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大家庭,父親是百貨批發商,“專橫有如暴君”,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轉修法律,1906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他的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命苦,和中國的賈島一樣。
卡夫卡自幼酷愛文學。早在學生時代,他就大量閱讀世界名著,並涉獵尼采、達爾文等人的學說,受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愷郭爾思想影響,也研究過中國的老莊哲學。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和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大量隨筆、雜文、格言、書信、日記等。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嚴格,生前發表的作品屈指可數卡夫卡去世前留下遺囑,要求摯友布羅德焚燬他所有未發表的手稿,已發表的作品也不再版。後世的讀者應感謝獨具慧眼的布羅德沒有執行這份遺囑,在作家身後整理出版了亡友所有著作,使這位曠世奇才的不同凡響的作品得以儲存下來,流播世間。
六十年代中期,大陸曾翻譯出版卡夫卡的少數作品,但僅供內部參考,廣大讀者無緣得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為外國文學翻譯介紹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卡夫卡也得到重新評價,引起廣大讀者的注意。卡夫卡也對中國作家產生影響,有一些作家已開始有意識模仿卡夫卡。
卡夫卡主要的文學成就是小說。卡夫卡的作品貫穿著社會批判的精神,三部長篇小說尤為突出。有代表性的三部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寫完。在這三部作品中,《城堡》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認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布羅德甚至稱《城堡》是“卡夫卡的浮士德”。
短篇小說有《鄉村婚事》(1907)、《判決》(1912),《變形記》(1912),《司爐》(1913,後成為《美國》的第1章),《在苦役營》(1914),《鄉村醫生》(1917),《致科學院的報告》(1917)、《獵人格拉克斯》(1917),《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飢餓藝術家》(1922),《地洞》(1923~1924)等,此外,《致父親的信》(1919)也為人所稱道。
小說《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透過卡爾·羅斯曼在美國的遭遇,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勞資對立的現象和工人結社、罷工遊行與資產階級黨派鬥爭的場面,以及都市一隅社會渣滓的活動情景。作者沒有到過美國,作品反映的是他虛構的帶有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小說採用傳統的敘事手法,作者自認是“對狄更斯的直接模仿”。我看是不成熟的,不成功的,一般評價也不高。
《審判》有點意思了。主角是個銀行襄理,叫約瑟夫凱。一天早晨,秘密法庭宣佈要逮捕他,他慌得不得了,自問無罪,到處申辯,找律師。律師說,法院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如你是犯人,有冤也無處申。於是他去找法院畫師,畫師說,法院一經對某人申訴,就已定罪,無法反駁。他又找穀物商人幫忙,穀物商說,我為自己的案子折騰了二十年,傾家蕩產,還沒結果——主角終於覺悟,法庭有強大的背景,能把無罪人年來,審訊,密探接受賄賂,法庭推事都是無才無能的,最後,主角在黑夜裡被法庭處死。
這部作品是卡夫卡獨特的藝術方法形成的標誌,已有他自己的風格。其中有些情節近於荒誕,但對於作者所生活的奧匈帝國的社會環境來說,它反映的卻是真實。
小說中有個牧師說:“真理是有的,通往真理的路障重重,但我們不可能闖過去,因此真理找不到。”
這個悲觀主義論調,從宗教出發,上升為哲學,又回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