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城市都在“限制樓市上漲”,而它在“限制下跌”,什麼意思?
根據資料顯示,到2022年初,短短60天內,至少有23個城市釋出了類似“約束降價”的要求。
例如,岳陽在該項舉措中,就直言中心城區的新房銷售價格,不可以高於備案價格,同時也不能低於備案價85%,不然的話,將無法辦理網籤手續。
一、開發商新房銷售,價格不能低於85%,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而言之就是“房地產企業可以自行降低銷售價格,但是在備案價的基礎上,降幅不能超過15%。”限制下滑,其實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住房發展歷史上,多次出現過這種情況。2019年,受到樓市調控加碼、房貸利率升級的影響,城市房市“陰落不止”,還有的房地產開發商直接降低20%銷售。例如廣東省一個城市的一家樓盤,在降價銷售之後,對於已經銷售掉的20多套房產,進行逐個補償,最高每套房子補償金額達到了200萬元(現金或車位等資產替代)。
眼看著房產下滑有星火燎原之勢,不少城市坐不住了,開始出臺限回落,根據統計顯示,60天內,23城“約束降價”:
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23城釋出了“限跌令”。其中有的城市是直接釋出行政命令,有的則是透過約談房企,限制惡意降價,否則就不給予網籤的方式。這些城市包括瀋陽、岳陽、昆明、唐山、江陰、鄂州、張家口、株洲、永州、張家界等。
其實,這並非新規定,早在2020年,東莞、馬鞍山、贛州、碭山、邳州、恩施、合肥、桂林、惠州等多個城市,都前後釋出過限制舉措,雖然“限制的下限”不同,但都是給了房企一個價格保底要求。例如東莞、馬鞍山等城市,要求房企的新房銷售價格不能低於備案價格的10%,大連則相對較為保守,只給出了5%的比例。
當初的贛州限制策略比較“狠”,所有房企的實際價不能低於申報價格的特價房銷售。更為甚者,合肥有一家樓盤把價格從1.8萬元降低至1.6萬元銷售,促銷價格出爐之後的第三天,這家樓盤迎來了當地房管局的視察和約談,最後該樓盤上調4000元,不僅限制它下滑,反而促使它上漲了。
二、多城開始“約束降價”,房子漲跌如何?
維持房產平穩,其實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出爐,60歲以上的人達到2.6億人,佔比18%,而且專家預計在未來的額5-10年內,還會更加提升,2021年新生人只有1200萬人。人口減少和生育率的下降,這是一個大事情,因為人口關係到消費能力,同時也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最終對GDP的增速起到影響,一旦人口開始減少,那麼內需不可避免下滑,進而波及到GDP增速問題。根據聯合國釋出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測,到2100年前後,全球人口規模在110億人左右,到那個時候,中國的總人口大約為10億人,比起現在,我國的人口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情況。
而高購房成本和房地產吸納了過多的社會資金,被認為是導致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舉個例子:一個家庭有父母親兩個人,每個人月入平均8000元,那麼家庭月收入就達到1.6萬元,家庭生活開支4000元,養育一個孩子開支3000元,月結餘9000元,年淨存款10.8萬元。在沒有買房之前,生活悠哉樂哉。
然而一旦購買了房子,家庭從淨留存9000元瞬間轉變到了“月光族”而且還揹負鉅額債務,在一般二線城市,住房平均1.8萬元-3萬元,一套3居室的房產,面積在100平米左右,那麼總價值達到180萬元-300萬元。採用按揭貸款買房法,首付款54萬元-90萬元。月供達到7000元-1.5萬元。家庭月結餘扣除7000元-1.5萬元月供之後,結餘的存款在-6000元-2000元之間。哪裡還有心思和經濟能力去生育二胎和多胎孩子呢?
我們都知道,房地產高速發展的跟進就是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經濟委員王林就指出,過去的幾十年裡,房地產吸收了超過300萬億的資金規模,一旦樓市失去了資金進入,那麼實體發展自然受限。這也是當前房地產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購房者而言,本月買房和下個月買房,或者推遲3-5個月買房沒有太大的差別。
然而對於房地產開發商而言,這可不太好。一方面他們缺錢了,而過去已經產生的鉅額融資貸款需要償還;另一方面市場上購房需求明顯減少,首套房開始觀望,二套房限貸紛紛隱遁。房企們玩了幾十年的空手套白狼的招數行不通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回款不足、現金流不足、資金面不暢、還有人催債的窘境?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降價促銷”,預期透過降低銷售價格,把市場上游蕩的散客們用低價的方式收入懷中,進而帶來更多的回款和現金流。
所以說,當前房產長期而言,會下滑的。
三、未來樓市如何?看高層13字表態,樓市走向基本清晰了。
是不是真的不能讓房產下滑呢?(注:這裡所說的下跌,是指開發商自由下跌,自由制價格底線)。然而這種“純粹化自由降價”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每當樓市下行期,總能見到“約束降價”的措施出現,主要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
1、 有限度的下行,央媒發聲支援,高層也表態。住建部王蒙徽就表示,今後房地產調控要實現穩地價、穩F價、穩預期的基本目標,特別是要建立熱地產城市的價格預警機制,2021年二季度,住建部專家則再次提出,對於那些調控不力,導致過快上漲的城市,要堅決予以問責,這個是首次提出“問責”的機制部署。城市為了拉動經濟,經常把房地產拿出來使用,進而導致房市過快上漲。高層表態下,今後這些措施行不通了。用13個字為今後的房地產定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記者: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採取哪些舉措?王蒙徽: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以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房地產市場總體執行平穩,基本實現了3穩的目標。下一步,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時刻繃緊房地產市場調控這根弦,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強化城市主體責任,因地制宜、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摘自人民日報對住建部王蒙徽專訪。
與此同時,央媒新華社發表《合理房子價格應該是城市競爭力所在》指出,城市的競爭力需要年輕人,合理的房產價格才能吸引年輕人和留住年輕人,所以應該調節價格水平,特別是讓城市新市民和低收入人群能住得起房子。從這個方面而言,如果房市價格過高,那麼合理的下調是可行的,也是支援的。
2、無限度的下行,不可以。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在企業內部會議上,就曾說道,如果下滑達到30%,那麼我們都將不復存在,這裡所說的“我們”是指房地產開發商。隨著樓市資金被壓縮,房地產開發淨利潤也從10年前的10%以上降低至1%-2%之間,可謂盈虧平衡點上,如果大幅下調銷售價,則不利於市場平穩,同樣不符合“穩房”目的。所以說,確實不能讓其隨意回落。
免責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確保準確性,部分文章來源於網路或其他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