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細胞淋巴瘤(MCL)是一種相對罕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亞型,侵襲性強,大部分患者診斷時處於疾病晚期,兼有侵襲性和惰性淋巴瘤的特點。近年來,隨著BTK抑制劑等新型靶向藥物的出現,傳統的治療模式受到挑戰,探索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療模式,提高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質量,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2022新年伊始,醫脈通特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景紅梅教授就2021年MCL的治療進展進行回顧,探討MCL未來的研究方向。
>>>
MCL疾病特點獨特,導致診療困難
M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中位發病年齡為60-65歲,以男性多見,分為經典MCL、惰性MCL、原位套細胞腫瘤(ISMCN)三類。雖然MCL發病率僅佔淋巴瘤的6%,但因其兼具侵襲性淋巴瘤的侵襲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癒性特點,引起臨床的特別關注。
目前國內MCL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依據患者年齡,≤65歲身體狀況較好的患者,可選擇大劑量化療+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儘可能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65歲或不耐受大劑量化療的患者,需根據能否耐受常規化療,選擇常規化療或chemo-free方案治療。多數MCL患者在治療後會經歷長達數年的療效平臺期。平臺期結束後,有一部分患者會復發,疾病進展迅速,預後差,故復發也是臨床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在藥物選擇方面,有些藥物已在國外上市,還未在國內上市,這可能造成國內外用藥的差異。
>>>
精準分層進展迅速,助力個體化治療
在疾病診斷分型方面,目前臨床上經典MCL中多形性變異型和母細胞變異型的MCL較為難治,患者預後較差。TP53異常、Ki-67陽性率高或出現中樞侵犯也預示著患者的預後不佳。既往評估MCL患者的預後,大多是依靠患者臨床表現、淋巴瘤國際預後評分(IPI)、Ki-67陽性率等方法。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等疾病已實現分子層面的疾病精準分層,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雖然MCL還未出現完善的研究成果,但國內外已有一些研究發現了與MCL預後有關的特殊基因,如CDKN2A,KMT2D等。所以,臨床醫生也期待著透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或結合新的檢測方法,能夠在患者初期診斷和治療中評估患者的預後,實現疾病的精準分層和患者的精準治療。目前,臨床上已應用PET-CT、ctDNA、流式細胞術、MRD檢測等方法,納入了TP53、IGHV、CCND-1、CCND-2等基因,嘗試在基因水平為MCL進行分子生物學分型,這是MCL診斷中非常重要的一項進展。
>>>
新藥研究成果眾多,豐富治療方案
在MCL治療方面,難治復發MCL的治療仍是MCL治療的難點和痛點,尤其是終末期出現難治復發的患者。這一類患者病情進展迅速,經過大量常規化療和一些小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後,預後仍然較差,臨床上急需新藥改善這些患者的預後。隨後,景紅梅教授介紹幾種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案。
在藥物方面的研究集中於靶向藥物、CAR-T治療和聯合用藥三個方面。靶向藥物中抗體類藥物的進展迅速,已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景紅梅教授表示,現在抗體類藥物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新的藥物不斷湧現,研究較多的有靶向CD19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或靶向CD19xCD3、CD20xCD3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等。
小分子靶向藥物中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是治療MCL的重要藥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耐藥而不適合使用。經過不斷更新迭代,二代BTK抑制劑LOXO-305在治療C481S突變的BTK抑制劑耐藥的患者方面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其他的新型小分子靶向藥,如PI3K抑制劑、mTOR抑制劑、BCL-2抑制劑、HDAC抑制劑、核輸出蛋白(XPO-1)抑制劑等,均取得不錯的進展。另外,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5(PRMT5)是目前一種具有臨床潛力的表觀遺傳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多項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結果,均顯示PRMT5抑制劑在MCL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療效,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免疫療法也展現了較好的療效。除了研究較多的CD19、CD20、CD22等靶點,CD47等與免疫調節相關的靶點都有相關研究正在進行。景紅梅教授表示,對於難治復發的MCL患者,CAR-T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治療方法,但需要掌握好CAR-T治療的時機,因為難治復發MCL患者的病情進展快,需要臨床醫生快速控制住患者病情,及時製備CAR-T細胞進行回輸,為患者爭取挽救的機會。
新藥不斷湧現,為MCL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多種選擇。國內外多項研究嘗試不同藥物聯合治療MCL,比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與伊布替尼、來那度胺、CD20單抗、BCL-2抑制劑等方案的聯合治療等。國內有研究在嘗試常規方案聯合小分子靶向藥,如BTK抑制劑,期待其後續研究成果。
>>>
未來MCL研究前景廣闊
基於以上內容,景紅梅教授對未來MCL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展望。首先,MCL的精準分層處於探索階段,未來臨床上還需結合一些新的方法,包括新的基因測序方法等,實現MCL的精準分層,根據患者預後,給予個體化治療,這是未來MCL領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藥物方面,二代BTK抑制劑LOXO-305、PRMT5抑制劑可能成為未來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的熱點,靶向PI3K、BCL-2、XPO-1的多個靶點的藥物也有可能出現更多的研究,為MCL治療方案和用藥帶來更多的選擇。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藥物進行聯合治療,最大發揮藥效,減少藥物毒性,是未來臨床醫生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內容。CAR-T的應用也大大改善了MCL患者的預後,未來CAR-T治療如何和其他化療藥物聯合,是否還有其他值得發掘的靶點,都是國內外MCL未來研究的方向。
-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CAR-T細胞治療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 北京整合醫學學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國女醫師協會腫瘤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淋巴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液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老年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 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診斷學組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血液分會委員
- 專業方向:淋巴系統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