二年,他又出任旅長的職位,參加眾多大大小小的戰役,立下赫赫戰功。其中關於此次的職位變動,由於歷史久遠,已經無法得知具體原因。但他依舊依靠優秀的能力,在遼瀋戰役中,率領戰士血戰,立下戰功,再次擔任師長。
從革命開始出任師長,到解放戰爭結束,還是師長的職位。其中他經歷的種種變故,很多都不為人熟知,但是現實的結果便是如此。像劉子奇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或許他的資歷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我們依舊不能磨滅他曾經做出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他也被我黨重用,出任湖南軍區的參謀長。很多人會覺得他的戰鬥生涯到此為止,事實上他的軍事生涯並沒有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也跟著部隊來到朝鮮作戰,不過他依舊擔任師長。然而此時的他,年齡也不小了,可能是同時期的戰將過於優秀,儘管他堅持戰鬥,但是依舊沒有很大的變動,只能說是命運的巧合,兜兜轉轉,他還是擔任師長,難以跳脫。
回國後,他又升任為廣東軍區的副司令員。到此為止,在劉子奇的戰鬥生涯中,這已經是他任職以來擔任最高的職位,從此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國的建設事業也在茁壯發展。
雖然我軍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但是在戰場上,美軍的現代化武器也給予我軍重創。我軍將領開始意識到,我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迫在眉睫,必須只爭朝夕。
於是戰爭結束後,我軍立即加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了加快我軍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彭德懷在會議上宣佈實施四大制度的決策,召開準備工作。
在準備工作上,有人說:“新中國成立後,我軍也開始與外國軍隊來往頻繁,但是我軍目前還沒有一個軍銜,實在不方便。在朝鮮門店談判時,為了和對方處於平等地位,只好臨時給談判人員安裝頭銜,實在不是長久之計。”
因此在眾人的倡議下,實施軍銜制度迫在眉睫。然而做出決策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比較難,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籌備。準備專門的軍服就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當時為了適應即將實施的軍銜制度,我軍也開始著手製作我軍的軍服和肩章,領章等。在中央的任命下,賀龍負責此項任務。賀龍接到任務後,立即命令總後勤部開始蒐集各國曆史上的軍服樣式。
在1955年4月底,後勤部一共收集7個外國國家的軍服,我國曆史上的軍隊軍服,以及我黨在歷史上的所有軍服,共同作出研究。經過重重研究,兩次改動,最終才確定我國的軍服樣品。軍服樣品確定後,毛主席等人親自對軍服進行指示,給予建議。最後採集廣大士兵的意見,才最終確定軍服的樣式。
再就是評定軍銜的事宜,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軍銜是一種至高的榮耀,也是戰將建立戰功的證明。如果評定不好,大家的心裡也會產生意見。所以中央對於軍銜的評定,也是要經過層層稽核商議的。
當時軍銜的評定主要標準,一是資歷,二是戰功。越早加入我黨,資歷越久,做出的貢獻越大,戰功顯著,那麼你的軍銜也就越高。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決定的。但是也會有破格的情況。比如我軍的皮定均,在中原突圍中讓我軍大部隊轉危為安,立下大功,就被破格授予中將軍銜。
按照這樣的標準,以劉子奇的資歷來說,被授予大將軍銜是可以的。但是從1930年到1949年,他的職位一直停留在師長級別,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顯著的戰功,按照這樣的情況,授予少將軍銜都有點勉強。
一開始,羅榮桓想給劉子奇定下少將軍銜。但是看到在上將,中將軍銜裡,有很多人都是他曾經的部下。如果給他授予少將軍銜,又不太好。於是在軍委會議上,大家針對劉子奇的情況,展開討論。
按照資歷和威望,劉子奇是完全夠格的,但是這麼多年陰差陽錯,他一直在師團級別打轉,職位沒上去,難以評定。大家面對這一情況,也難以決策,一時陷入僵持。就在這時,毛主席親自找到羅榮桓,請他詢問劉子奇的意見。
不久,羅榮桓找到劉子奇,單刀直入說出自己的來意。對於羅榮桓的詢問,劉子奇淡定地回覆:“不管是什麼軍銜,我都能接受。”於是劉子奇最終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我國開國少將的一員。
不過特殊的是,劉子奇是少將序列裡,獲得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的獲得者,足以證明他的貢獻。對於黨組織的安排,劉子奇從未有過怨言。他始終保持低調的性格,不爭功勞,不搶功勞,堅持默默奉獻。
當然劉子奇最終被授予少將軍銜,也不是說他的能力差,相反他非常優秀。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他身經百戰,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他被授予少將究其原因,也是命運的選擇。立下大功這種事情,有著一定的隨機性,加上他謙讓的品格,難以細說。
其實他也曾經有著很多可以展現能力的機會,但無論是哪一時期,我軍都湧現出眾多優秀的將領,軍事才能十分顯著。因此一直在師長級別打轉的劉子奇,反而顯得不夠耀眼。但是不可磨滅的是,他對革命鬥爭做出的貢獻。
在我們的心中,他依舊是一名偉大的英雄。他用他的一生踐行淡泊名利的精神,詮釋革命思想家的境界,將權勢地位拋之腦後,非常難能可貴。很多次在戰場上的生死時刻,他都已經做好為革命獻出生命的準備,踐行著自己的追求。這樣的追求,無疑是高尚的,也是非常偉大的,值得讓人敬佩。
他的一生一直保持默默奉獻的品格,一直從未變過。在戰爭年代,無論他打了什麼勝仗,他從不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戰功,只是默默做事。
如果他真的在意軍職,就不會幾次三番主動申請去學校提升自己,正是因為他有著自己的追求。當然無論是元帥也好,上將也好,少將也好,普通士兵也好,他們都曾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都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去敬佩,給予讚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