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我國分批次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和蘇30戰鬥機,這些列戰鬥機的加入,也為我國空軍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繼蘇27、蘇30之後,俄羅斯方面也曾向國際市場推出一款全新的以對地/對海攻擊為主的戰機——蘇34“鴨嘴獸”。自2007年,俄空天軍開始接收第一批蘇34戰機後,俄方便曾多次在航展以及國際航空競賽中,向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推銷過這款戰鬥機。2009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在接受我國電視臺採訪過程中,甚至還不忘為蘇34作廣告。不過,現在來看也幸虧我們堅持沒有買,不然蘇34到手裡很有可能會成累贅。
蘇34效能雖堪比中型轟炸機,但現在來看買了可能會吃虧
據悉,蘇34主要對標是是美軍的F-15E“攻擊鷹”,因此在研製之初,“鴨嘴獸”便以增大機體、增載入油量、航程以及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為發展目標。在設計上,蘇34整體繼承了蘇27戰鬥機的氣動佈局,但與蘇27不同的是,蘇34機體更大一些。而且為了能夠在前機身和機鼻部分安裝並列式座艙和更多的電子裝置,蘇34機頭部位整體呈扁平式設計,這也是“鴨嘴獸”這一代號的由來。
除此之外,蘇34還安裝有全面最佳化升級過的遠端探測、跟蹤雷達以及電視/鐳射光電系統、新型火控計算機、液晶顯示器、新型資料鏈等航電子系統,同時還配備了兩臺AL-31FM1加力發動機,這使得蘇34的最大起飛重量可達45噸,最大載彈量為8噸,最遠航程可達4500公里左右。在空中加油機的配合下,甚至可達7000公里,這一作戰效能甚至可與中型轟炸機相媲美。
按理來說,我國在引進蘇27/30這樣以制空和多用途能力為主的戰機後,很有可能會再挑選一款專門的戰鬥轟炸機。而且蘇34的底子又是蘇27,效能也不錯,對本世紀初的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時甚至傳出了許多小道訊息,稱我國正與俄羅斯方面洽談引進蘇34的事宜。不過時至今日,無論俄方如何推售,我國始終對蘇34無動於衷,“鴨嘴獸”這款戰機的外售紀錄依舊為零。不僅如此,甚至連印度、越南都不願意購買這款飛機,而且現在來看當年如果我們購買了的話很可能會吃虧。
國內有替代機型,再買蘇34會變成“浪費”
對於我國而言,從始至終未對蘇34動心的根本原因就是需求不大。縱觀近幾十年的中國空軍發展史,我們便會發現,在蘇27/30、殲10/11這類制空或多用途戰機交付後,我國空軍必定會審時度勢,選一款專門用於對地攻擊的戰鬥轟炸機。在蘇34橫空出世之時,我國自主研發的殲轟7A“飛豹”也在陸續交付。經過多番測試與升級,全新的殲轟7A開始陸續換裝國產渦扇-9發動機,同時還安裝了國產“藍天”低空導航吊艙、k/JDC01光電瞄準吊航以及JL10A脈衝多功能火控雷達等航電系統。在殲轟7基礎上升級而來的殲轟7A,最大載彈量約為7噸,轉場航程可達3600公里。在對地/對海攻擊模式下,機載雷達最遠探測距離超150公里,具備同時探測10個目標並跟蹤其中4個的能力。
儘管外界普遍認為殲轟7A的戰場生存能力和整體作戰效能弱於俄羅斯的蘇34,但是對於2010年前後的中國海軍航空兵而言,殲轟7這一戰機已經基本夠用。它的出現已經極大改善了海軍航空兵的遠端打擊能力,況且殲轟7A還具備掛載國產鷹擊-83反艦導彈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可以說在作戰用途方面與俄羅斯蘇34幾乎重疊。因此在國內有替代機型的情況下,再購買俄羅斯蘇34很大程度上會變成“浪費”。
“鴨嘴獸”自身有缺點,無法滿足我國作戰需求
除此之外,儘管俄羅斯曾不停宣傳蘇34戰機效能如何優異,甚至還將它投送至敘利亞戰場打擊極端組織,以彰顯其實戰效能,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蘇34戰機的一大缺點:效能單一,對空作戰能力薄弱。要知道,當下許多戰機都在強調自身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即兼顧制空和對地/對海能力,即使是美軍強調對地攻擊能力的F-15E“攻擊鷹”,至今仍保持有強大的空戰能力。
而蘇34“鴨嘴獸”則不同,為了提升對地打擊能力,蘇霍伊設計局在研製之初便將其搭載的V004雷達的空探能力進行了簡化,使得蘇34在對空模式下對戰機目標的探測距離僅為120公里左右,根本不及美軍換裝全新APG-8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E“攻擊鷹”。雖然“鴨嘴獸”能夠攜帶射程高達100公里的R-77導彈進行空戰,但在雷達落後的前提下,其空戰能力勢必要大打折扣。
這樣一款空戰能力薄弱的戰機,用以對付沒有制空權的中小國家尚可。對大國而言,若沒有其他制空戰鬥機的掩護,在實際作戰中恐怕會凶多吉少,因此也有人將蘇34定性為輕型轟炸機或戰術轟炸機。對於俄羅斯空軍而言,其作戰方向很大程度上是在地勢平坦的歐洲平原一帶。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研發一款擁有大載彈量、遠航程,可以配合大規模機械化兵團進行縱深打擊的戰術轟炸機,顯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在作戰中,用以對付比較小的戰術目標時,蘇34的使用成本也要比圖160或圖95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低得多。因此,在這樣的使用背景下,蘇34很大程度上更適合俄空天軍。在中俄兩國空軍作戰需求和作戰體系不同的前提下,俄羅斯向我國大力推銷這款戰鬥/戰術轟炸機不乏有“忽悠”的嫌疑。
購買蘇34,有可能對殲16的研製工作產生不必要影響
如果當年我國真的掏巨資買來蘇34,除了幾億美元有可能打水漂以外,也很有可能會對國產殲16戰機的研製程序產生不必要的影響。要知道,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對“側衛”技術的吃透,加之國產航空雷達、發動機等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航空工業水平已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在這一背景下,研發一款專門的戰鬥轟炸機對我國而言並不是件難題,而殲16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殲16戰機不僅裝備有目前國際上較為主流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而且還裝備有國產新型電光瞄準系統(EOTS),在多目標作戰能力、紅外搜尋和跟蹤能力方面可以說早已領先俄蘇34一大步。而且殲16最大載彈量可達12噸,可掛載包括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91反輻射導彈、天戈鐳射制導炸彈、KD-88空射導彈、霹靂-8/11/12/15空空導彈執行多重作戰任務,與俄方蘇34相比,殲16的作戰用途更廣,既適合用於海上作戰,又可佈署高原一帶承擔防衛任務。可以說,立足於多用途效能的殲16戰機才是我國空軍的最佳選擇。
小結:總而言之,我國對每項軍購都有著深思熟慮的考量,無論引進與否,都必須要符合我國的實際需要和未來的發展情況。像蘇34這樣有些“特殊”的機型,它自身不但有缺陷,而且也不符合我軍作戰需求,更無法為我國空中力量的發展提供太多的幫助,一旦購買很有可能成為累贅。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充分說明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我國對自身需求越來越明確,而且很多技術已經不再需要參考國外了。