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計劃在全球範圍內儲存大量水生噪音,以幫助監測海洋生物、識別物種——甚至發現地方方言
從小鬚鯨的“嗡嗡聲”到紅食人魚的“鼓聲”,科學家們每年都在我們世界的海洋、河流和湖泊中記錄更多的聲音。現在,一個專家團隊想要更進一步,建立一個水生噪聲參考庫,以監測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全球水下生物聲音圖書館“Glubs”將包括座頭鯨的每一個“thwop”、“muah”和“boop”,以及人造水下聲音和冰和風的地球物理漩渦記錄。發表在《生態與進化前沿》雜誌上的一篇論文。
在大約 250,000 種已知的海洋物種中,科學家認為所有 126 種哺乳動物都會發出噪音。已知世界上 34,000 種已知魚類中至少有 100 種無脊椎動物和 1,000 種會發出噪音,但專家認為還有更多的聲音有待發現和識別。
透過彙集現有的魚類、青蛙和其他海洋物種圖書館,希望該圖書館能夠幫助識別水生生態系統的搖籃曲、聖歌和國歌。一些魚類似乎會發展出地理方言,而眾所周知,藍鯨的叫聲會隨著時間而演變。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主要作者邁爾斯帕森斯說:“世界上最廣泛的棲息地是水生的,它們富含多種動物發出的聲音。” “隨著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和人類無情地改變水下音景,有必要在水下動物聲音可能消失之前記錄、量化和了解它們的來源。”
在專家給出的例子中,馬達加斯加的臭鼬海葵發出的戰鬥聲音與印度尼西亞的不同。長鬚鯨的叫聲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同季節的種群中有所不同,而領航鯨在世界範圍內的叫聲相似。
現有的網站,如FishSounds和FrogID已經擁有一份水生噪音清單。但希望一個單一的平臺能夠使用人工智慧識別未知噪音,同時還允許科學家監測珊瑚礁、公海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根據這些提議,公眾將能夠貢獻自己的水下錄音。
國際安靜海洋實驗 (International Quiet Ocean Experiment) 的創始人之一傑西·奧蘇貝爾 (Jesse Ausubel) 說:“總的來說,現在全世界有數百萬小時的錄音時間可能會被評估為過多的已知和迄今為止未知的生物聲音。” IQOE)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
監測水下噪音已被用於研究颶風的影響以及獵物如何改變它們在捕食者附近的行為,並記錄大鯨魚的遷徙模式。許多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都是夜間活動的,這通常使音訊監測成為唯一可行的研究方法。
“人類歌曲的種類包括愛情和工作歌曲、搖籃曲、聖歌和國歌,”Ausubel 說。“海洋動物必須唱情歌。也許人工智慧應用到全球圖書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和許多其他人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