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後全家人步行去海藏寺遊玩,突然想起記憶中的海藏寺正月十五廟會來。涼州人素有“正月十五遊百病”的習俗,90年代末市區內羅什寺並未修復,海藏寺便是這一天上香請願最佳的選擇。十五日當天,從海藏路的東頭開始,一路上遍是小攤,涼麵、麵皮、臊子面、行面、煎餅、油餅卷糕等各種吃食走幾步便遇一家,最有趣的是煎餅攤,由於涼州人an、ang全發作ang,故煎餅的煎,便有人在紙牌上寫作“江”,江餅,字隨音而訛,但是並不影響生意;另有香、紙攤點,還有盲人揹著手刻的冥幣拓板來出售(恐怕95後00後是不知道這東西的),農具、繩索、果樹苗、衣服等物皆可見於廟會,總之遊百病之習,帶來的是一場物資交流大會。
行至小沙河橋處,便進入了廟會的核心處,海藏路劈開兩湖,南湖開發較晚,但98年以前生態尚好,一路河灘上泉溪密佈,土壤鬆軟,水流經冬而不凍,生機勃勃;北湖當時是海藏公園,沿河而成,舊說這便是寫進唐詩裡的“靈淵池”,湖上冰層較厚,若遇著天冷的元宵節,湖上定有人滑雪為樂,公園中還會有一些簡易的燈展,雖粗糙,但依然襯托出年味來。公園外流水潺潺,河中沙石分明,綠油油的水生物隨水波而動,水深處還能見到本地生的狗魚(俗名,不知其學名)。提及分割兩壺的海藏路,便不能錯過那座石拱橋,這座石拱橋是武威較早的拱橋,是當時武威人記憶中少有的錢,三年級時學習《趙州橋》一文時,大部分同學所能想到的橋也大多是此橋,另外當時有特色的也僅有雕刻精美的榮華大橋。鑽橋洞,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橋下,也必然會碰到神婆、神漢,或扭或唱,手執五色紙,或手執圓鼓敲擊,給披著紅布禳解跪著的人做法,大有神人同在之味。河灘裡總有人尋找著神婆、神漢,看相、算卦、禳解,一條龍服務,一圖錢、一圖心安。海藏路石拱橋在2000年後破敗不堪,在溼地公園住建過程中被拆除,但總是在回憶文字中出現,舊址即在今溼地公園玄武山北環島處也,現在涼州的橋多了起來,但這座橋,似乎比楊家壩河的光明橋更引人回憶,海藏路也只保留了不到五百米的一段。
海藏寺有著1700年曆史,改開後於1985年復原,是涼州最早恢復的一批寺院。寺院中古樹蒼天、古建巍峨,廟會時香味繚繞,煞是有味,映襯得古剎古意濃濃。帶著香火紙表的人在佛前禮拜禱告,求得新一年的福祿。靈鈞臺上有一神泉,自然引來許多人在這一天的飲用,求得健康。這一天香火大盛,而海藏寺是國家重要文保單位,寺廟外在這一天總有兩輛消防車待命。廟門前,總有些乞討者,這一天的廟會祈禱者,也不在乎一毛兩毛,圖個喜慶,皆大歡喜。
海藏路南旁邊,有一大塊空地,這裡總是被冷飲攤佔據,冰棒、504雪糕是賣點最足的,天氣雖冷,但是這些反季的稀罕玩意總是格外吸引人。504雪糕是核工業廠的副產品,五角一個,味道甚好,可惜消失多年,前段時間小北街有一家店裡賣新出的504雪糕,廣告詞中即有一句“童年記憶“,可謂正得賣點。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腳踏車,這一片空地上肯定也會有看腳踏車的人提前佔位,手裡拿著一沓紙牌,上面寫有數字,一式二份,一張卡在車軋上,一張交給停車人,憑數字對應而提車,頗有古代虎符的作用,停車費不貴,一天一角。海石公交在當時成立不久,座位還是布制,起價五毛,幾站後增加一站加一毛錢,但是當時還未成為出行主流。
總有人在感慨年味淡,我這90年代初期生人遂借正月十五之際,寫寫記憶中九十年代末期的海藏寺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