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
作者:(英)諾曼·戴維斯
譯者:劉北成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公元2-5世紀,被稱為“蠻族”的匈人部族,從亞洲逐漸轉至歐洲,極大地撕裂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秩序,迫使原先發揮守衛作用的前“蠻族”哥特人也不得不後退。
一些歷史學家堅持認為,匈人就是中國秦漢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持相反態度。但無論如何,匈人進入歐洲,其實就是幾個世紀以後蒙古西侵的小規模預演:一樣的快速突襲,一樣的狂暴衝擊,讓習慣於緩慢作戰的歐洲貴族大驚失色。
正如英國曆史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榮休教授、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榮譽教授諾曼·戴維斯在《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書中所談到的,不同時代的“蠻族”入侵歐洲,帶來的結果是歐洲擁有最複雜的人種譜系。匈人、馬扎爾人、切列米斯人、莫爾多瓦人、帕米爾人、沃古爾人、奧斯加克人、伊利里亞人、達契亞人、色雷斯人、烏拉爾-芬蘭語族人群,西班牙的原始伊比利亞人群,還有與北極馴鹿一起活動的拉普蘭人,以及高加索地區的許多人種,等等,這些都是印歐人以外而進入歐洲而融合的部族。
在匈人之前,斯基泰人也曾在2世紀縱橫於歐洲大陸。這些部族經由與更早在歐洲定居的民族、部族、族群融合,建立起了一些現代民族國家,但更多的是被融合進入了其他一些國家的所謂主流族群。
當然,印歐人與非印歐人的區別標誌,其實除了進入歐洲的時間,就是語言區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哪怕是近代才建立起獨立國家的美國,也確實與其原宗主國英國有了較為突出的區別。隨著美國西班牙語族群人口的增長以及佔總人口比重的上升,這種差異今後還會越來越大。
從(西)羅馬帝國衰落,再到大航海時代到來前,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歐洲歷史程序中充斥著相當程度的混亂。這其中就主要指的是民族的形成、分化、融合、譜系重定,等等。比如,羅馬時期的日耳曼人是最大的一支“蠻族”,之後分化為三大族群:斯堪的納維亞族群演變成了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西日耳曼族群以北海為中心,最終分化為荷蘭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法國人;東日耳曼人則成為了施瓦本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哥特人等。而斯拉夫人的分化史同樣漫長,其重要分化恰好就發生在這1000多年時間裡(330-1493年)。
《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書中指出,目前歷史學家以及考古學家也只能根據極其有限的考古資料,對照很可能很不準確的史料,來大致概括各個現代國家、民族對應的古代族群的遷徙、分化、融合等歷史過程,並不足以指出所有問題的答案。比如,據考證,波羅的海地區的部分人群,比如維斯瓦河三角洲東部的普魯士人、尼曼河谷地區的立陶宛人、西德維納河流域的列託人所講的語言,比梵語還要接近原始的印歐語,肯定是史前時期從東方的某一地點遷徙到波羅的海地區的,但具體何時何地卻沒有確切答案。
書中談到,330-1493年期間發生的多次“蠻族”入侵,多次粗暴地破壞了歐洲各地的政治秩序,造成各民族、族群在空間上的頻繁調整(這也加大了後人的考證研究難度)——如前所述,民族是文化概念,主要體現為文化認同,所以這1000多年裡的民族演變,發展到後來,歐洲各民族的血統、基因概念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講述的歐洲千年史,從“蠻族”入侵打破歐洲秩序,而新秩序則因為戰亂頻繁而長期未得到有效維繫,使得數百年裡持續著劇烈的破壞。這如同中國魏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一樣,儘管君王、貴族、將領因而有機會建立起璀璨的征戰功業,但平民可謂毫無生存尊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直持續到中世紀中期,隨著教會秩序的強化,再加上強有力的王國開始在領主、“蠻族”、“異教徒”並立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雖然戰爭仍然經常爆發,統治者也根本談不上體恤民意,卻客觀上降低了混亂週期和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