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主席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聞名全國的“三灣改編”,創造性地確立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的治軍方略。
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我人民軍隊中,軍官和普通士兵之間再也不存在那種所謂“高與低”的區別。
為了更好地突出我人民軍隊中的“官兵一致”,在革命戰爭時期,我軍中高階將領的稱呼,也與舊軍隊時期有著很大的差異。
比如就拿國民黨軍隊來說,他們稱呼團以上的將領為“團座”、“師座”、“軍座”,或“長官”、“司令”等。對蔣介石本人的稱呼,則更為特別地敬稱“委座”。
相較於國民黨軍而言,在我人民軍隊中,對高階將領的稱呼,則更加體現了“官兵平等”這一理念。
在我軍中,對上級的稱呼,大多為“首長”、“司令員”等,顯得比較親切一些,很好地拉近了官兵之間的距離。
當然了,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歷程中,對於個別高階將領的稱呼,也略有不同。
比如在“十大元帥”中,就有4位元帥被敬稱為——“老總”!
“老總”這一稱呼,看似有一點“舊軍隊”的味道,但其實不然,它不僅是對一個功勳卓著的高階將領的敬稱,還是這個將領本身性格特點的很好體現。
能稱為“老總”的人,除了本身要具有顯赫的軍功之外,還必須具有豪爽、俠義等精神。
在1955年授予的“十大元帥”中,雖然人人都戰功赫赫,但能被稱為“老總”的,卻只有四位。
其中第一位則是位居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朱老總!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朱老總在我人民軍隊中的地位和威望,是任何人無法撼動的,早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就與毛主席並稱為“朱毛”,紅軍也叫“朱毛紅軍”。
朱老總參加革命的時間很早,早在1909年,他就加入了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
之後,他又先後參加了“重九起義”、反清鬥爭、反袁鬥爭、護法戰爭等,期間屢建奇功,在滇軍中威望甚高。
1921年春,朱德隨川滇軍返回昆明,參與了驅逐雲南都督唐繼堯的鬥爭。
此時的朱德,已經厭倦了軍閥之間的混戰,逐漸萌生了離滇的想法,但在同事們的極力挽留下,他只有暫時放棄離滇之想。
爾後,朱德先後出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官、雲南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
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相繼爆發後,朱德開始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並認為其才是中國的最佳道路。
1922年中旬,為了尋求革命真理,朱德踏上了遠赴德國之旅。
在這裡,他與周恩來相遇了,並在周恩來和張申府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四年後,朱德奉命回國參加北伐戰爭,之後與楊闇公、劉伯承一起,策劃在四川瀘州、順慶舉行武裝起義。
1927年1月,朱德根據黨的指示,趕赴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並出任該團團長。
同年八月,南昌起義爆發,隨後任第九軍軍長,率領起義軍先遣部隊南下廣東,並在廣東三河壩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血戰。
此時的朱德,其地位已經非常高了,尤其是在三河壩戰役之後,朱德在軍中的聲望也更高了。
1928年初,朱德領導發動了著名的“湘南起義”,之後率領萬餘人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兩部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即紅四軍),由朱德出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期間,朱德與毛澤東同心同德,共同領導指揮紅軍與敵作戰,接連取得了多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而從1930年8月,朱德被任命為中國紅軍總司令後,“總司令”這一稱呼,便成了朱德的“專有標籤”。
無論是在後來的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朱德都是我人民軍隊中的“總司令”,其資歷之深,威望之高,深得部下的尊敬和愛戴,正因如此,大家也都習慣地將他稱為——“朱老總”。
有趣的是,這一稱呼似乎成了朱德的“特有”的標籤。
無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人們都習慣性地這樣稱呼他,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老戰友毛主席,也都是這樣稱呼他的。
在全體軍民心中,朱老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帥,這一稱呼是自願的,是一種極為親切的稱呼。
除了朱老總外,人們也習慣稱彭德懷元帥為——“彭老總”。
關於彭老總的功勳,我們自不必多說,這個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彭德懷參加革命的時間也比較早,在土地革命鬥爭時期,他就已經是紅三軍團的總指揮、紅軍前敵總指揮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出任八路軍副總指揮,與朱老總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配合國軍作戰,取得了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
1940年,彭德懷又在華北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解放戰爭爆發後,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1947年3月初,胡宗南親率二十萬大軍重點進攻陝甘寧解放區,為了保衛毛主席和黨中央,彭老總指揮僅2萬多人的陝北部隊和後勤機關,同10倍於己的敵人作戰,最終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解放戰爭後期,彭老總運用軍事進攻與和平談判的方式,一舉解放了西北五省,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赫赫功勳。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彭老總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兼政委,指揮幾十萬志願軍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儘管面對的是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部隊,但彭老總絲毫不懼,沉著指揮部隊作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迫使美軍不得不坐下來談判。
