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扇語——
杭州博物館館藏扇面書畫精品集》
杭州博物館 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是漢代班婕妤筆下的扇子。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 區域性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鬚翁。
這是唐代白居易詩中的扇子。
清 薛 宣 仿倪瓚山水扇頁
你知道嗎?
扇子在我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早期的扇也被稱為“箑”或“翣”,從文字的“象形”“會意”可以想見,早期的扇子是由竹子和羽毛製成的。
隋唐時期,羽扇的適用範圍逐漸變小,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輕便的“紈扇”。“紈扇”即“團扇”,用竹木作框,再糊之以薄絹。
唐 張萱《搗練圖》 區域性
宋代,扇面繪畫成為與立軸、冊頁、橫幅等其他幅式並列的一種獨立創作形式。
扇面畫的流行與宋代宮廷的倡導不無關係,《畫繼》載:“政和間,每御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
宋 無款 竹叢翠鳥圖團扇頁
經過元代扇面藝術創作的低潮,入明後,摺扇悄然取代團扇,從宮廷到民間被更加廣泛地使用。
明 藍瑛 煙雨山水扇頁
永樂年間,由日本和朝鮮入貢的摺扇日眾,明成祖朱棣見其便於袖藏攜帶,又喜其舒展之便,遂“命工如式為之”。正德時,皇室更是遣工匠遠赴日本習藝,至此,摺扇製造業日益興旺。
明 文彭 草書扇頁
明 程嘉燧 夏夜試茶圖扇頁
至晚明到清代,大凡著名書畫家,多能書畫扇面,畫史上於此時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這種書扇、畫扇之風可謂時出新意,歷久不衰。
明 陳繼儒 墨梅圖扇頁
清 朱耷 行書扇頁
1100餘件成扇、扇面收藏
海內外少見之規模
在西湖邊吳山景區的杭州博物館裡,一千一百餘件來自宋、明、清及近現代歷經風雨傳承至今的成扇、扇面被妥善地保管、展覽、研究。
如此數量,且在時間跨度與藝術家風格型別上都包羅永珍的收藏,對於藝術家、藝術史研究者、歷史學家、書畫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系統資料。
近代 吳昌碩 花卉葡萄團扇頁
清 任頤 設色花鳥團扇頁
2021年,博物館推出“清風扇語——杭州博物館館藏扇面書畫精品展”,從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四大類,遴選89件明清至近代扇面書畫精品予以展出,全面展現中國傳統扇面書畫的筆墨精髓與人文意境。
實拍書影
資料: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