彭老總在軍中的威望很高,十大元帥中僅次於朱老總,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後,其威望更是達到了巔峰,成了享譽世界的軍事統帥,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崇敬。
當然,人們之所以習慣稱他為彭老總,絕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功勳卓著,更多的還是因為他身上充斥著諸多優秀品質。
彭老總性格豪爽、正直剛毅,在許多重要的歷史關頭,他總是能挺身而出,堅持真理,堅決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儘管他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他卻從不居功自傲,從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自始至終都嚴於律己、克勤克儉,深得廣大軍民的尊敬和崇拜。
而也正因如此,人們都習慣地將他稱為——“彭老總”。這一稱呼,充滿了敬重。
說完了朱老總和彭老總,我們再來說一下當年手持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賀老總。
說起賀老總,筆者覺得他更像是一個“綠林英雄”,其義薄雲天,豪氣干雲。
1916年,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奪取了反動派的武裝,組織起了一支農民革命武裝。
儘管這支武裝在軍閥林立的舊社會中,屢遭失敗,幾起幾落,但在賀老總的堅強領導之下,竟然也成為了一支不可小覷的革命武裝力量,並在護國、護法戰爭中屢建功勳。
北伐戰爭期間,賀老總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後來又任第二十軍軍長,他率領的這支部隊,是全軍中公認的“戰績最大,聲威最高,而異常奮勇”的——“鋼軍”。
早在這個時候,賀老總就已經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將軍了,其地位和聲威不言而喻。
南昌起義期間,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的賀龍,拒絕了蔣介石和汪精衛的拉攏,對他們許諾的高官厚祿棄如敝履,毅然決然跟隨周總理鬧革命,參加了南昌起義。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在甘孜組成紅二方面軍,由賀龍出任總指揮。
在黨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維護黨內團結,力促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賀老總出任八路軍一二零師師長,率部與日軍作戰,取得了多次戰役、戰鬥的勝利,粉碎了日偽軍的進攻,為陝甘寧和晉綏兩個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解放戰爭爆發後,賀老總率部北上,一舉解放了晉中廣大地區,之後又協助彭老總解放了西北各省。
賀老總在軍事上,是一位多謀善斷、堅定沉著、英勇頑強的傑出將領,打了許許多多的硬仗、惡仗,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同時,賀老總也是一個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廉潔自律之人。
賀老總在軍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和聲譽,其資歷也是數一數二的,但他卻從不居功自傲,始終秉持著共產黨人謙虛謹慎、不矜不伐的優秀品質。
敵人對他望而生畏,百姓卻對他愛戴有加,這就是賀老總,一個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偉大將領。
正因如此,不僅全軍上下都喜歡稱他為“賀老總”,就連毛主席也都習慣這樣稱呼他。
朱老總、彭老總、賀老總都說完了,十大元帥中只剩下了最後一位被稱為老總的人,他就是我們敬愛的——陳毅,陳老總!
陳老總參加革命的時間較早,入黨的時間也相對比較早一些。1923年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中國共產黨委員會書記。
土地革命鬥爭時期,陳老總先後任紅四軍師長、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陳老總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率部與日軍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陳老總出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率部參加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9年初,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率部挺進上海。
上海戰役,是陳老總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同時也是他指揮的眾多戰役中,最為艱難的一場戰役。
當時,國民黨的大部分軍隊已經退集到了上海,蔣介石命令湯恩伯指揮30萬大軍堅守上海半年的時間,以等待美國人出兵救援。
然而,戰局的發展並未像蔣介石所想的那樣順利,整場戰役從5月12日發起,到27日就已宣告結束,歷時僅半個月。
此戰,除了湯恩伯率領五萬人乘軍艦撤逃之外,其餘十五萬人全部被殲,繳獲頗豐。
為了保護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我軍並沒有採取強勢火力攻城,而是極力將敵軍調到外圍陣地加以殲滅,因此我軍在取得上海戰役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進城前,陳老總對部下千叮嚀萬囑咐,不準破壞上海城中的一草一木,更不準進入民房,並謝絕饋贈、保護外僑等。
就這樣,“霓虹燈下的哨兵”便傳遍了全國……
陳老總戎馬一生,立下無數赫赫戰功,他為人率直、坦蕩無私、愛憎分明,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之功勳。
正因如此,人們也都習慣將其稱之為——陳老總!
這一稱呼,除了是對他卓越功勳的肯定之外,更多的,則是人們對他身上諸多優秀品質、精神的崇敬。
當然了,相較於朱老總、彭老總和賀老總來說,“陳老總”這一稱呼,叫得並不是那麼的頻繁。
至於其他元帥,也因為其他原因,而沒有被稱之為“老總”。比如林帥,由於其年齡較小,因此人們習慣將其稱為“林總”。
還有被譽為“軍神”的劉伯承元帥,其無論是年齡、資歷、戰功等,都可被稱為“老總”,但人們對他的稱呼,更多是“老(劉)師長”、“劉帥”等;
總而言之,在十大元帥中,除了我們說到的以上四人之外,其他元帥也都有各自的稱呼。
當然了,這些稱呼跟他們在軍中長期擔任的職務,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葉劍英元帥,由於他在革命鬥爭時期長期擔任參謀長一職,因此大家都習慣稱呼他為——“葉參座”。
那麼,除了這些元帥的稱呼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元帥或將軍的“特殊稱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